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13日 星期日

犀牛角的種類及鑒別方法

 

一、犀牛品種
1、黑犀牛
分布于非洲東部和南部。它們的膚色其實是深褐色,而不是純黑色。黑犀牛可長至肩高5英尺(1.5 米)、體重5000英磅(2300千克),它們的前后兩只犀牛角可長達4英尺(1.2米)。

黑犀牛
2、方吻犀(白犀牛)
全身呈黃色或灰白色,分布于南非、甦丹(Sudan)南部、烏干達(Uganda)和扎伊爾(Zaire)東部,得名于它們的寬口鼻(白犀牛的“白”來源于南非荷蘭語(Afrikaans)wijd,意思是“寬”)。方吻犀是所有犀牛中最大的一種,可長至肩高6.5英尺(2米)、8000英磅(3600千克)。它們的前角通常有3英尺(90厘米)長,並可最多長至5英尺(1.5米)。

白犀牛
3、印度犀牛
呈灰色或白色,分布于印度北部的阿薩姆邦和尼泊爾境內。它們只長有一個牛角,且很少長過12英寸(30厘米),而雌性犀牛的牛角更短,但它們的犀牛角底部可寬達6英寸(15厘米)。印度大犀牛肩高可達5.5 英尺(1.7米),體重超過4000英磅(1800千克)。

印度犀牛

4、爪哇犀
皮膚顏色介于灰色和黑色之間,可長至肩高4½英尺(1.4米)、體重超過2000英磅(900千克)。它們只長有一個犀牛角,雄性的角可長達10英寸(25厘米),雌性或長有更短的角或不長角。這種犀牛主要分布于爪哇(Java)。

爪哇犀牛

5、甦門答腊犀牛
分布于亞洲東南部,膚色介于灰色和黑色之間,長有短而堅硬的體毛和又短又鈍的犀牛角。它們可長至肩高4.5英尺(1.4米),但體重還不到 2000英磅(900千克)。

甦門答腊犀牛

印度犀牛和非洲犀牛很容易就能區分出來。鑒別方法之一就是看犀牛角,印度犀牛頭部長有一只角,而非洲犀牛(白犀牛和黑犀牛)則長有兩只角。
二、非洲犀和亞洲犀的主要區別
1、犀角底部的形狀--橢圓的是亞洲犀,圓形的是非洲黑犀,近長方的是非洲白犀;
2、犀角底部凹腔處旁邊的“裙邊”--裙邊闊的是亞洲犀,裙邊窄的是非洲犀。從犀角杯成品來看,先看杯口沿的形狀,若是圓形的(比如碗等)肯定是非洲黑犀,長方的多半是非洲白犀,橢圓的便可考慮亞洲犀的可能性。這是因為犀角极其珍貴,雕刻者一定是根据角的形狀來考慮雕什麼東西。

非洲犀牛有二只角,角大,最大的長度可達80至90厘米,質梗,易裂,半透明,亞洲犀牛只有一只角,角小,最大的印度犀其角也僅三十厘米,而最小的印尼甦門塔拉犀,角只有十几至二十厘米,質細性糯。非洲犀角大量進入中國市場皆在清代中期以后一般由廣州進入,就地加工,故非洲犀角的雕刻多廣工,現代仿明清犀角雕的角料,所用的也都是非洲角。所仿器形多佛像、馬蹄杯、沒乃何,及牌片、挂件、印章等。

亞洲犀牛角:產自泰國、印度、尼泊爾等地。顏色:黑褐色或黑紅色。

犀角既是犀牛的角,俗稱的亞洲角,小的一二斤,大的十几斤重,犀角為珍貴的中葯材和雕刻原料。

犀角有紋絲,而且較直,較粗。犀角橫切面為小砂眼,形似蜂窩狀,斜切面為魚籽狀紋,犀角的紋絲都是直線形,互不粘連,有破茬處用手一撕輕松到頭,犀角圓身的上面有一深溝,底部洼進部分底面凸出一條崗,俗稱天溝地崗。

非洲犀牛角:稱廣角廣角產自非洲,顏色:黑褐色。

廣角又名天馬角,可雕刻工藝品,也可做葯用,但葯效不及亞洲犀角。

為與犀牛角相區別,廣角也是犀牛角,但產自非洲,因自然氣候條件不同,也與亞洲犀牛各异。過去大部分由廣州進口,又是廣運通進口商經營,故一般習稱廣角。

廣角一般是黑褐色,紋絲較犀牛角細,而且相互粘連。廣角無蜂窩狀眼,無魚籽樣紋,無天溝地崗,這是與犀牛角得顯著區別之一。

廣角又名天馬角,可雕刻工藝品,也可做葯用,但葯效不及亞洲犀角。過去大部分由廣州進口,又是廣運通進口商經營,故一般習稱廣角。廣角的紋絲較犀牛角細,而且相互粘連,無蜂窩狀眼,無魚籽樣紋,無天溝地崗,這是與亞洲犀牛角的顯著區別之一。
中葯界稱非洲的白犀角和黑犀角為廣角;稱印度犀角為火犀角;婆羅門犀牛角和爪哇犀牛角為水犀角。這也許是因為婆羅門犀牛和爪哇犀喜游水、怕晒與水的接触時間比印度犀牛長的原因。水犀角的葯用价值是火犀角的2-3倍。水犀角紋如甘蔗,橫剖面(斷面)有“粟紋”、香味濃、個型小。是貴重的中成葯原料配葯,如“安宮牛黃丸”等。世面上說的文犀、香犀及价格最昂貴的犀牛角就是這種水犀角。婆羅門犀牛角底盤如西瓜籽;爪哇犀牛角底盤橢圓。

犀牛角材質斷面如毛竹之截面,有細小顆粒狀紋。而牛角、羊角等沒有此特征。另外,犀角加水研磨汁如牛奶。但一般犀角雕刻藝朮品鑒定不必用此辦法,因為這畢竟是“有損鑒定”。

犀角和犀角雕質稀物貴,動輒千萬之數,故須明察秋毫方可下手。其實犀角的特征比較明顯,首先是它的造型:犀角底盤的造型為馬蹄形,角的前端和后端分別有一條淺淺的縱向凹槽和一楞凸起的筋脈稱之“天溝地崗”。故明清間的犀角雕造型多馬蹄形杯,利用天溝作杯的流口,地崗作杯的把柄。其次犀角有紋理,即縱向的直絲紋,猶如甘蔗的絲紋,其橫向的斷面上有一點點的粟米紋,和毛竹節的斷面紋一般。第三,犀角有腥味,盡管明清犀角雕至今已有三五百年的曆史,其表皮上的腥味已經揮發,但再將角雕放在毛皮上磨擦仍能聞到一陣類似麻油的香味(腥味),在鑒定分辨犀角時必須將這三條綜合有机地聯系起來。

犀角雕有新舊之分,犀角亦有亞洲犀角和非洲犀角之別,在葯用价值上說,据記載亞洲犀角是非洲犀角的二十倍。非洲犀牛有二只角,角大,最大的長度可達80至90厘米,質梗,易裂,半透明,亞洲犀牛只有一只角,角小,最大的印度犀其角也僅三十厘米,而最小的印尼甦門塔拉犀,角只有十几至二十厘米,質細性糯。非洲犀角大量進入中國市場皆在清代中期以后一般由廣州進入,就地加工,故非洲犀角的雕刻多廣工,現代仿明清犀角雕的角料,所用的也都是非洲角。所仿器形多佛像、馬蹄杯、沒耐何,及牌片、挂件、印章等。圖為兩件將在博海秋拍會現身的明清舊器。

三、鑒別水牛角與犀牛角的區別
1、水牛角的底盤系扁三角形,與犀角之馬蹄形差距很大,且水牛角更沒有“天溝地崗”的特征。
2、水牛角的腥味淡而臭,與犀角的類似麻油般香味的腥大相徑庭。
3、水牛角的紋絲細、質韌,受熱壓后會變形,可加工成多種形狀,為了冒充犀角的粗而直的紋絲,作偽者將水牛角雕件,用餐館里發蹄筋的方法,將其浸發,務使其紋絲變粗,但其橫斷面上的“粟米紋”則是無論如何也做不出來的。除此之外,我們還可看它的雕工線條,包漿、色彩等等。

犀角的鑒定不難,但由于禁獵,犀角變得十分珍貴,而見過犀角的人又很少,一般人能上手的机會也不多,從而更顯得十分珍罕,所以不少收藏者和古玩商只好憑著猜測臆斷。從而使造假者大行其道.為防上當減少經濟損失,特發鑒別方法以饗藏友。

犀角是最珍貴的牙角材料。自古以來犀角不僅被作為辟邪稀罕的靈物而寶之,而且被認為具有解毒解熱之葯用(比如《本草·犀》載:入葯惟犀生者為佳)。而明代開始興起的利用犀角底部凹腔雕成的犀角杯是牙角類古玩中的頂級精品,其在國外國內藝朮品拍賣會中長盛不衰。
關于犀角的成分,20世紀50年代有學者提出是“固體狀的凝集的頭發”。其后,這種看法被普遍接受。但最新研究表明:犀角不是凝結的頭發,它沒有頭發的囊,它實際上是由縱向的角朊縴維所組成的固體集合體。
以上五類犀角的共有鑒別特征是犀角表面有國外行內人士所稱的“發絲紋”或國內所稱的“竹絲紋”。
犀角截面又有竹所沒有的如同皮膚發囊般的肌理,其斜剖面摸上去有類似皮膚雞皮疙瘩的感覺,故其紋亦可稱“發絲紋”。這紋路難偽造,牛角的仿品和合成的都不具備。
牛角(最常見的犀角仿品之一)和犀角的區別還體現在底截面和色澤。牛角底截面有圈狀的角朊層,這是牛角特點,犀角絕沒有這樣的圈狀角朊層。此外,牛角和合成的往往有桔紅的上色。犀角中有糖蜜色的,但絕無桔紅色的。凡桔紅色的“犀角制品”必是偽品。
雖然辨別犀角和牛角不難,但有些自明代以來即有的犀角高仿--犀角貼面的牛角制品--還需收藏者小心鑒別。
以前行內有種說法:看紋路,紋細的是亞洲犀,紋粗的是非洲犀。其實這種說法沒有科學依据。

四、鑒別犀牛角的方法
1、看底盤:容器可從口部,雕像、擺件可從底部觀察材料的底盤形狀。亞洲犀角是西瓜籽或龜背形;非洲犀角(廣角)是圓形或長方形,也不絕對:因為煮成熟犀角后可以人工扳為花口等各種形狀,但仍有跡可尋。
2、看紋理:任何犀角的縱剖面都有平行的“竹絲紋”(也叫“順紋”),亞洲犀角“竹絲紋”粗;非洲犀角竹絲紋”細。任何犀角的橫剖面都有“粟紋”(也稱“雞皮紋”、“毛囊紋”、“魚子紋”)。水牛角縱剖面都有交纏的“絞絲紋”(也叫“絞紋”“牛毛紋”)而沒有平行的“順紋”。
3、看角髓:水牛角在橫剖面可見圍繞中心層疊的白色圈狀角髓(角朊層),亞洲犀角沒有,非洲犀角只在外圍有一圈闊邊的角髓,沒有層層套疊。
4、看色澤:甦門犀角和爪哇犀角制品為蜜色或栗色,色較純,透明度高;印度犀角上部色暗,下部明朗,稱“云頭雨腳”。廣角上部灰黑色,下部灰黃色。犀牛角的顏色不是單一的,靠近縱向中心一律是黑的,這是區分犀牛角與其他牛角的重要特征;犀牛角顏色往往被染成古紅色,是為了達到仿古的效果。其實自然界中只有絕種的亞犀種群中才有紅色的角質。
5、看個頭和腔子:亞洲犀角個頭較小,腔子較淺,一般用來制作30厘米以內的工藝品,如犀角杯、鼻煙壺等,古代較大一些(超過30厘米)的犀角雕品如仙佛雕像,一般用印度犀角。非洲犀角則個頭大,腔子深,較大型犀角雕品多為廣角雕制。

6、感覺溫度:犀角涼而溫;水牛角涼而寒(冰冷);樹脂合成品沒有冰涼的感覺。
7、聞氣味:亞洲犀角清香;廣角味腥;水牛角干磨有硫磺味。
8、看雕刻:犀角雕刀工細膩流暢,細部處理認真,地子光整;牛角雕刀工或粗率或僵硬呆板,細部處理草率,常見毛刺、刀痕、刀傷,地子不平整。樹脂模制品不見刀工,沒有雕刻痕跡。(犀角雕和牛角雕之刀工優劣系就一般情況而言,不可絕對化。)
9、手触摸:犀角光亮滑潤,泛油明顯,不干澀,很少見到裂紋,手感良好。水牛角干燥,油性差,常有裂紋,手感差。犀角沾水后表面無變化,水牛角沾水后表面變軟,有一種類似摸肉的感覺。
10、犀牛角區分其它牛角的另一個顯著特征:就是犀牛角(亞犀非犀都具有)的縱向紋路永遠是直的且相互平行,即便是因年代的久遠而出現開裂,也不會出現如其它牛角般那樣的交叉網路。犀牛角的橫斷面,雖有年輪,但因縱向縴維紋路是相互平行的結构,所以反映于橫截面上的現象是:對于亞犀被稱做“魚子紋”;對于非犀被稱做“甘蔗紋”,行內人士都統稱叫“魚子紋”。而其它牛角則沒有這種特征。
編后語:20世紀初,非洲和亞洲有50萬頭犀牛,現在只剩下29000頭,這一切都源于按重量比黃金還貴的犀牛角。動物保護組織和非洲國家的政府並沒有能力阻止偷獵越來越嚴重的趨勢。在這種情況下,動物保護部門會采取另外一種手段--鋸角,這也是很殘忍的。小編覺得,犀牛角飾品雖精美,但請珍愛每一只犀牛的生命。保護犀牛,還是要靠加強安全措施,打擊國際犀角貿易,鋸角只是最后的手段。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