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7月26日 星期六

名畫之《早春圖》《八十七神仙卷》




《早春圖》是北宋畫家郭熙的代表作,為雙拼絹本水墨掛軸,縱158.3公分,橫108.1公分,繪於宋神宗熙寧5年(1072年),左方署款「早春,壬子年郭熙畫」,並鈐有「郭熙筆」長方朱印,現收藏於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
《早春圖》採全景式構圖,上下留有天地,遠、中、近景則巧妙地布置於「十字形」架構內。

主山畫於中軸上方,山石先以圓筆勾勒輪廓,中鋒、側鋒並用,再於陰暗麵以濕筆皴擦,層層淡墨反覆地渲染,強化量體感,這種技法俗稱「雲頭皴」、「卷雲皴」、「亂雲皴」或「鬼麵皴」,能真實反映沉積岩地貌,也可使畫麵產生如雲霧般變幻的戲劇效果,很適合描寫初春乍暖還寒,淡冶如笑的山野景象。山腰部分則隱於煙嵐中,如臨深山幽壑,更顯主峰雄偉氣勢,是為「高遠」。

樹叢委以虛、實來營造前後距離,腰間右側的亭臺樓閣,此時環伺於水墨山水中,其下山澗瀑布流泉,與左側緩坡穀地融雪化成的涓涓源水,蜿蜒地流向前方的江灣,顯示水流綿長及山坳縱深。而中景左方是一片曠野河穀,虛渺的遠山咫尺千裏,是為「平遠」,其間一行旅人正從曲澗棧道一端越過小橋,欲達彼岸。而觀畫者正是透過「S 形」山勢引導,將視線從後方的主峰、山嵐,中景的樓閣、流泉、行旅等,順勢牽引至近景,空間鋪陳手法,是為「深遠」。

幹長挺拔的大鬆佇立岩盤上,佐以蟹爪為樹枝、梢末,而渾厚的「鬼麵皴」大石雄踞中軸下方,有助於畫麵重心的穩固。而時值日暮,右方的漁樵收拾起漁網、泊舟登岸,左岸手抱嬰孩的婦女及隨側稚童,也笑迎肩挑兩擔魚簍的漁夫歸來,鄰近搭建的房舍,則是一家人準備共進晚餐,享天倫樂的居所。

綜觀全幅,賦予觀賞者北方大山大水的真實感受,從而能引發可行、可望、可遊、可居共鳴的樂趣。



在北京徐悲鴻紀念館中,存放著一件極其珍貴的國家一級文物,它就是在中國文物界極為罕見的唐代畫聖吳道子的名作:《八十七神仙卷》白描絹本。吳道子一生作畫極多,但大多數已湮滅,幸存的《八十七神仙卷》便成為屈指可數的中國古代重要藝術巨作中的一件。長卷代表了我國唐代白描繪畫的最高水平,堪與五代顧閎中的《韓熙載夜宴圖》比肩。畫麵純以線描的手法表現87位神話中的人物,場景宏大,人物形象細致入微。筆墨遒勁灑脫,線的組合有如行雲流水,充滿著動感。

這幅《八十七神仙卷》是一幅白描人物手卷,深褐色的絹麵上用遒勁而富有韻律的筆法,明快又有生命力的線條,描繪了八十七位列隊行進的神仙。八十七個人物優美的造型,生動的體態,將天王、神將、宮女那種“虯須雲鬢,數尺飛動,毛根出肉,力健有餘”的氣派表現得淋漓盡致。畫麵裏那冉冉欲升的白雲,飄飄欲飛的仙子,使得整幅作品具有一種“天衣飛楊,滿壁風動”的藝術感染力。該作品沒有著任何的顏色,但卻有著強烈的渲染效果,作者運用流暢的線條,描繪稠密而重疊的衣褶,所有人物神情各異,神采飛動。構圖整齊而不呆板,人物的安排也參差有致,組織地繁複而不顯雜亂。畫麵強調照應,又適當注意變化,使人物動態一致、傾向一致,服飾大致相似的人群,通過微小的轉側和顧盼,得到相互之間的呼應。畫中線條嚴謹、簡練、流暢,有的線長達幾米。麵部表情能用各種不同的線來表現,眉眼特別有神,皺眉肌的變化,以及眼與其他各部的關係處理得準確巧妙,從而使同樣嚴肅的麵孔上顯示出各種不同的個性。總之,這幅圖氣魄宏偉、人物生動,充分體現了我國傳統白描技法的高度水平,代表了我國唐代人物畫白描技法的傑出成就。

在國難深重的抗日時期,這件國寶為世人留下了一段動人的故事。

在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的舊中國,當時在中國美術界頗有影響的國畫大師徐悲鴻,時常奔走各地,舉辦義賣畫展捐資抗日。與此同時,他也不惜一切代價,收購流失在民間的珍貴國寶,這幅珍貴的《八十七神仙卷》就是徐悲鴻先生從一位德國女士手中用巨資買下,並被印上了“悲鴻生命”的字樣。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入侵新加坡。此時正在新加坡舉辦畫展的徐悲鴻,立即將部分珍貴展品秘密隱藏起來,隻攜帶了《八十七神仙卷》及少量展品,撤離了新加坡。1942年,當徐悲鴻輾轉回到雲南昆明,在一次躲避日軍空襲時,跟隨了他多年的《八十七神仙卷》,竟意外被盜。

1943年,徐悲鴻在重慶舉辦畫展。

1944年,《八十七神仙卷》卻驚現成都。曆盡周折,徐悲鴻先生傾其所有,國寶重回徐悲鴻先生之手,並第二次加蓋了“悲鴻生命”的印章。但徐悲鴻先生也因此勞累過度,住進了醫院。

徐悲鴻一生愛國愛畫,去世後所有珍藏獻給了國家。現在《八十七神仙卷》就被保存在徐悲鴻紀念館,供後人得以一覽國寶風采。


局部(自左至右)之一


局部(自左至右)之二


局部(自左至右)之三


局部(自左至右)之四


局部(自左至右)之五


局部(自左至右)之六


局部(自左至右)之七


局部(自左至右)之八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