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1日 星期一

中國篆刻藝術:於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篆刻藝術:書畫作品的“伴侶”
    篆刻藝術把中國傳統書法、國畫章法、攜刻的刀法這三者完美的結合,一方上乘的印章,皆有豪壯漂移的書法筆意,又有優美悅目的繪畫構圖,並且更兼得刀法生動的雕刻神韻。可稱得上“方寸之間、氣象萬千”,有其特殊的魅力,從三千多年前的商周時期流傳至今,是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中一顆璀璨明珠。
 
中國篆刻藝術
中國篆刻藝術
    篆刻藝術:書畫作品的“伴侶”
    所謂“篆刻藝術”,不是簡單地用“篆書”這一載體去刻印就是篆刻藝術。歷數歷史上有建樹的篆刻家,他們首先是有風格、有個性的篆書家,亦即“以我書入我印”,如:鄧石如、吳攘之、趙之謙、黃士凌、吳昌碩、齊白石、劉一聞等。
    傳統的篆刻藝術,它的標準是:只有在形成了個性色彩和具有審美價值的篆書藝術以後,才可以催生出有個性色彩和具有審美價值的篆刻工藝美術作品。篆刻,就是以刀代筆,在印材上按照已經寫好的書法,或畫好的圖像,進行刻刀刻寫。它是中國一門獨特的傳統藝術,具有實用與欣賞的雙重價值。篆刻最常用的字體是篆字。此外,還有隸書、楷書、行書等。篆刻工藝的材料有水晶、玉、金屬、獸角、象牙、竹、木、石料等。其中,使用最廣泛的是石料。
    中國的篆刻藝術之所以豐富多彩、流派紛呈,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就是入印文字的形體美在起作用。由於千百年來的演變和發展,中國文字的書體複雜多變,具有豐富的藝術性。從體式來看,分為真、草、隸、篆;從藝術來看,各種體式又有不同的書寫風格。正因為中國文字具有這些特點,才使得篆刻這門以文字書寫形式為表現內容的傳統藝術,有了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源泉。
    入印文字的採用,一般以大篆、小篆和漢篆(即繆篆)為主。宋元之後,用字範圍漸有拓寬,隸書、楷書,甚至行楷等,有時也被引人印章。即以篆書入印而言,流派印章興起之後,所取範圍也日趨廣泛。諸如甲骨、兵器、石鼓、詔版、泉布、瓦當等實物上的文字,無一不在篆刻創作的文字取資之內。特別是明清之際,流派作家中的幾位巨將,能成功地以自己獨具風貌的篆書入印,使篆刻入印文字的借取空前廣博,而這也正是形成印章各家各派的基因之一。
    以真、草、隸、篆中的一種--篆書來說,就有好多門類。秦以前的統稱大篆;秦統一後的文字,稱小篆(即秦篆、斯篆);漢代則出現了一種專用於摹印的書體稱繆篆。屬大篆範疇的,有金文、石鼓文、籀文;秦篆類的包括詔版、權量書體;漢篆則還有漢磚、碑額書體。而且在篆書中,一個字往往出現多種寫法,有的甚至多達百餘種。但是不論篆書有多少類別和多少寫法,歸根結底卻“萬變不離其宗”。
2中國篆刻藝術的歷史淵源
    中國篆刻藝術的歷史淵源
    自殷商誕生至戰國:起源時期
    依據史料和考古實物,印章始於商代,現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的三枚銅質古璽為證,其出土於安陽殷墟,距今約3000多年的歷史。
戰國時期的纂刻印章
戰國時期的纂刻印章
    從商周的起源時期到戰國時到,此時印章的名稱為“璽”,即“古璽”。戰國時代的纂刻分為官璽和私璽,當時不分尊卑都稱為璽。印材多用銅,私璽印面形狀分正方形、長方形、圓形的形狀。此外,還分為吉語璽和圖像璽,在圖像璽中又分人物、動物、饕餮、避邪等吉祥紋樣。而官璽則通常很很正式,無論是字體還是形狀和私璽比起來很單調古樸。
    戰國時期的圖像璽、吉語璽其印頂部多​​有一個“穿”。可用彩色紋帶掛在胸前或佩於腰間,作為一種裝飾,用來表明身份、地位,說明古璽是當時人們在交往時,是做為權力和憑證的信物,以及了解當時的社會實用生活習俗和朴素的審美價值觀。
    戰國時期的印章的使用和製作工藝相當發達,用途也十分廣泛,形式奇特多姿。印章的佈局參差挪讓,方圓相濟,印文寫法也不一致。印章形式有陰文和陽文,是通過鑿和鑄而成的。
    秦漢大一統時期:空前輝煌
    印章發展到秦漢時期,印章的纂刻使用、文字已日趨完善,還設有專職官員管理印章,秦漢時期的印章是我們纂刻藝術的鼎盛時期。
漢代時期的印章
漢代時期的印章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後,建立了統一的秦王朝時期,還制定了一套完整的官印製度。秦時規定:皇帝用的印稱為“璽”,臣民用的則成為“印”。
    秦代的印文,為小纂,為丞相李斯等根據大纂改革而成。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 字格,在長方形印上加“日”字格,是秦印顯著的特點。小纂自秦代入印後,至今二千二百多年一直為治印這沿用下來。
    漢代纂刻是我國古代纂刻藝術發展史上的巔​​峰時期,秦王朝所建立的官印製度和官印的形制及印文規範模式在這一時期得到完善,更加明確約定除帝王仍稱璽外,其餘都稱印。
    漢代的印,也分官印和私印。私印的印文,形式比官印要靈活,取材方面也比較豐富,風格高古典雅,婉轉圓潤,尤其是玉印最為引人注目:勻落潔淨,富麗典雅,雍容華貴,體現出漢朝的大國風範。
3中國篆刻藝術的歷史淵源(2)
    魏晉南北朝時期:承襲漢代,但逐漸衰落
    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中國歷史上封建王朝更迭最為頻繁的時期,社會出現大動盪,戰事頻頻,因而留下來以將軍印及其屬官印為多,基本上延續了秦漢的治印技術,從出土的實物來看,出現了明顯的衰退趨勢。
趙孟頫的印章
趙孟頫的印章
    唐宋元大發展期:由實用藝術轉化為純表現性藝術的歷史過程
    唐宋元時期的官印一改以前的印章舊制,把秦漢時期的官職印,逐步更為以官府衙門名稱為印文的官司印,官司印則存放於官府衙門內,設有專職官吏掌管,規定不得用於私人文書,而且制定了嚴格的保管和使用制度,這一制度被後世一直沿用下來,今天的新中國也在沿用。
    唐宋元時期官印治印印文全為朱文,書畫家趙孟頫以擅長刻圓朱文而著稱,為歷代後人所效法。
    中國篆刻藝術發展到唐宋元時期,隨著中國的文人書畫的興起與發展,印章開始用於書畫作品上,詩、書、畫、印成為過去文人的“四藝”。但由於刻印工匠對印章篆法不精通,一些文人自己寫好印稿交與刻印工匠去刻。如宋代文人蘇軾、米芾、黃庭堅等人印章都是自己篆寫請印工刻,到元代趙孟頫也多自篆自刻,元末王冕始用花乳石作印材,也自篆自刻。
    自王冕始用花乳石治印後,以石作印,易於奏刀,解決了便於鐫刻的問題,這就導致越來越多的文人直接參與​​治印,中國的纂刻藝術逐漸由實用藝術逐漸轉化為純表現性藝術形式。
趙孟頫的印章
趙孟頫的印章
    明清集大成時期:流派形成
    中國篆刻發展到了明清,已經進入了篆刻藝術創作領域,形成了各種流派。官印和私印在藝術形式上基本上分離。特別是私印的篆刻藝術創作呈現具有鮮明的風格特色和藝術流派,此時的纂刻是我國篆刻藝術史繼漢代篆刻之後又一次出現興盛的氣象。
    明代中期開始流派逐漸形成,此時印章發展成為獨特的篆刻藝術品。篆此時,好手如林、派別繁多。篆刻流派一般是以篆刻家的籍貫、姓氏、師承關係及活動區域來命名的。明代中葉到晚清近500年間,出現了篆刻藝術的又一繁榮時期。
4中國篆刻工藝的藝術魅力
    中國篆刻工藝的藝術魅力
    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中國的篆刻藝術是以書法字體結合的一種藝術,蘊涵著動人的多樣風貌。它於方寸之中、紅白之間創造各種美的結構和形式,在印面之內跌宕起伏,以一種有情、有致的方式呈現出來,在小小方寸之內充滿了時間的古樸和空間的渾厚,氣象變化萬千, 經過千年曆史變遷,仍顯示出其溫潤的光澤和古雅的韻趣,耐人尋味,這就是中國篆刻藝術的獨特魅力,優秀的篆刻工藝品,具有超凡脫俗、返璞歸真的效果。
中國篆刻藝術:於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書法美:鐵筆出莽蒼,印壁開奇花
    篆刻工藝從殷商誕生流傳到今天,在發展中不斷變化演進,但書法超凡脫俗的美卻不曾改變過。據段京良講,古代篆刻入印的文字一般採用的是大篆、小篆、繆篆、鳥蟲書、九疊篆等,近代有隸書、草書、楷書等。篆刻人可以根據印面的內容的不同而選用不同的文字組合。但由於印面形狀的限制,如一寸見方的正方形、圓形和長方形等,篆刻人在兼顧佈局的情況下不得不改變筆法,所以印章必須表現篆刻書法的筆意,不如此就不能很好的表現書法藝術。故,筆有筆意,又要有骨筋肉血,才能表現出其神態活力。
齊白石印章
齊白石印章
    結構美:看似尋常最奇崛
    自元末的王冕以花乳石自篆自刻後,印章逐步從實用分離出來,成為獨立的藝術門類。印人講究運筆的方圓轉折,收放藏露,疏密挪讓,伸縮展舒的組合。使入印書體具有結構的形式美感。除了結字的美感,也在整體章法布構方面,呈現奇崛粗放,方正工整,清秀婉轉的節奏和韻味在整體、點畫、結字之間的疏密、簡繁、顧盼、穿插、離合、盤錯等,形成多樣、豐富的章法的結構美。
中國篆刻藝術:於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意境美:金石華彩
    古代印章有兩種製作方法:鑄印和鑿印。鑄印是在臘坯上刻字,製成“範”再澆鑄金屬成印。這樣在印文的轉折與連接處略帶圓勢,形成樸茂渾厚的意趣。鑿印是印工直接用刀鑿在金屬印坯上。這類印章又叫“急就章”、“將軍印”。多用於緊急的國事授職印鑑、印信,其印文獻側錯落,道法恣肆猛利,具有率真天然的金石趣味。
    印章的金石意境美是通過刀法來表現的,是篆法。章法的再創造,也是印章的氣韻、節奏、逸致、動靜、情趣,風貌等的質感體現和藝術形象的側凸現,即今天所說的立體感。古時一些優秀的印章作品,勻落潔淨,富麗典雅,雍容華貴,雋逸盎然,把金石華彩的意境美表現的淋漓盡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