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4
河南省洛陽市北窯M686中所出西周早期青銅方鼎的局部
圖4為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北窯M686中所出西周早期青銅方鼎【7】的局部。我們可以看到,青銅鼎主紋以外布滿了地紋,主紋上有較細的陰槽紋飾。
關于范面紋飾是模上自帶還是范面操作的鑒別方法,請參看《論中國古代的青銅范鑄技朮》一文,其中有詳細解釋。
4、商至西周青銅禮器的芯痕
所謂芯痕,是指在兩塊范之間夾的泥芯澆鑄后產生的痕跡。一般商至西周時期青銅禮器中的容器大多具有鋬,如簋、斝、爵等或一個鋬或多個鋬。鋬的型在模上是無孔的,制范后如果不安置泥芯,澆鑄后的鋬與腹之間就不會有孔。為使鋬與腹之間有孔,須在范面安置泥芯。因此,澆鑄后就會留下芯痕。
商至西周時期青銅禮器的鋬大多與腹部為整鑄。凡與腹部整鑄的鋬,大多會在鋬與腹之間留下芯痕。在圖5中,左圖為商代的一個青銅角【8】的鋬部。我們可以十分清楚地看到,在青銅鋬的上下兩頭與腹部交接處,有一條自上而下類似范縫的痕跡,這個痕跡就是芯痕。芯痕以外為腹部的紋飾區,芯痕內無紋飾而有銘文。右圖為商代的青銅爵【9】,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青銅鋬與青銅爵腹部的交接處兩邊,都有明确的芯痕。
圖5 商代青銅角與青銅爵的鋬部對比圖
如這樣的芯痕,在商至西周有鋬的青銅禮器上十分普遍。因此,在有鋬的青銅禮器上芯痕也較普遍。但並非絕對,如商周青銅爵中有的鋬部芯痕處應有銘文的,卻改成了紋飾。這是由于在泥芯的澆鑄面上做了紋飾,而沒作銘文。如果仔細觀察,我們還是可以發現芯痕范圍內的紋飾與兩邊的不一致。此爵鋬部的芯痕屬于既未作銘文又未作紋飾的泥芯。這樣的例子,在商至西周的銅器上時常能夠見到。
有無芯痕,要看鋬的形態及腹部形態而定。如果器形為方形,腹部相對平坦,自帶芯【10】是不可能的,必然會在鋬內的腹部留下芯痕或紋飾。如果為圓形器,鋬的形態也是圓形,器的腹部則為凸面,就可以從鋬的中心分別制出左右兩塊范,制范時就可以自帶芯,合范時不需要夾芯。在這種情況下,就會在鋬的內外中心留下一道范縫。鋬外中心的范縫可能會被打磨掉,但里面的范縫一般會留下痕跡。其特征是在鋬內的寬度中間,有一道范縫。
這里所舉芯痕問題,皆屬商至西周時期的青銅器鑄造工藝,春秋以后與此工藝截然不同了。
5、春秋以后銅器的范鑄規律
春秋以后,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有了較大的改變,大多數禮器的鑄造改為分型鑄造和鑄后連接(插、鉚、焊等)。鑄造方式與西周及其以前截然不同,其范縫的位置也隨之改變了。
所謂分型鑄造,是指將一件禮器的型體分開來設計制造,即分別制模、分別制范與分別鑄造成散件,然后經過修整加工后,再組合成整器。
如制造一件青銅敦,敦有上下2腹、4個鋬及6個足。其為先分別鑄出2腹4鋬及6足,將上下腹部打磨規整后,再將4鋬、6足分別焊接或插接到相應部位。所以,在敦的每個足及鋬的厚度中心都能看到范縫,而每個足及鋬的范縫都與腹部不貫通。往往在一個圓形鼎上可以看到腹部有3條范縫,而3足的每條范縫卻都正處在每兩條腹范縫之間。如果不考慮鑄后焊接工藝,就無法解釋這些問題了。
圖6
一個戰國時期青銅敦的局部
圖6為湖北省鄂州市博物館從一戰國時期墓葬中發掘出土的一個青銅敦的局部。
我們可以看到,青銅敦中間足上的范縫清楚;但范縫只存在于足上,與腹部不貫通。應當注意到,敦的腹部呈加工態,明顯經過了鑄后的打磨加工;而足呈鑄態。如果這3個足原先就在現在的位置,那就無法進行圓周打磨加工。足上的范縫解釋了這一問題,說明敦是分別加工以后才焊接到位的。這是春秋以后銅器上普遍存在的現象。
焊接技朮的應用,使得春秋以后可以鑄制出許許多多器形復雜的鑄件。這一時期也正是由于分工更加細化,才得以鑄造如曾侯乙尊盤那麼復雜的鑄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