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示具有 五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五大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宋代五大窯之鈞窯



  鈞窯是宋、金、元時期北方地區規模龐大的重要窯場之一,其遺址位於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內,最著名的窯場位於禹州舊城北門內的鈞台與八卦洞附近。傳說鈞台是大禹傳位予其子的地方,故一般認為鈞窯得名於鈞台,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鈞窯瓷器素以瑰麗的釉色而著稱於世,特別是所創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銅紅窯變釉,更使其名聲大振。這種釉自然天成、變化萬千、異彩紛呈,按變化的程度及色彩不同被賦以玫瑰紫、茄花紫、丁香紫、海棠紅等美譽。


  金、元時期,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的許多窯場都曾燒造鈞釉器物,形成龐大的鈞窯體系。明、清時期,江西景德鎮、江蘇宜興、廣東石灣等地也都曾燒造仿鈞釉瓷器。由此可見鈞窯影響之大。


  宋、金、元時期鈞窯產量最大的是碗、盤、洗、罐、瓶、爐、枕等生活用品,釉色以帶乳光的天藍居多,部分飾有紅或紫紅色斑塊,少見通體玫瑰紫和海棠紅器物。由於這類產品主要供民間日常所用,故人們習慣稱之為“民鈞”。


   以氧化鐵著色的青釉是我國燒造歷史最悠久的傳統高溫釉,鈞窯創造性地在釉料中加入氧化銅作著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燒成銅紅窯變釉。這種天藍中帶紫紅的乳光釉瓷器在金、元時期深受民間喜愛,北方河南、河北、山西的許多窯場,甚至南方浙江地區的個別窯場,都受其影響而燒造鈞釉器物,產品也主要是供民間使用。


   鈞窯最為考究的產品是陳設用瓷,器形有各式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底部、足內側多刻劃從“一”至“十”的漢寫數目字,其產地在今禹州市鈞台、八卦洞一帶。這類器物造型端莊、釉色豐富、製作精美,傳統觀點認為是宋徽宗時期為裝點皇家園林“艮嶽”而命禹州專門燒造的陳設器,故而被視為官方所設瓷窯產品,即今人所謂“官鈞”(亦稱“陳設類鈞瓷”、“數碼類鈞瓷”)。


  近年來,有學者對陳設類鈞瓷的屬性及燒造年代產生質疑,提出“金代說”、“元代說”、“元末明初說”、“明初說”等不同觀點。這些問題的釐清,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現和科學研究。


   鈞窯獨特的釉色對後世影響深遠,明清至今,許多瓷窯均視其為楷模進行仿製。景德鎮御窯廠自明宣德年間已開始仿燒鈞釉瓷器。而清雍正時期的仿品,因按宮廷發往御窯廠的“官鈞”實物仿燒而成,致使仿品在尺寸、造型、釉色等方面與宮廷收藏的“官鈞”基本一致,幾可亂真。清代御窯廠在仿燒基礎上還不斷創新,燒造出天藍釉紫紅斑、窯變釉、爐鈞等新品種。


  明清時期的一些地方窯受鈞瓷的影響,也曾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創燒出頗具地方特色的仿鈞釉產品,較著名的有江甦的宜興窯、廣東的石灣窯,產品分別被稱作“宜鈞”、“廣鈞”。

2015年8月14日 星期五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汝窯
中華傳統製瓷著名工藝之一,中國北宋時期主要代表瓷,五大名窯之一。它創燒於北宋晚期,因其以汝白釉施注的瓷器為主要特徵,故名為汝窯。
汝窯特徵:顯縮釉蟹爪紋,蟲書,唾沫星式的棕眼,水眼,桔眼,芝蔴細小掙釘,器物底光若僧首,釉面閃動魔光、或光亮如鏡。釉瑩潤厚如堆脂,其型態,有淌釉,有流淚釉,有波浪釉紋,也有潭水般的回波釉紋。汝窯瓷質優良,造型設計稀異。其製作工藝於北宋滅亡前失傳,存世器物珍稀。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南宋官窯
南宋官窯瓷的釉色,主要是粉青色、依色譜的顏色分,是極淺的藍綠色,但也有以灰色綠色、黃綠色色調為主的。具有良好的乳濁性和釉層豐厚的多次釉,在質感上追求璞玉的效果。南宋官窯瓷的胎土有黑褐色、灰褐色、灰色及紅褐色等,但以黑褐色佔大多數,所謂"紫口鐵足"是由於黑胎上釉後,口部及凸棱部位釉向下流,因而造成口棱部釉薄,而顯現了胎色,這就是"紫口"。至於"鐵足"則是指圈足部份的黑鐵色了,南宋官窯的釉極厚,故便有"原釉薄胎"之說法。
南宋官窯瓷多有紋片,有大小開片,亦稱文武片。紋片有疏有密,有深有淺,以冰裂紋等大紋層為主,所謂"冰裂紋"者,如同冰糖、雲母一般,層層而下,多角形的開片,顯白色的紋路,由於機會不多,較為特殊。釉面出現的紋片原是一種缺陷,它由於製作過程中工藝處理不當,但我們的祖先巧妙地利用這種缺陷美,作為裝飾瓷釉的特殊手段,使這種釉面紋路通過工藝的調整,控制裂紋的大小和疏密,形成紋片碎路,縱橫交錯,極不規則又在規則之中。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哥窯
哥窯是歷史上唯一的宮庭窯,是北宋朝宮庭製瓷工藝中的稀世珍品。
哥釉瓷的重要特徵是釉面開片,這是發生在釉面上的一種自然開裂現象。開裂原本是瓷器燒製中的缺陷,後來人們掌握了開裂的規律,有意識地讓它產生開片,從而產生了一種獨特的美感。宋代哥釉瓷釉質瑩潤,通體釉面被粗深或者細淺的兩種紋線交織切割,術語叫作“冰裂紋”,俗稱“金絲鐵線”。
哥窯瓷土脈微紫,質薄,從色澤區分,有月白、灰黃、粉青、灰青、油灰、深淺米黃等種類。哥窯瓷最顯著的特徵,是釉色沉厚細膩,光澤瑩潤,如同凝脂;若置之於顯微鏡下,可見瓷釉中蘊含的氣泡如同聚沫串珠,凝膩的釉面間迸裂有大小不一,或密匝或疏落的冰裂狀網紋,其網紋之色淺黃者宛若金絲,細黑者如鐵線,二者互相交織。
因為土質含鐵量較高,燒胚時發生還原,瓷器胚呈紫黑鐵色,瓷器沒有塗釉的底部顯現瓷胚本來的鐵色,叫“鐵足”,而釉彩較薄的口部呈紫色,叫“紫口”,俗稱“紫口鐵足”。一般來說,大器小開片者和小器大開片者頗為珍貴。由於哥釉瓷細緻、精美,以後各代對它都有仿造。特別是到了清代,還出現了一個仿哥釉瓷的高潮。到了清朝後期,哥釉明顯地不如清前期,顏色越來越深,開片越來越細碎,釉面甚至出現凹凸不平的疙瘩釉,胎質也變得疏鬆。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鈞窯
鈞瓷釉採用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銅紅釉。這樣,燒出的釉色青中帶紅、如藍天中的晚霞。鈞窯釉色大體上分藍、紅兩類、具體的可呈現月白、天青、天藍、蔥翠青、玫瑰紫、海棠紅、胭脂紅、茄色紫、丁香紫、火焰紅等。其中,藍色也不同於一般的青瓷,是各種濃淡不一的藍色乳光釉。藍色較淡的稱天青,較​​深的稱為天藍,比天青更淡的稱為月白,都具有瑩光一般幽雅的藍色光澤。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它青瓷的另一個特色。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定窯
定窯的胎質薄而輕,胎色白色微黃,較堅致,不太透明,釉呈米色,施釉極薄,可以見胎。釉色潔白晶瑩,很多積釉形狀好似淚痕,被稱為“蠟淚痕”,隱現著黃綠顏色。在器物外壁薄釉的地方能看出胎上的旋坯痕,俗稱“竹絲刷紋”。北宋早期定窯產品口沿有釉,到了晚期器物口沿多不施釉,稱為“芒口”,芒口處常常鑲金、銀、銅質邊圈以掩飾芒口缺陷,此為定窯一大特色。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五大名窯的瓷片解析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特徵及鑑定要領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特徵及鑑定要領
宋代的單色釉瓷取得了很大成就,名窯遍布全國,其中最著名的為:“汝、鈞、官、哥、定”。
五大名窯。
1、汝窯
汝窯瓷為宋代五大名瓷之首,窯址在今河南省寶豐縣清涼寺村一帶,宋時為汝州地,故名。汝窯除燒青瓷外,兼燒黑瓷、醬釉瓷和鈞釉瓷,以青瓷最為精緻。汝窯青瓷的胎質細密,呈深淺不同的“香灰色”。與同期官窯器很相似,釉色以粉青為主,另有天青和卵青。釉層透明和不透明的均有。釉青一般都呈一種內蘊的木光。開片是汝窯的一個重要特點,無紋片的很少。紋片深淺長短交錯排列,密而不亂。器物尺寸都很小,造型以盤、碟、洗為多,其中橢圓四足盆是汝窯的特有造型。汝窯的燒製時間很短,存世品不足百件,非常珍貴。從明宣德開始有仿製品出現,清初雍正已能仿得相當好,近年河南省也有新仿汝窯器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特徵及鑑定要領
2、鈞窯
鈞窯產地在今河南禹縣,因與汝窯有密切關係,歷來有“汝鈞不分”之說。鈞窯始燒於北宋,盛於北宋晚期,金、元時繼續燒造,影響擴展到河北、山西兩省,成為一個規模龐大的鈞窯體系。
鈞窯有兩大特色,即乳光釉和窯變。鈞窯的基本釉色是深淺不同的各種青色,可分為天藍、天青、月白三類。由於在釉中滲入銅紅釉,燒成後就出現變幻莫測的紅色窯變,有玫瑰紅、砂珠紅、海棠紅、茄皮紫、胭脂紅、雞血紅許多種。整個器物紅紫相映、青白相間,由於釉色的相互交融而產生的無數顏色不一、形狀各異的窯變,是構成鈞瓷區別於其他青瓷的另一特色。鈞釉中的紫色是特別引人注目的,各種紫色是由於紅釉與藍釉互相融合的結果。鈞瓷釉面上有一重要特徵是蚯蚓走泥紋,即在釉中呈現一條條逶迤延伸、長短不一、自上而下的釉痕。後人在仿製宋代鈞瓷時就無法燒出同樣效果,因而是否有“蚯蚓走泥紋”成為鑑定宋鈞瓷的重要依據。宋鈞瓷另一特徵是器外底普遍刷一層芝麻醬色釉。
鈞窯凡為宮中定燒的陳設瓷,底部均刻有一、二、三……的編號,編號越小,器物越大。因鈞窯瓷器傳世極少,彌足珍貴。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特徵及鑑定要領
3、官窯
官窯專指北宋汴京(開封)官窯和南宋杭州修內司及郊壇下官窯,因專燒宮廷用器,產量很小,傳世品也極少。
北宋官窯瓷的釉色以粉青、月白為主。雖然被稱為“亞於汝”,但也是瑩如堆脂,釉表紅棕色或無色的片紋或疏或密清晰可辨。底部可以看見燒製時的支釘痕跡。器物都是各種陳設用具和文房用具。仿商、週、秦、漢銅器和玉器的造型很多。
南宋官窯釉色以粉青為主,有紋片。在器物的底部落​​脫處、口沿和棱角釉薄處,胎都會燒成紫褐色,稱為“紫口鐵足”,這稱得上是南宋官窯的典型特徵。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特徵及鑑定要領
4、哥窯
哥窯產地不可考。瓷器的顯著特點是通體滿佈開片,紋片大小相同,大片呈鐵黑色,小片呈金黃色,有“金絲鐵線”之稱。開片形成原理是由於胎、釉的膨脹差異而造成的釉面開裂,本來是一種缺陷,但哥窯卻通過人工控制有意用來作為一種裝飾特徵,使釉表出現冰裂或魚子狀的紋片,再染上或黃或黑深淺相間的顏色,形成一種殘缺美。哥窯有瓷胎和砂胎兩種。胎骨也厚薄不一,胎色呈黑灰、黃數種。由於釉層非常厚,使器物的外觀圓潤飽滿。釉色大多呈灰青色,也有的是月白、粉青、米黃等色。底部用支釘燒製,塗赭紫、紫黑護胎汁。明清以來仿哥窯的很多,大部分是景德鎮官窯製品。明中期的成化和清前期的雍正、乾隆的仿製品都相當精美,但缺少一種古樸沉靜的韻味。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特徵及鑑定要領
5、定窯
定窯窯址在今河北省曲陽縣一帶,以盛產白瓷著稱。定窯在唐代早期就開始生產,到北宋發展到全盛時期,元代已停止燒製。胎骨細膩潔白,又輕盈秀美,是定窯白瓷的重要特點。定窯的釉面裝飾,是宋代瓷器中最為精彩的。宋早期的定窯白瓷採用刻花的方法。稍後,又出現刻花和蓖劃相結合的裝飾。到北宋中期,定窯開始採用印花裝飾。紋飾多在碗、盤的里面,佈局左右、上下對稱,以細、密為特色。類似於宋代緙絲的方法。北宋早、中期定窯使用匣缽仰燒,器物口沿均有釉,有些器物的底黏附著墊燒的沙粒或支燒痕。後期定窯採用口沿在下的覆燒工藝,因此口沿有“芒”,但燒成的器物都很規整。作為皇室使用的貢瓷上,口沿都包上金、銀或銅,更顯豪華尊貴,故稱之為“金裝定器”。除白釉外,定窯還生產黑釉、醬釉等品種,被稱為黑定、醬定,價格均高於白定,是難得的珍品。
宋代景德鎮所仿定器,稱為“粉定”。區別之處在於景德鎮仿定器釉面光亮,無淚痕特徵,足內可見放射狀跳刀痕。
宋代五大名窯瓷器特徵及鑑定要領

宋代五大名窯之哥窯

官、哥、汝、定、鈞。哥窯是文獻中記載的宋代五大名窯之一,歷來受到收藏家、鑑賞家、考古學家等專家學者的重視和關注,然而迄今未找到確切窯址。哥窯瓷器非常珍貴,據統計,全世界大約有一百餘件,遠少於元青花的存世數量。
現今發現的真正論及哥窯最早的文獻當推明代陸深《春風堂隨筆》:“哥窯,淺白斷紋,號百圾碎。宋時有章生一、生二兄弟,皆處州人,主龍泉之琉田窯,生二所陶青器純粹如美玉,為世所貴,即官窯之類,生一所陶者色淡,故名哥窯。”
作為五大名窯之一的哥窯,隨著文獻資料的不斷發現和考古資料的不斷充實,對哥窯的認識已漸趨清晰。然而;由於缺乏同代文獻,且後代文獻常是一鱗半爪,零零碎碎,有的還互相矛盾,仍無法揭開層層面紗,呈現它的真實面目。這些實物資料以及由此而得出的結論往往與文獻記述無法對應,有些甚至南轅北轍。因此,哥窯問題依然迷霧重重。
雖然哥窯還籠罩著層層的面紗,但其名稱和特徵卻被多數鑑賞者、收藏者所接受,並一直沿用。元、明、清各朝仿哥窯的產品屢見不鮮,其數量和質量均以景德鎮為最,其產品走向多為皇室和達官貴人,世界各著名博物館多有收藏。從20世紀50年代起,哥窯作為傳統產品由龍泉各製瓷廠家開發生產,大量上市,遠銷世界各地,走入尋常百姓人家。
哥窯釉質純粹濃厚,不甚瑩澈,釉內多有氣泡,如珠隱現,故通稱“聚沫攢珠”。釉色寶光內蘊,潤澤如酥。紋片多種多樣,以紋道而稱之有鱔魚紋、黑藍紋、淺黃紋、魚子紋;以紋形而稱之有綱形紋、梅花紋、細碎紋、大小格紋、冰裂紋等,總名為百極碎。哥窯器物傳世的以各式瓶、爐、洗、盤、碗、罐為常見。
宋代五大名窯之哥窯
哥窯八方貫耳扁瓶
宋代五大名窯之哥窯
哥窯膽式瓶
宋代五大名窯之哥窯
哥窯葵花洗
宋代五大名窯之哥窯
哥窯青釉貫耳瓶
宋代五大名窯之哥窯
哥窯青釉海棠式花盆
宋代五大名窯之哥窯
哥窯青釉海棠式花盆
主要特徵:
其一,哥窯釉屬無光釉,猶如“酥油”般的光澤,色調豐富多彩,有米黃、粉青、奶白諸色。
其二、“金絲鐵線”的紋樣,哥窯釉面有網狀開片,或重疊猶如冰裂紋,或成細密小開片,以“金絲鐵線”為典型,即較粗琉的黑色裂紋交織著細密的紅、黃色裂紋。明代《格古要論》中有這樣的描述:"哥窯紋取冰裂、鱔血為上,梅花片墨紋次之。細碎紋,紋之下也。"
其三、“攢珠聚球”般的釉中氣泡,哥窯器通常釉層很厚,最厚處甚至與胎的厚度相等,釉內含有氣泡,如珠隱現,猶如“聚沫攢珠”般的美韻,這是辨別真假哥窯器的一個傳統的方法。陶瓷界先輩孫瀛洲在其《元明清瓷器的鑑定》一文中說,官、哥釉氣泡密集似"攢珠",是指哥窯釉內氣泡細密像顆顆小水珠一樣,滿佈在器表上。這類特徵不易模仿。
其四、“紫口鐵足”的風致,哥窯器坯體大都是紫黑色或棕黃色,器皿口部口邊緣釉薄處由於隱紋露出胎色而呈黃褐色,同時在底足未掛釉處呈現鐵黑色,由此,可以概括出故有“紫口鐵足”之說,這也是區別真假哥窯器的傳統方法之一。


2015年8月11日 星期二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大名窯的瓷器珍品是中國瓷器的代表作,它們風格各異 ​​,欣賞起來有不同的角度。《中國工藝品》雜誌 ​​總編陳烈漢碩士為我們介紹了中國八大名窯陶瓷的藝術風格特點,供諸君參考。
一、汝窯
汝瓷雄居宋代汝窯、官窯、哥窯、定窯、鈞窯五大名窯之首,後因宋金戰亂而失傳,傳世品僅有60餘件。汝瓷胎質細膩,工藝考究,以名貴瑪瑙入釉,色澤獨特,隨光變幻。其釉色,如雨過天晴,溫潤古樸,其釉面,平滑細膩,如同美玉。器表呈蟬翼紋般細小開片,釉下有稀疏氧泡,在陽光下時隱時現,似晨星閃爍,在胎與釉結合處微現紅暈,給人以賞心悅目的美感。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北宋汝窯天青無紋水仙盆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北宋汝窯蓮花氏碗
二、官窯
官窯瓷器選料精細,用料考究,胎質細膩,胎色呈紫黑色,足邊及口沿釉薄處呈紫褐色,故有“紫口鐵足”之稱。官窯瓷器釉厚如凝脂,釉面瑩潤如玉,光澤柔和。釉面有粉青、翠青、灰青、米黃等多種。釉面紋片是官窯器物的特徵之一。它無精美的雕飾以譁眾,也無艷彩塗繪以媚人,唯以古樸莊重的造型、瑩潤如玉的釉色、鱗鱗如波的紋片協同紫口鐵足之美,形成了和諧優美、神完氣足的藝術珍品。
清康熙五彩山水人物圖鳳尾尊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清康熙天藍釉百條缸
三、哥窯
哥窯器物胎色較深,胎質細膩,足邊及口沿釉薄處也可見深色胎,製作工藝精湛,裝燒方法亦採用支釘支燒或墊燒,一些盤爐器物的足底有極為規整的圓形支燒痕。釉色以青灰、米黃為多,釉質肥潤,釉面有細碎的片紋,紋分兩種,一種開較大的黑色片紋,另一種是在黑色片紋中又開細小的黃色片紋,俗稱“金絲鐵線”,是哥窯器物最顯著的特點之​​一。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元哥窯高足碗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哥窯狗耳香爐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宋哥窯菊瓣洗
四、定窯
定瓷胎質堅密、細膩,釉色透明,柔潤媲玉。定窯以裝飾見長,其刻花奔逸,印花典雅,輔助以剔花、堆花,各得其趣。定窯以白色為多,之外有紅、黑、紫、綠諸色。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定窯剔花花鳥紋枕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定窯白瓷杯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定窯白瓷注子
五、鈞窯
鈞瓷以釉色窯變見長,素有“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鈞瓷無雙”的特點。同樣的釉色,入窯經1350度高溫燒成後,每件瓷器呈色不一樣,並出現人們意想不到的景觀效果。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鈞窯紅斑長頸瓶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鈞窯鼓釘三足洗
六、景德鎮窯
景德鎮瓷“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獨特風格,早以“假玉器”之美稱名冠天下,並創造了青花、釉里紅、五彩、鬥彩、粉彩、素三彩、玲瓏、高溫色釉等精巧絕倫的名瓷。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景德鎮青白瓷注子注碗宋代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宋景德鎮窯青白釉刻花嬰戲紋碗
七、耀州窯
耀州窯瓷以刀代筆的刻花裝飾最為精湛,運刀揮灑如行雲,刀下線條如流水,講究一氣呵成,刻成後紋飾奔放遒勁,線條活潑流暢,立體感極強,再施以透明的青綠色釉,燒成後更顯器物淡雅秀麗,格調高峻。裝飾技法以刻、印、劃、雕、堆、鏤空為主。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耀州窯博物館青釉刻鴨紋碗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北宋耀州窯青釉剔花倒裝壺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宋代耀州窯青釉“大觀”銘牡丹紋碗
八、磁州窯
磁州窯以黑釉剔花瓷和鐵鏽花瓷著名,黑釉剔花瓷是在上有黑釉的瓷胎上剔刻紋飾,將紋飾以外的黑釉剔去,留出原始白地,燒成後黑白對比分明,具有極強的視覺衝擊力和藝術裝飾效果。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白底黑花虎紋如意枕(宋)
中國瓷器八大名窯|不能不知道
白底褐彩紋長方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