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入窯一色出窯萬彩:宋代五大窯之鈞窯



  鈞窯是宋、金、元時期北方地區規模龐大的重要窯場之一,其遺址位於今河南省禹州市境內,最著名的窯場位於禹州舊城北門內的鈞台與八卦洞附近。傳說鈞台是大禹傳位予其子的地方,故一般認為鈞窯得名於鈞台,為宋代五大名窯之一。


  鈞窯瓷器素以瑰麗的釉色而著稱於世,特別是所創以氧化銅為著色劑、在還原氣氛中燒成的銅紅窯變釉,更使其名聲大振。這種釉自然天成、變化萬千、異彩紛呈,按變化的程度及色彩不同被賦以玫瑰紫、茄花紫、丁香紫、海棠紅等美譽。


  金、元時期,河南、河北、山西、浙江的許多窯場都曾燒造鈞釉器物,形成龐大的鈞窯體系。明、清時期,江西景德鎮、江蘇宜興、廣東石灣等地也都曾燒造仿鈞釉瓷器。由此可見鈞窯影響之大。


  宋、金、元時期鈞窯產量最大的是碗、盤、洗、罐、瓶、爐、枕等生活用品,釉色以帶乳光的天藍居多,部分飾有紅或紫紅色斑塊,少見通體玫瑰紫和海棠紅器物。由於這類產品主要供民間日常所用,故人們習慣稱之為“民鈞”。


   以氧化鐵著色的青釉是我國燒造歷史最悠久的傳統高溫釉,鈞窯創造性地在釉料中加入氧化銅作著色劑,在高溫還原氣氛下燒成銅紅窯變釉。這種天藍中帶紫紅的乳光釉瓷器在金、元時期深受民間喜愛,北方河南、河北、山西的許多窯場,甚至南方浙江地區的個別窯場,都受其影響而燒造鈞釉器物,產品也主要是供民間使用。


   鈞窯最為考究的產品是陳設用瓷,器形有各式花盆、花盆托、出戟尊等,底部、足內側多刻劃從“一”至“十”的漢寫數目字,其產地在今禹州市鈞台、八卦洞一帶。這類器物造型端莊、釉色豐富、製作精美,傳統觀點認為是宋徽宗時期為裝點皇家園林“艮嶽”而命禹州專門燒造的陳設器,故而被視為官方所設瓷窯產品,即今人所謂“官鈞”(亦稱“陳設類鈞瓷”、“數碼類鈞瓷”)。


  近年來,有學者對陳設類鈞瓷的屬性及燒造年代產生質疑,提出“金代說”、“元代說”、“元末明初說”、“明初說”等不同觀點。這些問題的釐清,有待於進一步的考古發現和科學研究。


   鈞窯獨特的釉色對後世影響深遠,明清至今,許多瓷窯均視其為楷模進行仿製。景德鎮御窯廠自明宣德年間已開始仿燒鈞釉瓷器。而清雍正時期的仿品,因按宮廷發往御窯廠的“官鈞”實物仿燒而成,致使仿品在尺寸、造型、釉色等方面與宮廷收藏的“官鈞”基本一致,幾可亂真。清代御窯廠在仿燒基礎上還不斷創新,燒造出天藍釉紫紅斑、窯變釉、爐鈞等新品種。


  明清時期的一些地方窯受鈞瓷的影響,也曾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創燒出頗具地方特色的仿鈞釉產品,較著名的有江甦的宜興窯、廣東的石灣窯,產品分別被稱作“宜鈞”、“廣鈞”。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