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1日 星期一

探尋重慶大足800歲千手觀音妝金之謎

(轉貼)世界文化遺產大足石刻的精華千手觀音造像雕鑿於南宋中後期,在88平方米的崖麵上刻有近千隻手、眼、法器,集雕塑、彩繪、貼金於一體,狀如孔雀開屏,斑斕奪目,被稱為“國寶中的國寶”。近年來,工作人員在實施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中發現,造像普遍貼有4層金箔,局部有8層之多,這種多層貼金的現象說明曆史上曾多次進行過妝金修複。


【 1 】 據《大足石刻銘文錄》所錄碑文,明代以來不同機構和個人對千手觀音進行過4次妝金保護。為了探尋消逝的曆史和“妝金者”的足跡,大足石刻研究院的文物工作者和大足日報社記者組成考察采訪團,從6月11日開始,赴四川遂寧、重慶潼南、璧山等地探尋千手觀音妝金之謎,曆時半月之久。
【 2 】 6月28日,在重慶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現場,工作人員在為千手觀音造像貼金箔。
【 3 】 6月16日,在重慶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現場,工作人員對造像上揭取下來的多層金箔進行分層。
【 4 】 6月19日,在重慶市潼南縣文管所,工作人員在文物普查資料中尋找線索。明隆慶四年(1570年),千手觀音進行了明代以來第一次妝金。據記載,捐資人為“本省潼川州遂寧縣淨明寺”僧人,淨明寺位於“遂寧縣安仁裏”。工作人員在今重慶市潼南縣新勝鎮找到了明代“安仁裏”所在的大致區域,並在附近找到了淨明寺,根據名字和區位的高度一致推測,這極有可能是對千手觀音造像妝金的“淨明寺”僧人所在地。
【 5 】 6月12日,工作人員找到潼南縣臥佛鎮百花村的淨明寺,主殿所掛銅鍾上的“淨明寺”與寶頂碑刻上所書一字不差。明隆慶四年(1570年),千手觀音進行了明代以來第一次妝金。據記載,捐資人為“本省潼川州遂寧縣淨明寺”僧人,淨明寺位於“遂寧縣安仁裏”。工作人員在今重慶市潼南縣新勝鎮找到了明代“安仁裏”所在的大致區域,並在附近找到了淨明寺,根據名字和區位的高度一致推測,這極有可能是對千手觀音造像妝金的“淨明寺”僧人所在地。
【 6 】 6月12日拍攝的重慶市潼南縣臥佛鎮百花村的淨明寺。明隆慶四年(1570年),千手觀音進行了明代以來第一次妝金。據記載,捐資人為“本省潼川州遂寧縣淨明寺”僧人,淨明寺位於“遂寧縣安仁裏”。工作人員在今重慶市潼南縣新勝鎮找到了明代“安仁裏”所在的大致區域,並在附近找到了淨明寺,根據名字和區位的高度一致推測,這極有可能是對千手觀音造像妝金的“淨明寺”僧人所在地。
【 7 】 6月18日,重慶市大足區寶頂鎮,工作人員翻閱家譜發現穆氏家族入川祖公穆源遠的名字。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千手觀音進行了明代以來第二次妝金,與第一次妝金相隔178年,由當時大足寶頂住持僧人與當地民眾會首黃成先、穆源遠、劉成彰等約定,籌集資金對千手觀音進行貼金妝飾。工作人員找到了會首穆源遠的後人,通過穆氏家族的遷徙、發展曆程,找到了大足寶頂山從明末清初的荒廢走向複興的曆史大背景——“湖廣填四川”。
【 8 】 6月18日,在重慶市大足區寶頂鎮,工作人員翻閱家譜發現穆氏家族入川祖公穆源遠的名字,他是參與千手觀音第二次妝金活動的會首之一。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千手觀音進行了明代以來第二次妝金,與第一次妝金相隔178年,由當時大足寶頂住持僧人與當地民眾會首黃成先、穆源遠、劉成彰等約定,籌集資金對千手觀音進行貼金妝飾。工作人員找到了會首穆源遠的後人,通過穆氏家族的遷徙、發展曆程,找到了大足寶頂山從明末清初的荒廢走向複興的曆史大背景——“湖廣填四川”。
【 9 】 6月18日拍攝的重慶市大足寶頂山供奉“對麵佛”的亭前古老的石板路。據穆氏家譜記載,當年穆源遠隨“湖廣填四川”的浪潮,從貴州遷來時便居此地。
【 10 】 6月11日,工作人員在四川遂寧市廣德寺尋找線索。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千手觀音進行了明代以來第三次妝金。這一事件同時記錄在千手觀音造像腹部“暗格”封口磚和寶頂山聖壽寺維摩殿碑刻中,由當時遂寧縣中安裏七佛寺的一名叫張龍飛的善士實施。工作人員在今重慶市潼南縣臥佛鎮百花村找到了張龍飛曾經生活的中安裏七佛寺,以及眾多張氏家族的生活遺跡,但卻未能找到張龍飛家族更多的線索。此地與第一次妝金的淨明寺同屬一地,進一步揭示了古代大足、遂寧兩地宗教文化交流之頻繁。
【 11 】 6月16日,在重慶市大足區寶頂山聖壽寺,工作人員查看記載千手觀音第三次妝金事件的碑文。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千手觀音進行了明代以來第三次妝金。這一事件同時記錄在千手觀音造像腹部“暗格”封口磚和寶頂山聖壽寺維摩殿碑刻中,由當時遂寧縣中安裏七佛寺的一名叫張龍飛的善士實施。工作人員在今重慶市潼南縣臥佛鎮百花村找到了張龍飛曾經生活的中安裏七佛寺,以及眾多張氏家族的生活遺跡,但卻未能找到張龍飛家族更多的線索。此地與第一次妝金的淨明寺同屬一地,進一步揭示了古代大足、遂寧兩地宗教文化交流之頻繁。
【 12 】 6月12日,在重慶市潼南縣臥佛鎮百花村,工作人員找到“七佛寺”,第三次為千手觀音妝金者張龍飛曾在此生活。乾隆四十五年(1780年),千手觀音進行了明代以來第三次妝金。這一事件同時記錄在千手觀音造像腹部“暗格”封口磚和寶頂山聖壽寺維摩殿碑刻中,由當時遂寧縣中安裏七佛寺的一名叫張龍飛的善士實施。工作人員在今重慶市潼南縣臥佛鎮百花村找到了張龍飛曾經生活的中安裏七佛寺,以及眾多張氏家族的生活遺跡,但卻未能找到張龍飛家族更多的線索。此地與第一次妝金的淨明寺同屬一地,進一步揭示了古代大足、遂寧兩地宗教文化交流之頻繁。
【 13 】 6月17日,在重慶市壁山縣大路街道,工作人員翻閱家譜發現“戴光升”名字。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千手觀音進行了明代以來第四次妝金,由重慶市璧山縣大路場信士戴光升實施。工作人員在今壁山縣大路街道找到了戴光升的玄孫戴英朝老人,在他的帶領下來到戴光升的舊居和墳地考察。戴家族譜的記載,以及戴家祖輩、當地群眾流傳下來的戴光升的故事,為人們揭示了曆史上距今最近一次為千手觀音妝金者的傳奇人生。
【 14 】 6月17日,在重慶市壁山縣大路街道龍泉村,戴光升玄孫戴英朝指認戴光升的墓。清光緒十五年(1889年),千手觀音進行了明代以來第四次妝金,由重慶市璧山縣大路場信士戴光升實施。工作人員在今壁山縣大路街道找到了戴光升的玄孫戴英朝老人,在他的帶領下來到戴光升的舊居和墳地考察。戴家族譜的記載,以及戴家祖輩、當地群眾流傳下來的戴光升的故事,為人們揭示了曆史上距今最近一次為千手觀音妝金者的傳奇人生。
【 15 】 6月17日,在重慶市壁山縣大路街道團壩村,戴光升玄孫戴英朝從老家箱底拿出一塊破舊的紅綾帕,稱這是當時戴光升捐資妝金後,寶頂山的住持為表感謝,用來包水果的紅綾。
【 16 】 6月28日,在重慶大足寶頂山千手觀音造像搶救性保護工程現場,工作人員在為千手觀音造像貼金箔。
【 17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