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12月15日 星期一

揭秘唐卡繪製流程

揭秘唐卡繪製流程


 1 誦經備料
    
揭秘唐卡繪製流程
   誦經備料
    唐卡的創作過程非常講究、複雜。會之前要想活佛問仆,選擇吉日,沐浴淨身,焚香禱告,一邊誦經,一邊備料。然後經過準備畫布、定位起稿、著色、勾線、描金、開光加持等過程。繪製一幅簡單的唐卡需十幾日至幾十日,複雜的唐卡要數月至幾年。顏料都選用天然物,色彩保持時間長,百年不變色。
    研製畫料
    唐卡多為重彩畫,顏料配製十分講究,繪製唐卡的顏料傳統上用金、銀(畫麵的金色部分以黃金製成,銀色部分以白銀製成)、珊瑚、珍珠、孔雀石、朱砂等珍貴礦物原料,以及藏紅花、大黃、藍靛等植物原料,勾線著色後,繪製於打磨的棉布上。
2處理畫布
    
揭秘唐卡繪製流程
    繃展畫布
    畫布布料選用的是平滑稍厚的白棉布,上麵不能有任何汙點、小孔或裂縫,將裁好的畫布洗淨晾幹,繃到繃架上。然後將膠塗在畫布兩麵,塗膠的好壞決定了唐卡畫麵的彩色顏料的上色質量。塗好膠水的畫布經過陰幹後就可以上白底了。在幹透的畫布兩麵均勻地塗上溫水泡製的白土汁,使布麵細孔被填塞,表麵變得平滑。
    打磨布麵
    磨製畫布需要兩道工序,即粗磨和細磨。先是數次的粗磨,上好白底的畫布陰幹後,用手感略粗的磨石輕磨,打磨的順序總是從上到下、從左到右,每次打磨都要陰幹一次。細磨是畫布製作的最後一道工序,為了便於構圖上色,首先在涼水中調入少量的膠,在畫布正麵均勻地塗抹,陰幹後用光滑的磨石打磨三至五遍。
3勾勒底稿
    
揭秘唐卡繪製流程
    起早構圖與造像度量
    唐卡的起草構圖是整個繪製流程的基礎,這一步驟是按照唐卡的造像度量規則,將要繪製造像的尺寸、比列、位置做了相應安排。通過打線素描先畫出神、佛像的骨架並確定比列,然後畫上衣服、瓔珞、寶冠及法器等,最後再畫上山水、幸運、花草、鳥獸房屋等。神、佛像的繪製有嚴格的度量標準,畫師要經過多年的訓練才能掌握的很好。
4染色勾線
    
揭秘唐卡繪製流程
    唐卡著色
    按照之前的草稿構圖對唐卡進行上色,是一項十分細致的工作。畫師按順序先對麵積較大的衣飾進行著色,然後是天空、靜物、地麵,麵部要到最後才上色。為使各部位顏色深淺有變化,著完色後要對各種顏色進行加粉處理,使其有明暗變化。
    唐卡暈染
    暈染是為了彌補平塗著色立體感不足的一種色彩渲染法,通過暈染可以使兩種顏色的過渡自然流暢,賦予唐卡繪畫中的事物真實的質感與立體感。
    唐卡勾線
    勾線是唐卡製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工序,,勾線是用尖細的筆尖勾描出人物的肌肉、衣飾、北京的山石、樹木雲彩等。唐卡的勾金線是將純金磨成細粉末,加水和膠調勻,塗繪、勾勒在畫布上,再用寶石筆頭的硬度打磨,使其發光,整幅唐卡就會變得金碧輝煌、光彩奪目了。
5開眼裝裱
    
揭秘唐卡繪製流程
    唐卡開眼
    這是繪製的最後一道工序,開眼也是整幅唐卡的點睛之筆。輕輕一筆,賦予唐卡畫像生的靈氣。畫完以後,由高僧活佛開光加持,用朱砂在唐卡背麵寫上經咒,使唐卡具有“身之所依”的特性,以保佑結緣人平安健康。
    裝裱
    (1)、唐門(也稱為敦嘎或托居)在標準的西藏唐卡中,地邊(也稱為地玉)正中還縫著一塊綿緞。這塊絢麗精美,大小不一的錦緞,或方或長,形狀不一,藏文中稱唐門,是唐卡標誌性的裝飾物。這塊錦緞可以是任何顏色,任何形狀。可以是正方形,橫長方形或豎長方形。錦緞位於唐卡下幅的中央,占下幅麵積三分之一,也叫做“敦嘎”或“托居”。有時在“貢夏”的上幅中央也有一塊錦緞。
    (2)、地玉(也稱為地邊)
    (3)、右側幅
    (4)、左側幅
    (5)、天池鑲邊相當於漢地繪畫的裱工,用料講究,有紅藍洋錦邊、素洋錦、雜色錦、西番蓮片金緞邊、鑲龍石青片金邊、織金緞等,越是重要的唐卡用料越是名貴。對於有祝壽含義的唐卡則用大紅雲龍片金緞邊、石青壽字緞或大紅壽字緞平裱,以烘托主題。如墨刻六世班禪源流的唐卡即用此料。這些用料基本上都是在蘇州織造處織造的,有時零星使用時也在京城購買。在畫芯的四邊縫裱絲絹或綿緞,這縫裱的絲絹或綿緞。統稱為“貢夏”。如:(2)、地玉、(3)、右側幅(4)、左側幅、(5)、天池、等。“貢夏”可以用各種絲絹或綿緞製做,其尺寸大小是固定不變的。“貢夏”的下幅長度占畫芯部分的二分之一,下幅顯得稍長;上幅長度占下幅長度的二分之一,或者說占畫芯部分的四分之一。例如,一個唐卡畫芯寬是40厘米,高60厘米,下幅長度就是30厘米,上幅長度是15厘米,側幅寬7.5厘米。唐卡背麵的裱襯物可以是棉布、絲絹、綿緞等。一般來說,裏襯隻裱糊唐卡的“貢夏”部分,不裱糊畫麵部分;也有給唐卡整個背麵都裱上黑襯的。還有一些唐卡,雖然背麵全裱,但裱好之後用揭開畫麵與襯布之間茬口的辦法把畫麵正對的裏襯部分切開三個邊,以便能夠看到寫在唐卡背麵邊上的文字。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人們要揭開襯頁看背麵文字的情況外,平常唐卡畫麵背麵與裏襯的兩個底邊都固定在一起。
    (6)、牙子(也稱為彩虹)首先在唐卡的畫心四周先鑲牙子,意為:紅黃色彩虹,顯然指唐卡的牙子以紅黃兩色為主,其實其色彩搭配相當自由,並不受此局限,甚至有不用牙子的情況。牙子有紅黃妝緞牙子、月白片金五色牙子、紅片金牙子、紅黃綠洋錦牙子、紅黃片金牙子、鑲紅片金牙子、萬壽燈籠錦牙子等。上麵提到的都是多層多色彩的牙子,所以藏文形象地稱為彩虹。有時也用單層錦緞牙子,稱為大牙子,這是一種簡化形式。牙子外麵是鑲邊。在牙子與鑲邊接合處以白小線縫合,在鑲邊最外也有白線或紅白小線縫邊,這兩道線幾乎成為宮中唐卡裝裱的標誌。有很多的唐卡在畫麵的四邊圍有兩道紅色或黃色的絲帶貼麵,藏語稱之為“彩虹”。每道絲帶的寬度是側幅(即所裱絲絹的左右邊)的一半;如果僅有一條絲帶,寬度便是側幅的四分之一,側幅的其他四分之三自然是絲絹襯裱麵。裝裱完成之後就是裝卷杆和楣杆。在藏文裏,這兩個杆名稱都一樣為:唐木或唐杆。但是從實物看二者有著明顯的區別。
    (7)、麵蓋或遮幔(也稱為佛簾或唐簾)唐卡前麵有一幅麵蓋蓋住整個唐卡。通常用絲絹製做麵蓋(人們認為製作麵蓋最好的一種絲是“麵子綾絹”,質軟、色黃、帶有紅綠色的斑色)。麵蓋用紅色、黃色、藍色絲絹條交替縫合而起,或者就用一種顏色的絲條作麵蓋。麵蓋縫在唐卡的頂端,麵蓋中央還有一些褶子。畫有本尊、護法神的唐卡,其麵蓋絲絹也有白色、黃色、藍色、綠色等,不過這類唐卡的麵蓋絲絹條彼此不縫合在一起,都是相互分開的。沿唐卡麵蓋上部綴有一排有褶子的掛布,下垂約8厘米,用紅色絲絹製做。這一層佛簾(或稱為:唐簾)作為唐卡的裝飾。這一部分是縫在唐卡的楣杆下方,長及卷杆,以五色哈達或五色錦緞為之。宮中所裝軟薄佛簾,多以一塊整織物做成,少有分成數片的情況,這一點與西藏佛簾多由二片、三片互相疊壓組成不同。佛簾與其他織物一樣,專門在蘇州織造處織造。它既是一種裝飾也是一種保護唐卡的重要部分。
    (8)、絛子(也稱為綢帶)楣杆上端釘有兩個掛鉤,每個掛鉤各帶一圈,檔案中稱:鐵圈,顯是生鐵打造而成。清宮中多用鐵鋄金趕珠圈或鐵鋄銀趕珠圈,圈上各係一根花絛子。另外,圈上也有係高麗紙簽的情況,其內容較唐卡後麵的白綾簽稍略。乾隆二十五年1760之後,宮中造辦處花絛子學習額魯特蒙古的做法編做。當唐卡懸掛供奉時,兩根絛子互相係扣,作掛繩之用。唐卡收卷好以後,兩花絛子用於係緊唐卡使用,其長度以繞卷起唐卡兩圈為限。絛子多以五色交雜粗麻線編成,係緊後不易鬆開,且經磨耐用,加之色彩多樣,與唐卡的色彩相配,很受青睞,成為宮中唐卡的特色之一。另外,以紅色綢帶作絛子的情況也較常見。以粗線作掛繩的情況則多見於西藏所貢入的唐卡上。到此,一件唐卡的裝裱工作告一段落。
    (9)、楣杆(也稱為卡薪或貢薪)楣杆裝在天池的上端,為寬扁形或扁圓形木條,兩端與天池兩邊齊平,或稍長出,藏式做法,以皮革包首,宮中鮮有采用。這一根扁平木條又稱為“卡薪”或“貢薪”。木條越往兩端越細,以致於從截麵看就像一個小木楔,把“卡薪”縫粘在“貢夏”和裏襯之間,長度與唐卡寬度相同,兩邊不要突出來。
    (10)、卷杆(也稱為唐薪或止薪)卷杆裝在地玉下端,圓柱形,略長出唐卡兩側幅邊。唐卡下方的兩個邊最後是用紅線鎖邊,必須注意的是,在縫裱用一個叫“唐薪”(即“唐卡木”)或“止薪”的圓木棒將唐卡的底邊卷好並將其撐住。根據唐卡的大小確定“唐薪”的粗細。一般“唐薪”的長度是與唐卡下方的寬度基本相同,兩端可再長出唐卡寬度的3厘米,兩端套上用金銀或青銅製成的套蓋。有了“唐薪”之後,把唐卡卷起來就方便多了,故唐卡又稱卷軸畫。
    (11)、軸頭宮中唐卡卷杆和楣杆的用材有白檀香木、紫檀木、杉木等,前二者材料最為名貴。杆頭安的軸頭做工也十分講究,有銅、銀、紫檀木、銅鍍金、銀間鍍金等質地。作為卷杆的裝飾物,紫檀木軸頭多是素麵蘑菇狀;銀質、銅質軸頭上多有鏨花或敖其裏(蒙文“金剛杵”之義)圖案,或嵌珊瑚、鬆石、小珍珠和青金石等小珠為裝飾。
    (12)、鳥嘴(也稱為驚燕)佛簾外麵,縫有兩條彩帶,垂至卷杆處,其底端呈鳥喙形,故稱為“鳥嘴”。類似於漢地繪畫裝裱中的“驚燕”。彩帶的具體作用還不清楚,可能是繪畫中的一種古老實用物,蛻變成一種純裝飾性的東西。
    (13)、唐卡畫芯(也稱為美龍)
    開光加持
    最後唐卡畫師將裝裱完成的唐卡拿到活佛處進行開光加持,用朱砂在唐卡背麵寫上經咒,有的還會按上活佛的金汁或朱砂“手模”。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