2014年8月31日 星期日

陝西岐山地下現罕見青銅馬車 距今3000多年

 
香港文彙報|編輯:2014-08-31

記者今天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在陝西省岐山縣賀家村周原遺址附近新發現的一座車馬坑內,考古工作者正對坑中埋藏的一套青銅馬車進行發掘。據悉,為確保
完整科學地提取資料信息,確保文物本體的有效保護,關於該車馬坑的相關發掘與保護工作方案正在加緊製定中,坑的上方已經搭建起不鏽鋼的保護大棚。
賀家村發掘現場。
車轄、車軎清理加固之後現場。
新發現的這座車馬坑地處岐山縣京當鎮賀家村村南田地,位於“鳳雛遺址”南側100米,經考古專家勘探確認,其年代為西周中晚期,距今3000多年。車馬坑車頭朝南、車尾朝北,南北長4.3米,東西寬3.2米,自深1.0米,坑內埋有一輛青銅馬車。
今年8月初以來,由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組成的新的周原考古隊,在賀家村附近進行鑽探、選點發掘時發現了這座車馬坑。
據 陝西省考古研究院專家介紹,坑中發現的這輛青銅馬車距地麵1.2米,車長2.4米、車寬1.8米,令人驚喜的是,過去發現的馬車車輪,都是用青銅包裹木 頭,厚度基本在1厘米左右,而這次發現的整個車輪完全用青銅實體製作而成,這在國內考古中極為罕見。 據測量,這輛青銅馬車的車輪直徑達1.4米、周長約 4.4米、輪牙寬5.7厘米、厚1.9厘米,個別地方可見釘眼;青銅輪轂厚15厘米、寬5厘米,中間本來用木頭做輻條,由於長期埋藏地下早已腐爛,而輪子 中間的青銅“軸承”已經掉落在坑底。據專家測算,這輛青銅馬車重約24公斤。發掘中,車旁發現了大量銅件,每個銅件上均有精美的紋飾。
當地賀家村一賀姓村民說,他在發掘現場看到,這輛銅車兩個軲轆之間的距離有1.8米,連接車軲轆的軸非常精美,有成人胳膊那麼粗,上麵有魚鱗狀的花紋,還刻有虎頭。 更為驚奇的是,在這輛青銅馬車的前方,還發現了馬匹骨骼,數量可能是三匹或四匹。“中間一匹馬的骨骼有些遊離,到底是兩匹還是一匹馬的骨骼,要等發掘後才能確定。”
據 了解,此次發掘從8月中下旬開始,由於馬車的東車輪最先露出坑口,為保證車輪的完整,考古隊決定先從東側發掘。8月23日,當東車輪周圍填土清理到60厘 米處時,銅車的“車轄”(xiá,大車軸頭上所穿的小鐵棒)、“車輨”(guǎn,包在車轂頭上的金屬套)、“車軎”(wèi,套在車軸兩端,形狀像圓 筒)相繼露出。獸麵紋車軎紋飾非常精美,上麵還鑲嵌有精美的綠鬆石,“就像現在豪華車的輪轂上鑲嵌鑽石一樣”;木製輪輞外包銅殼,在以往商周時期同類形製 車發現很少。
記者今天獲知,這輛銅馬車的左側發掘目前已接近完成,而右側僅僅發掘了2厘米左右。待整個車身出土後,考古隊將對車軎上的綠鬆石進行加固和保護。
目前,關於該青銅馬車的用途,還難以確定,有專家認為可能是戰車,但在發掘現場尚未獲得佐證;也有專家認為,可能是一輛“觀禮車”,車主人的級別很可能是諸侯以上。由於發掘工作剛剛開始,有關車馬坑的整體結構、性質等諸多問題,仍有待進一步工作才能解決。
周 原遺址是公元前11世紀----公元前8世紀的大型古遺址,周文化的發祥地和滅商之前周人的聚居地,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其中心在今陝西省寶雞市扶風 縣、岐山縣一帶,東西長70公裏,南北寬約20公裏,總麵積約33平方公裏。近年來,這裏重大發現層出不窮,曾出土大量卜骨和卜甲,以及大量珍貴的國寶青 銅器。

2014年8月29日 星期五

盤點流入日本的中國十大稀世珍寶

 
【 1 】 王羲之《喪亂貼》;等級:禦物;價值:最接近書聖原本的摹本;年代:唐;質地:紙;流入日本時間:古代(唐代);收藏地:宮內廳 唐模本《喪亂帖》,可被認為最接近於王羲之真跡的唐模本,相傳是鑒真大師東渡時候帶到日本的。要不是它與《二謝帖》和《得示帖》連成一紙,根本就會被當成是書聖唯一傳世真跡。此貼為硬黃響拓,雙鉤廓填,白麻紙墨跡,筆法精妙,字體跌宕起伏,是晉唐書法極品,可以和台北故宮的鎮館之寶《快雪時晴帖》和故宮的秘寶《神龍蘭亭序》並駕齊驅。  【 2 】 《無準師範像》;等級:國寶;價值:宋代人物畫代表作;年代:南宋,1238年;質地:紙;流入日本時間:古代(南宋);收藏地:京都東福寺。 禪師的肖像畫,在日本人稱為頂相。唐宋禪宗的很多門派在中國都衰落了,但是在日本卻一直流傳了下來,於是宋代的禪宗藝術品大多也保存在日本。禪門的肖像畫主要是師傅給弟子的,上麵有題字,證明師承。無準師範是宋理宗的國師,徑山寺主持,南宋佛門的領袖,這幅肖像畫特別重視麵部的表情細節,不經意的傳達了禪師智慧風趣的風範,是宋代肖像畫的代表作 【 3 】 猛虎食人卣;等級:無法評定;價值:商周青銅器精品;年代:商晚期;質地:青銅;流入日本時間:近代;收藏地:京都泉屋博古館。 虎食人卣是中國商代晚期的青銅器珍品,也是日本藏中國青銅器中最重要的兩件之一(另一件為永青文庫的狩獵紋銅鏡),通高35.7厘米,造型取踞虎與人相抱的姿態,立意奇特。它和許多出土於湖南的商代後期的青銅器一樣,紋飾繁縟,以人獸為主題,表現怪異的思想。這件作品究竟是要表現老虎吃人的凶猛,還是人獸和諧的天人合一,曆來說法不一 【 4 】 曜變天目茶碗;等級:國寶;價值:傳世孤品;年代:南宋;質地:陶瓷;流入日本時間:古代;收藏地:東京靜嘉堂文庫。 這是一個神異的文物,其實就單品而論,它完全可以排到第一的。這個茶碗是宋代黑釉的建盞(福建建陽窯),是宋人鬥茶用的,但是這個樣子的,莫說舉世無雙,就連考古發現的大量瓷片中,也沒發現任何一個類似的。 【 5 】 《菩薩處胎經》五貼等級:國寶;價值:人間傳世最古老的寫經;年代:西魏大統十六年(550年);質地:紙;流入日本時間:古代(唐代);收藏地:京都知恩院。 這卷經書來頭極大,它是人世間手手相傳的最古老的經卷,而且可能也是世上僅存的西魏墨跡,價值無可估量。此卷為西魏大統十六年陶仵虎寫造,字大如豆,書法為北碑一派,筆意自如,全無石刻方拙之態,其超凡入聖之處,實有不可思議之妙。 【 6 】 《瀟湘臥遊圖》;等級:國寶;價值:南宋山水畫第一神作;年代:南宋;質地:紙;流入日本時間:近代;收藏地:東京國立博物館。 南宋李氏《瀟湘臥遊圖卷》,為與李公麟同鄉的李姓畫家所作。完全就是神品。當年這幅畫的價值甚至在《溪山行旅圖》和《富春山居圖》之上,清末為日本收藏家菊池惺堂所得。 【 7 】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等級:禦物;價值:傳世孤品;年代:唐;質地:鑲嵌樂器;流入日本時間:古代(唐);收藏地:宮內廳正倉院北院。 這個琵琶是不折不扣的神品,琵琶一般都是四弦,而這個是傳世唯一一個五弦的琵琶,我聽方錦龍彈過一回,完全就是人間樂器中的奇跡,它不光可以當琵琶彈,還能當吉他,三弦琴,甚至冬不拉。而且這個樂器極度華麗,唐代的螺鈿鑲嵌技巧被它發揮到了極致,世界上現存的能表現大唐盛世繁華的文物,最典型的大概就是這件了。 【 8 】 漢倭奴國王金印;等級:國寶;價值:日本朝貢史上的最珍貴實物;年代:東漢建武中元二年(57年);質地:黃金;流入日本時間:古代(東漢);收藏地:福岡市博物館。 《後漢書·光武帝本紀》和《後漢書·東夷傳》中記“建武中元二年(公元57年)倭奴國奉貢朝賀,使人自稱大夫,光武賜以印緩。”這枚金印後來不知所蹤,直到1784年,才在九州的福岡,由名叫秀治和喜平的二位佃農,在耕作挖溝時偶然發現。 【 9 】 牧溪法師《觀音猿鶴圖》;等級:國寶;價值:宋代禪宗畫代表作;年代:南宋;質地:絹;流入日本時間:古代;收藏地:京都大德寺。 這套圖畫三幅一組,是宋代禪宗畫的極品,藏於京都大德寺,每年十月的第二個周日展出一次。牧溪是南宋四川人,曾因反對賈似道而遭通緝。此人畫法極具禪意,每幅畫皆隨筆點墨而成,意思簡當,不費裝綴。最經典的《煙寺晚鍾圖》,就是幾筆點就,簡直就是神來之作。 【 10 】 李迪《紅白芙蓉圖》;等級:國寶;價值:宋代花鳥畫第一名作;年代:南宋,1197年;質地:絹;流入日本時間:近代;收藏地:東京國立博物館。 舉世公認的南宋院體花鳥畫的最高水平之作。一幅為紅芙蓉,一幅為白芙蓉,線描有五代黃筌一派畫風的精神,紅芙蓉相對畫的更好一些。兩幅畫都在畫麵的左上部題款:“慶元丁巳歲李迪畫”,可知是北宋末南宋初期的畫家李迪的作品。這兩幅畫原來是圓明園的秘藏,後來流落海外,先藏於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

2014年8月24日 星期日

山東臨沂挖千年古幣引圍觀 警方追回萬枚

 
環球網|編輯:2014-08-23
臨沂平邑縣卞橋鎮東卞橋村建開發樓,在挖地基時,發現了一個古代錢窖,引起眾人圍觀。
被挖出的古錢幣
“那天正好是我們這的大集,都來趕集,挖出來銅錢以後,老百姓出於好奇,都過來看熱鬧,也有群眾下去拿了一部分。” 平邑縣卞橋鎮東卞橋村村主任吳傳剛說。
看到這情景,現場的施工人員趕緊報了警。民警發現,挖掘機挖出的這個錢窯,大約1.2長、1米寬,用黑磚砌成,裏麵存有大量的古錢幣。
平邑縣公安局卞橋派出所副所長淩雲告訴記者:“接到報警之後,我們立即趕到現場,對現場進行保護和調查了解。經過一、兩個小時走訪和回追,一共清理和追回了古幣共計一萬餘枚。”
民警現場收繳了部分古錢幣,又耐心的給大家做思想工作,將群眾帶走的古幣一一收回,經清點後,移交給了平邑縣博物館。據了解,這些古幣重78斤,經鑒定,為宋朝時期使用的錢幣。
平邑縣博物館館長王相臣介紹:“這批銅錢的量比較大,質量也比較好,這是近年來,平邑征集最大的一批,它反映的經貿、政治、經濟、文化價值還是蠻高的。”
據王館長介紹,這些宋朝時期製造和使用的貨幣,有元祐通寶、天禧通寶等,距今約有1000年曆史。這些古幣對研究我國錢幣發展史,特別是宋朝時期的政治、經濟、商貿,提供了豐富的實物資料。

2014年8月18日 星期一

中國曆史四大名亭,蘊涵傳統文化

掃描果醬二維碼       關注樓主最新動態
\
明.錢榖〈竹亭對棋圖〉
亭,有頂無牆,是中國一種極具民族特色的建築樣式。《園冶》中說,亭“造式無定,自三角、四角、五角、梅花、六角、橫圭、八角到十字,隨意合宜則製,惟地圖可略式也。”
自古以來,是凡頗具名聲的亭子多與中國傳統文化有著緊密聯係。素有四大名亭之稱的醉翁亭、陶然亭、愛晚亭和西湖湖心亭,不但輪廓優美、造型各異,而且無一不具有其獨特的文化蘊涵。
西湖湖心亭留有清帝乾隆題的匾額“靜觀萬類”,以及楹聯“波湧湖光遠,山催水色深”。陶然亭、愛晚亭的亭名分別出自於白居易的“與君一醉一陶然”和杜牧的“停車坐愛楓林晚”詩句。而最具曆史文化盛名的醉翁亭,則以宋代文學大家歐陽修之名而傳譽千載。
醉翁之意不在酒
\
醉翁亭
醉翁亭坐落於安徽滁州西南琅玡山麓,琅玡山山不甚高,但清幽秀美,四季皆景。山中溝壑幽深,林木蔥鬱,花草遍野,鳥鳴不絕。
宋慶曆五年(西元1045年),大文學家歐陽修知滁州,結識了琅玡寺住持僧智仙和尚,並引為知音。智仙在琅玡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歐陽修常與朋友到亭中遊樂飲酒,並親自作〈醉翁亭記〉以記之,“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
於是,“醉翁亭”因此得名。醉翁亭小巧獨特,具有江南亭台特色。它緊靠峻峭的山壁,飛簷x淩空挑出。數百年來雖屢次遭劫,又屢次複建,終不為人所忘。
共君一醉一陶然
\
陶然亭
陶然亭位於北京先農壇。清康熙三十四年(西元1695年),工部郎中江藻奉命監理黑窯廠,他在慈悲庵西部構築了一座小亭,並取白居易詩“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句中的“陶然”二字為亭命名。
這座小亭頗受文人墨客的青睞,被譽為“周侯藉卉之所,右軍修禊之地”,更被全國各地來京的文人視為必遊之地。清代二百餘年間,此亭享譽經久,長盛不衰,成為京中一勝。
停車坐愛楓林晚
愛晚亭位於湖南長沙嶽麓書院後青楓峽的小山上,清乾隆五十七年(西元1792年)為嶽麓書院院長羅典所建。原名“紅葉亭”,又名“愛楓亭”。
愛晚亭八柱重簷,頂部覆蓋綠色琉璃瓦,攢尖寶頂,內柱為紅色木柱,外柱為花崗石方柱,天花彩繪藻井,蔚為壯觀。周圍古木參天,濃蔭蔽日,秋來萬楓疊障,層林盡染。
後經清代詩人袁枚建議,湖廣總督畢沅據唐代詩人杜牧〈山行〉而改名為愛晚亭,取“停車坐愛楓林晚,霜葉紅於二月花”之詩意。
春水綠浮珠一顆
\
湖心亭
湖心亭位於杭州西湖中,初名“振鷺亭”,又稱“清喜閣”。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明萬曆後才改名“湖心亭”。
亭為樓式建築,四麵環水,登樓四望,湖光皆收眼底,群山如列翠屏。亭的西麵為西湖的南高峰和北高峰,景色十分壯觀。遊人登此樓觀景,稱為“湖心平眺”,環島皆水,環水皆山,置身湖心亭,確有身處“世外桃源”之感,是清代西湖十八景之一。
昔人有詩雲:“百遍清遊未擬還,孤亭好在水雲間,停闌四麵空明裏,一麵城頭三麵山。”

河北一農戶發現順治十八年皇帝誥封聖旨

河北省臨西縣文物工作者近日在做文物調查時,在臨西縣孫樓村一農戶家中發現一件清順治十八年的皇帝誥封聖旨。這件聖旨材料為五彩提花錦緞,分為七節,總長
度為3.5米,寬0.31米,雖曆經350多年的時間,仍然保存完好。 
據臨西縣文保所長張霞介紹,這道聖旨真實地反映了當時的曆史事件,對於清朝的軍事、吏製研究和考證提供了史料佐證。




鄭板橋竹石圖精選

鄭板橋,漢族,江蘇興化人,祖籍蘇州。清代著名畫家、書法家;原名鄭燮,字克柔,號理庵,又號板橋,人稱板橋先生,也稱鄭板橋。
        鄭板橋,是中國曆史上傑出的藝術名人,“揚州八怪”的主要代表,以三絕“詩、書、畫”聞名於世的書畫家、文學家。他的一生可以分為“讀書、教書”、賣畫揚州、“中舉人、進士”及宦遊、作吏山東和再次賣畫揚州五個階段。
        鄭板橋生於1693年11月22日,卒於1765年1月22日,享年73歲;應科舉為康熙秀才,雍正十年舉人,乾隆元年(1736)進士。官山東範縣、濰縣縣令,有政聲“以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遂乞病歸。”做官前後,均居揚州, 以書畫營生。工詩、詞,善書、畫。詩詞不屑作熟語。畫擅花卉木石,尤長蘭竹。蘭葉之妙以焦墨揮毫,藉草書中之中豎,長撇運之,多不亂,少不疏,脫盡時習,秀勁絕倫。書亦有別致,隸、楷參半,自稱“六分半書”。間亦以畫法行之。印章筆力樸古逼文、何。為人疏放不羈,以進士選縣令,日事詩酒,及調濰縣,因歲饑為民請賑,忤大吏,罷歸,居揚州,聲譽大著。恣情山水,與騷人、野衲作醉鄉遊。時寫叢蘭瘦石於酒廊、僧壁,隨手題句,觀者歎絕。著有《板橋全集》,手書刻之。所作賣畫潤格,傳頌一時。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擅畫蘭竹。鄭燮一生畫竹最多,次則蘭、石,但也畫鬆畫菊,是清代比較有代表性的文人畫家。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 image ho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