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9月10日 星期四

硯台:方寸中的大市場


清乾隆“乾隆御用”御題詩澄泥伏虎硯及紫檀蓋盒

吳昌碩銘、沈石友銘“石破天驚端硯”
  
  近日,江蘇蘇州愛濤春拍推出“研古”硯台專場拍賣,該專場成交率達88.7%,多件拍品以高溢價率成交。其中“清康熙端石老坑海天旭日硯”作為本場最高估價拍品,以177萬元成交。硯台作為文房四寶之一,受到歷代文人追捧。硯台自古便具有較高的收藏投資價值,據說宋時曾有一位江南富商央求書法家米芾,願以一座園林豪宅換得他所藏的一方南唐後主李煜的靈璧石硯。  進入現代,曾一度被納入小眾收藏的硯台,正在受到越來越多投資者的認可。特別是具有一定年代的古硯,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與充滿藝術美感的造型,成為丹青墨客和投資收藏者關注的熱點。古硯收藏需注意哪些基本問題?其投資前景是否值得期待?帶著這些問題,記者採訪了古硯收藏家黃海濤。硯台歷史悠久種類豐富  硯台是中國書法的必備用具,與筆、墨、紙並列為中國傳統的文房四寶,由於其質地堅固,傳百世而不朽,又被歷代文人作為珍玩藏品之選。黃海濤介紹,硯台由古時研磨器發展而來,古代岩壁畫和彩陶畫等遺跡或遺存物上的顏料,都來自研磨器的加工。初期的硯形態原始,是用一塊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壓墨丸研磨成墨汁。至漢時,硯上出現了雕刻,有石蓋,下帶足。魏晉至隋出現了圓形瓷硯,由三足而多足。箕形硯是唐代常見的硯式,形同簸箕,硯底一端落地,一端以足支撐。唐、宋時,硯台的造型更加多樣化。  在硯台收藏領域,黃海濤可稱得上是從藏家出身的專家。他進入這一領域已有30餘年,從上世紀80年代中期起,他先後收藏了自史前研磨器至漢、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近現代等歷代硯台1000餘方,材質包括石、泥、瓷、磚、水晶、象牙、鐵、銀等數十種,其中包括漢三熊足硯、漢鷂子捕雀硯、南北朝石硯、唐貞觀款鳳字形端硯、唐銀錫硯、宋桃形玉硯、宋廟前青歙硯等珍貴藏品。  據了解,硯台按材質分類,基本上可分為石質類硯(如端硯)、泥陶類硯(如虢州澄泥硯)、瓷質類硯(如青花瓷硯)、金屬類硯(如銅硯)、寶玉石類硯(如瑪瑙硯)、有機寶石類硯(如硨磲硯)、雜類硯(如木硯)這幾大類別。而硯台製式的分類,在宋代就有幾十種之多。至於硯台的社會屬性分類,則有文人硯、民俗硯、官家硯、皇家硯等,製作風格包括廣作(粵派)、皖作(歙派)、蘇作(海派)、京作(京派)。  按照製作年代的不同,目前在市場上流通的硯台大致可分為古硯和當代硯。古硯因有文人參與和歷史價值而備受藏家追捧,當代硯則因與雕刻大師結緣而成為市場關注的焦點。2006年5月,“端硯製作技藝”被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而“歙硯製作技藝”也隨之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一種,被劃入傳統手工技藝的範疇。硯台尚處價值窪地且潛力較大  雖然硯台收藏尚屬冷門,但其在拍賣市場中卻表現出“熱”的一面,特別是古硯,在近10年中屢屢拍出高價。近幾年來,古硯台的拍賣價格更是穩步上升,屢創新高。  自2007年,杭州西泠印社推出“歷代名硯專場”後,硯台拍賣就此脫離瓷雜類,成為獨立的拍賣門類。即便是在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後經濟疲軟的幾年裡,硯台的拍賣成交額也相當亮眼,如2009年西泠印社“文房清玩·歷代名硯專場”中,“吳昌碩銘、沈石友銘石破天驚端硯”以235萬元成交;2010年北京保利春拍中,清乾隆“乾隆御用”御題詩澄泥伏虎硯及紫檀蓋盒以1400萬元成交,打破了當時硯台拍賣的世界紀錄。2012年西泠春拍中,一方清銘紫雲硯估價150萬元至250萬元,成交價為586.5萬元。  黃海濤認為,從投資角度來說,硯台可稱得上是一支“潛力股”:一是因為歷史上硯台是貴族收藏的熱門;二是目前硯台尚處於價值窪地;三是各類傳統藝術品中,硯是唯一沒有大幅群體上漲的藝術品;四是一些“先知先覺”者已在吸納建倉;五是民間藏家的惜售,中高端藏品已經很難在民間出現。  而就市場表現來看,黃海濤表示,古硯和當代硯相比,目前古硯的價格更高,市場表現更好:“究其原因,包括藝術品自身的價值規律;硯台製作的目的、性質、特點、投入;以及硯台發揮的作用、使用者的特點及硯台的製作工藝。”他說,傳統硯文化在當代的異化,造成了很多當代硯的自身價值大打折扣。  “回顧中華硯文化發展史,唐代硯雍容華貴,如出水楊貴妃;宋代硯冷峻峭拔,如風中李清照;明清硯外柔內剛,如章台柳如是。”黃海濤指出,一些當代硯的製作缺乏對傳統文化的深入理解,一味追求繁複形式的堆砌,與硯台的文化屬性相差甚遠。但也有很多當代硯製作者能夠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敢於創新、勇於實踐,將中華傳統硯文化的工藝美學發揚光大,“這些制硯藝術家的作品值得期待。” 投資者應廣泛學習並謹慎購買  作為一種藝術含量極高的藝術品,硯台的價值核心可以說是其人文屬性。硯台堅密溫潤的硯體,精緻典雅的設計,傳承了歷代文人雅士的希冀與鍾愛。此外,賞玩功用的強化使硯台的價值不再局限於材質,設計、雕琢和文化內涵對一方硯台的價值來說也尤為重要。  黃海濤認為,對想要進入硯台收藏領域的愛好者來說,有很多需要學習和注意的問題。他表示,新入門的愛好者最應看重的是硯台這種特殊工具、特殊藝術品的性質和特點,即它首先必須是能用的硯,而不是能看的雕塑。其次,要看硯台的材質、雕刻藝術、承載的文化信息如何,“如材質優良、雕工精美、有文人題刻硯銘,就是選擇高檔藏硯的標準。收藏硯台,特別要注意,不是先找硯,而是先找人,即要找對老師。不要迷信'名人',要相信'明人'(明白人),避免進入迷信名人的陷阱。”黃海濤說。  與其他門類收藏品遇到的問題類似的是,硯台也需要收藏者擦亮眼睛,明辨真偽。據了解,硯台造假古已有之,並且是當前古玩領域造假之風的重災區之一。黃海濤表示,目前,仿明清名人硯遍地開花,並在國內幾大古玩市場大肆批發。江西、福建、山東的仿唐宋古硯堂而皇之地在博物館展覽,一些創業類網站上,還有教授製作仿古硯的技術方法。在國內某鑑寶欄目中,甚至把仿古硯推崇為民間國寶,足以證明問題的嚴重性。  黃海濤曾在其所著的《開悟堂聊硯》中,提出了“三觀、三維鑑定法”,即對硯台的遠觀、中觀、近觀。遠觀形氣,即造型與氣韻;中觀包漿,即老硯上自然形成的氧化層以及附著物等;近觀紋飾,即放大鏡下看雕工、刀法以及銘文識別等。他認為,要避免贗品以假亂真、誤導視聽,其根本在於綜合治理:“制假硯者,永遠不可控。名人可控別亂講,藏家可控別亂買。”
  

  

古墨收藏:紫金不換名墨難求



圈內人言:藏古墨,實際上是古風回潮。古墨收藏盛於明代,到晚清民國達到巔峰,民國之前,一錠清代禦墨的賣價是60塊大洋,這在當時足夠一個普通家庭一年的生活。
  
“紫金不換,名墨難求。”古墨收藏的複興起自2007年。筆墨紙硯,隨著其它文房拍賣市場上的行情向好,古墨的成交亦量增價漲。據藏家介紹,古墨的回報率雖不如瓷器、玉器和書畫,但使用老墨的書畫家越來越多,而製墨過程中取煙、合料等環節環境惡劣,從業者越來越少,加之熊膽、麝香、沉香等原料的稀缺,用傳統工藝製成的好墨錠供不應求,古墨的行情自然水漲船高。

在全國各大小拍賣會上,古墨等文房小品越來越多地吸引了藏家們的目光,且拍價屢創新高,顯示出較強的升值潛力.

拍品名稱成交價(元) 拍賣日期

清胡開文款彩色套墨74750 2012-12-28
清道光墨錠230000 2012-03-26
竹林七賢明古墨161000 2012-06-08
清禦墨大行使楚圖孔子鳴琴古墨33600 2011-03-06
清晚期古墨(兩盒) 17250 2011-07-18
清嘉慶御園圖御製套墨1344000 2010-11-18
清乾隆御製西湖十景集錦墨4480000 2008

“唐宋墨絕世,明代墨珍罕。”古墨價格決定性的因素是年代。因古墨難以保存,唐宋墨已很難見到,明墨傳世的也極其稀少,名家和名人製作的墨更是身價不凡。唐朝的祖敏、奚超、奚廷珪,明代的羅小華、程君房,明末清初的汪鴻漸、葉玄卿、程公瑜,晚清的曹素功、汪近聖、汪節庵、胡開文,這些公認名家所製的墨,目前的價格基本在百萬元以上。
  
就年代而言,明墨尤其是萬曆或之前的墨品,在市場上已難得一見,即使偶爾出現也多以殘斷品為主。資深藏家近蓭認為:全品明墨幾乎不可能在民間出現,其中大多數被保存在中國的館藏機構和日本的大收藏家族中。而清墨的價格,以宮廷製品為上,文人定版次之,墨家名品再次,普通市品價格最低

2015年9月9日 星期三

西泠印社珍藏名硯欣賞(上)


清·雲龍紋水岩端硯

清·坑仔岩平板端硯

清·老坑平板端硯

清·大西洞夔龍紋端硯

清·玉峰主人銘蕉白藏青大西洞端硯

清·陳嘉會銘雲龍紋麻子坑端硯

清·太獅少獅戲球麻子坑端硯

清·雲龍紋端硯

清·雲龍紋坑仔岩端硯

清·平板端硯

清·長方平板端硯

清·夔龍拱福端硯

清·龍鳳紋雙面端硯

清·老坑竹節端硯

清·竹節形歙硯

清·瓜瓞形綠衣端硯

清·瓜瓞形端硯

清·迴紋淌池端硯

清·老坑龍紋活眼端硯

清·龍池洮河綠石硯

清·柏葉端硯

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中國現存最早的硯台


石硯、研石、墨丸漢代廣東西漢南越王博物館藏
● ● 近幾日,上海博物館舉辦了藏硯精粹展,博物君作為古硯愛好者當然也不能閒著,特為大家整理了一些萌芽階段的硯台給讀者。
石硯、研石漢代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考古發掘最早的硯石在漢代,早期硯材的選擇往往就地取材,所以從材料上看後世所歸納的四大名硯也和此時的硯台無甚關聯。在那個萌芽的時代,硯台的主要構件是硯板及研磨器,硯板常見圓形及長方形,研磨器常見扁圓柱狀或帶有截面的卵石,硯台在此時,和磨盤的實際功能無二區別。於是最早對硯的命名,便是一個動詞叫做“研”。
本期博物君特別邀請著名收藏家、鑑定家侯拙吾先生提供了幾方他秘不示人的早期硯石精品。方便大家比較深入的了解早期硯石。
 “杜”字銘石研漢代侯拙吾先生藏
 “杜”字銘石研(局部)漢代侯拙吾先生藏
 “巨孫八方”“梁焚”銘石研漢代侯拙吾先生藏
 “孔敖”銘石研漢代侯拙吾先生藏
 “孔敖”銘石研(背面)漢代侯拙吾先生藏
 “張囗研”銘石研漢代侯拙吾先生藏
 “張囗研”銘石研(背面)漢代侯拙吾先生藏
 “長樂未央”“靳光”銘研漢代侯拙吾先生藏
 “長樂未央”“靳光”銘研(背面)漢代侯拙吾先生藏
後學才疏多有稽謬,望眾先生多多砍正指教。博物君,一九八六年生於西安,藝術家。常游離於博物館、美術館及古玩攤 。

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文房——墨錠


徽州墨
墨是消耗品實用性藝術性文化性歷史性紀念性有限量哪怕是當時無限量的隨時代的變遷,保存也非常之難,佳品更少。
徽州墨
墨錠別稱:玄霜、烏玦、墨松使者
好墨應該具備“斷面細”、“研無聲”、“易下墨”的特點。
清代黃山十六景墨錠
“墨無定法,宜於用膠”。制墨的關鍵在於膠,鹿角膠、皮膠、骨膠,在實用中更凸顯其墨分五色的效果。因此墨的品種也是多樣,如特製油煙超細油煙神品油煙五石漆煙、超貢煙(超貢漆煙)、貢煙、頂煙、松菸。

傳統制墨工藝有煉煙、和料、製作、曬乾、描金等。
煉煙包括油煙和松菸的煉製,要嚴格控制火候、出入風口,掌握收煙時間,才能保證煙炱黑度、細度、油分、灰分;和料先將膠用文火熬烊,投入色素原料和添加原料,充分攪拌,杵搗均勻,製成坯料;製作時壞料經過反复鎚敲而粘糯滋潤,各種原料分散均勻,按規格搓拓成渾然無縫隙的墨果,壓入墨模成型;成型墨有平放、 入灰、扎吊3種方法晾乾。平放晾乾的初期,墨要不斷翻轉,使乾燥收縮時自然拱翹的墨體恢復平整。要嚴格控制晾墨環境的溫度、濕度,吹風、太陽直曬、烘烤、 高溫乾燥會導致墨內水分析出不均勻而產生坼裂和碎裂,濕度過大會產生霉變。墨乾後按墨面已有的款識紋樣描金填彩。色彩以金銀色為主,要求光亮、整潔、色層均勻。
好墨應該具備“斷面細”、“研無聲”、“易下墨”的特點。
因此實用、收藏還是以油煙、漆煙為主。松菸選擇超細純松也是比較好的。實用一定要通過試墨後才能體驗出真正的品質。
油煙墨特點是色澤黑亮,有光澤感,淡墨清新透明;松墨特點是色烏,無光澤,色沉著,繪仿古山水舊氣濃郁。龔賢作山水常用松菸。
在選擇墨錠時,主要看其墨色,墨泛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劣。
實用選擇一、二、四兩大小墨錠為佳。
現代墨的存世量不比所謂的古墨多。由於文革到90年代後,國內墨業幾乎產量大幅下降,精品更是少之又少。
收藏目標可界定在文革高檔墨、出口墨或定版墨,還有4兩的精製油菸類。
收藏講究品種的齊全,可根據個人愛好的選擇。收藏墨講究墨模設計精湛欣賞其雕刻工藝、題材多樣欣賞其墨外的思想,有的是紀念性的、也有歷史性的,還有民俗性的,描金精細更體現出墨廠工藝師的水平。
套墨作為收藏禮品也是​​非常有意義的。
古墨收藏難度很大,因為墨是古代文人書畫必用的消耗品,極易損壞,存世數量有限,價格相對穩定。
按用途劃分可分為實用墨和觀賞墨。實用墨注重實用性,觀賞墨則注重形狀、色彩和裝潢。好的觀賞墨集詩、書、畫、印、雕刻、造型藝術和製墨工藝於一身。收藏那些精美的觀賞墨至今已很不易,且價格不菲。
古墨收藏難度很大,因為墨是古代文人書畫必用的消耗品,極易損壞,存世數量有限,價格相對穩定。
實用墨和觀賞墨:實用墨注重實用性,觀賞墨則注重形狀、色彩和裝潢。好的觀賞墨集詩、書、畫、印、雕刻、造型藝術和製墨工藝於一身。收藏那些精美的觀賞墨至今已很不易,且價格不菲。
馮良才墨廠限量100套的龍鳳奧運紀念墨
鑑別技巧
首先要辨識墨色。墨泛出青紫光的最好,黑色的次之,泛出紅黃光或有白色的為最劣。
看:墨錠是否光滑細潤,是否有開裂、變形、殘缺,以及墨錠彩繪是否均勻有光彩。
聞:墨錠香味是否純正撲鼻,墨以有惡臭的煤,易腐的動物膠為主要原料,所以需要加點香料,但是含量也需適中,太多會降低煤與膠之成分,太少又不能達到功效
聽:手指輕彈墨錠聽其聲是否清脆,聲音發悶的質量要差些。
掂:用手掂掂墨錠是否堅實,質地堅硬,浸水不易化為佳。
除了關注那些歷史上著名墨家製的好墨,還應有意識地留意一下與墨錠相關的周邊品種,比如“墨床”,即擱墨用的小案架,雖然它在市場上的數量和價值都不及筆筒、臂擱,但藏墨之人一定會對“墨床”感興趣。
乾隆年胡開文倉佩室制龍飛九天曜日墨錠
胡開文,字柱臣,號在豐,著名徽商,徽墨行家,“胡開文”墨業創始人,清代乾隆時制墨名手,徽州績溪縣人。
因師從徽州休寧汪啟茂,因而是休寧派墨匠後起之秀。先於休寧、屯溪兩處開設“胡開文墨店”,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胡開文得到迅猛發展,除休寧胡開文墨莊、屯溪首起胡開文老店外,先後在歙縣、揚州、杭州、上海、漢口、長沙、九江、安慶、南京等地,或設分店,或開新店,其經營範圍幾覆蓋大江南北,至此徽州制墨業呈胡開文一支獨秀之勢。
後代均延用此老字號。
清中期胡開文製印形墨一套(七笏)
“胡開文”(1742——1808)墨業創始人胡天柱,字柱臣,號在豐,清代四大徽墨賓之一,績溪上莊村人。
少年時去徽州休寧縣汪啟茂墨店當學徒,誠實勤勞,精於店務,深得老闆器重,被擢為推銷員。在跑碼頭、奔商埠中含辛茹苦,為創業積蓄資金,後娶汪啟茂之獨生女為妻。乾隆三十年(1765)承頂汪啟茂墨店,為創出高質量產品,挑選舊墨模中之精品,不惜巨資購買上等原料,聘良工刻模製墨。並取徽州府孔廟的"天開文苑"金匾中間兩字,冠以姓氏,打出"胡開文墨莊"店號,在墨家如林中競爭,獨占鰲頭,獲得厚利。後來又在屯溪設立銷售分店,繼而開設茶號、棗莊,置田產成為鄉里巨富。天注賈而好儒,致富後,捐資得從九品,賜封奉直大夫。生8子,長子幼殤,三、六、七子為國學生。在鄉里多行善事,獨資修建上莊村觀瀾閣至楊林橋石板大路和竦嶺半嶺亭。
胡開文二十四孝墨錠
胡開文成就
胡開文創基於乾​​隆三十年,即公元一七六五年,迄今已有二百三十七年曆史。其著名大家,明代有程君房、方於魯,清代前期有歙縣曹素功、汪節庵,休寧汪啟茂,績溪汪近聖。
法龍墨一對胡開文制
清左宗棠八寶奇珍墨(八錠)
清開文制仿古套墨(一盒)
新安胡開文仿古墨
清代咸豐、同治年間,由於戰亂和社會的腐敗,徽州制墨業逐漸衰退,名家、名品的聲譽也隨之冷落。但唯有胡開文一家獨呈一時之秀,一直保持著興盛的局面。特別是他的“蒼佩室”墨成了“搶”進皇室的貢品。這是什麼原因呢?後人分析有三個緣由:一是胡開文重用墨模雕刻、設計人才。他曾不惜耗費巨資,派專人去蒐集圓明園、長春園、萬春園、北海、中南海等的藍圖,在汪近聖基礎上,邀請名家名匠重新繪製雕刻,終於製出了《御園圖》墨六十四塊。二是胡開文有一套“生意經',他經常派出他的九個兒子到全國各地銷售墨錠,擴大影響。三是胡開文極注意制墨的質量,以“造型新穎,墨質精良”而壓倒了諸家,這也是他成功的最重要的一點。
胡開文制鳳池春墨
傳說第二代胡開文(即胡天柱次子胡余德)曾造出一種墨,聲稱在水中浸泡多長時間也不溶化散色,因此慕名購此墨的人越來越多。一日,有位遊學的先生訪問休寧, 購買一布袋這種墨。不巧,他過河時掉了一跤,連人帶墨都倒在河水里。上岸後,黑墨水淋了他一背,打開袋子一看,原來袋子裡的墨經水浸泡,有的已溶化了。遊學先生背著這袋墨找到了休寧胡開文,胡氏開始不信,遊學先生當場以盆盛水,將墨浸入其中,不久,便見墨裂色散。胡開文當下違聲道歉;以一袋“蒼瑰室”墨賠還。此後,他便令所屬各店各坊,立即停制停售,並以高價買回這種墨。不久,將這種墨全部倒入休寧城外的一池塘中,這池塘也變成“墨池”了。如今,那“墨池”早巳被泥土淤塞,再也看不到當年的痕跡。但胡開文毀墨於一池的故事,卻還在徽州一帶流傳著。
清・胡開文制羅漢墨十六錠
胡開文製作的八寶奇珍墨為八錠一套,造型各異。
分別為:
碑形墨:長10.8厘米,寬3厘米,厚0.9厘米。墨正面陰文填金篆書“湘陰左氏藏墨”六字款。背面鐫刻“有虞十二章”圖。墨側陰文楷書“徽州休城胡開文造”。
斷木形墨:長11厘米,寬3.4厘米,厚0.9厘米。墨通體卷雲紋裝飾,上下兩端填金斷木輪紋式。正面陰文填金隸書“湘陰左式珍藏”。背面填金陽文卷雲紋三輪。墨側楷書陰文“徽州休城胡開文造”。
亞形墨:長11.8厘米,寬3.8厘米,厚1.1厘米。墨通體卷雲紋裝飾。正面陰文填金行書“湘陰左氏珍藏”。背面鈐篆書“香”字印,下端填金雙龍戲珠圖樣,墨側陰文楷書“徽州休城胡開文造”。
寶瓶形墨:長10.1厘米,寬4.5厘米,厚0.9厘米。墨正面陰文填金隸書體“玉壺冰”三字,寶瓶頸部填金楷書“湘陰左氏”,瓶蓋以描金寶蓮花襯托佛光紋裝飾。側墨陰文楷書“徽州休城胡開文造”。
古編鐘形墨:長8厘米,寬4.1厘米,厚0.6厘米。墨正面描金仿古編鐘紋樣,雙螭紋蒲牢圖,中間陰文填金篆書“左氏珍藏”四字。
碑形墨:長13厘米,寬3.2厘米,厚1厘米。墨上一龍飛騰,正面頭尾相接,通體龍纏碑圖樣,上下端均以如意紋裝飾。正面陰文填金楷書“湘陰左式藏煙”。墨側陰文楷書“徽州休城胡開文造”。
舌形墨:長9.9厘米,寬3.8厘米,厚0.9厘米。墨正面陽文描金雙龍戲珠圖。背面描金四連寶相花邊裝飾,中央陰文描金隸書“湘陰左氏藏煙”字樣,墨側陽文楷書“徽州休城胡開文造”。
碑形墨:長11.7厘米,寬3.2厘米,厚1厘米。墨正面雙龍戲珠紋裝飾。背面周邊描金線,中央陰文填金楷書“湘陰左式珍藏”。此套墨墨質黑黝堅潤,做工頗細。8錠墨同裝一黑漆描金彩色雙龍戲珠圖盒內,盒面中央描金隸書“八寶奇珍圖”五字。
清存古堂、鬍子卿、袁願學、補拙軒墨(共八錠)
清曹素功墨錠
曹素功(1615—1689年),清代四大製墨名家之一,原名聖臣,號素功,安徽歙縣人。他早年潛心科舉仕宦之途,因不遂心願,便返鄉以製墨為業。
最初借用名家吳叔大的墨模和墨名,並開店營業,以後墨質和工藝造型日漸精良,名聲亦漸遠揚,其墨業更加興旺。後移店至蘇州、上海等地,常為權貴和名流定版制墨,在社會上層影響很大,被譽為“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

清曹素功"紫玉光"墨
曹素功子孫世守其業,綿延300餘年。曹素功著有《墨林》2卷,主要輯錄珍品墨和墨客題詠。康熙南巡金陵,曹素功以墨進,帝賜“紫玉光”三字,聲明雀起。此後還自創“天琛”、“千秋光”、“天瑞”及“豹囊叢賞”等名墨。墨莊先遷至蘇州,後又定居上海,子孫相傳,歷經十幾代,綿延300多年,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的美譽,稱“藝粟齋”。
清曹素功、尺木堂墨(共三錠)
曹素功二笏乾隆款墨,其中一笏為“富貴圖”墨的殘存者,在《曹氏製墨世家》一書中有載,另一笏為三雅圖墨。
尺木堂為乾隆年間的墨肆,存世製品稀見。
清乾隆弘旿、江春、余清軒家藏、清愛堂墨(四錠)
此為四錠文人定制墨。
弘旿墨,縱7.2cm橫1.4cm重15g。面背光素。面“臨池清興”,下署“瑤華道人珍賞”,俱陰識填金。左下鈐印“瑤華道人”,陽文填金。背“創觀齊藏墨”,陰識填金。頂“頂煙”陽識。此墨雖無制者款識,一體樸實無華,疑為汪近聖製品。
弘旿,字卓亭,號恕齊,一號醉迂,別號瑤華道人,又號一如居士。清宗室,封固山貝子,奉恩將軍。能詩、書、畫,以三絕稱。乾隆十六年(1751)仿唐寅山水圖,乾隆五十七年(1792)招阮元、鐵保七人遊萬壽寺。著有《恕齊集》。
江春墨,縱5.5cm橫1cm厚1cm重9g。方柱形。面額一珠,下題“乾隆甲子”,背“隨月讀書樓”,俱陰識填金。一側“江鶴亭選煙”一側“曹素功監製”,俱楷書陽識。
江春,字穎長,號鶴亭,生於康熙六十年(1721),卒於乾隆五十五年(1790)。安徽歙縣人,居揚州南河下。初為儀徽諸生,精於詩,與齊次風、馬秋玉齊名。建隨月讀書樓。著有《水南花墅吟稿》。此墨制於乾隆九年(1744)江春二十三歲時。
余清軒家藏墨,縱9cm橫1.3cm厚1.4cm重27g。長方形柱體,頗樸素。面額一珠,“余清軒家藏”五字,陰識填藍。下鈐“真賞”篆文印,填金。背“槎河山莊主人清玩”八字,陽識填金。一側楷書陽識“康熙丁亥年制”。擄張子高《墨苑雜說》和周紹良《蓄墨小言》,此墨有“青岑氏”三字者為康熙四十六年(1707)所製,無三字者為乾隆年制。從“清愛堂”墨和此墨風格看,應是曹素功製品。
清愛堂墨,縱7.08cm 橫1.3cm 厚0.9cm 重13.5g。上倭角,左右起雙脊。面額一珠,橫書“御書”二字。中間“清愛堂”,俱陰識填金。背“槎河山莊主人清玩”,陰識填藍。下鈐小印“青岑”二字,陰識填金。一側凹入作小槽,楷書陽款“紫玉光,癸巳陽月曹素功制”。“清愛堂”為劉墉先祖劉棨堂號。聖祖御賜匾額。劉棨,字弢子,山東諸城人。康熙二十四年(1685)進士。初為長沙令,擢知寧羌州。時關中大饑,啟“假倉粟以賑”。山多槲樹,教民編織,州人利之,名日“劉公綢”。又創義學,親為請解。官至四川布政使。按此墨形制應是乾隆時物。

清·曹素功款開唐功臣畫像套墨
款識:貢煙。徽歙曹素功堯千氏製
曹素功墨的300多年曆史分為三個高峰。其一,墨莊創始。曹素功在清順治十二年(1655年)中了秀才,康熙六年(1667年)被授布政司卻一時無實職,故在家鄉安徽歙縣開設墨莊,有“天下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的美譽。其二,六世孫曹堯千,有“堯千氏為曹氏之冠”之說。

曹素功萬年枝
其三即十一世孫曹麟伯接掌時期。1864年九世孫曹端友帶了世代積累的1萬余副墨模遷至萬商雲集的上海,制墨配方愈加完善。
自幼喜愛繪畫的曹麟伯又經著名墨模雕刻藝人王綏之授藝,曾親自執刀刻模創制“若耶風韻”等書畫墨精品。參加東京博覽會那個時期墨莊名聲很盛,日本著名書畫家富岡鐵齋向墨莊定制產品,此墨至今還是書畫墨市場的首選產品。
不過曹麟伯早逝,其弟接掌,做得也不錯,馮玉祥曾親筆題贈“藝林至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