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9月22日 星期二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對于全國各地古玉器的鑒定,由于玉器的出土地點、坑口環境、風土習俗、宗教禮儀等因素的不同,玉器本身所具備的特征也不同,因而鑒定方法也就各不相同。所以鑒定時,必須綜合考慮古玉的各種特性,決不能因為某一件器物或是某一特征以前沒見過,抑或是國家館藏沒有,就一棍子打死。我們必須要運用科學、辯証、理性、全面的方法去鑒定。時間和實踐是檢驗真理的最好標准,只有通過長時間學習專業知識,不斷的對玉器進行盤玩、觀察、試驗、總結,你才能提高自己的鑒定水平,鑒定起來就會得心應手,不會打眼。

出土古玉的鑒定,有人覺得先鑒定工藝特征,也有人說先鑒定玉質。我通過大量實踐認為:這些想法值得商榷。現在如果再采用古代的加工方法制作,完全可以仿造出古代的工藝。如果是老玉新工,估計打眼是十拿九穩的事。再說,工藝文飾在鑒定過程中,主要還是作為斷代的重要依据。如果一件玉器的新、老都斷定不下來,斷定它的年代是否還有意義呢?“皮之不存,毛之焉附”,一樣的道理。綿延8000年的玉文化史,從考古發掘看,中原地區真正使用和田玉,是從商代開始,戰漢才得到廣泛使用,並且受禮制所限,更多的還是就地取材,特別是一些陪葬玉器,更是用料一般。所以,玉質的鑒定,並非是鑒定玉器新老的首要因素。我沒有從玉質,專業理論朮語等方面談起,是因為很多專家的書籍上已經講的非常全面、具體,這里不必要再浪費紙墨。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下面我分別從古玉的沁色、鈣化、包漿、形變、土蝕現象、加工工藝等各方面的成因,鑒定要點一一解說,因為這些特征是玉器在土壤中經過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自然變化形成的,也是鑒定玉器最根本的要素,很多特征更是仿造者無法企及的,所以從出土玉器本質的變化特征說起,才是科學的,比較有說服力,更是鑒定古玉的根本。

在鑒定運用時,這些方面絕不是孤立的,它們是相互聯系或是同時存在的。所以,必須几方面的特征同時具存,才能下結論,否則就會以偏概全,繆之千里。

以下是自己多年來通過學習,實踐總結的經驗,因為才學疏淺,有的觀點乃筆者管見,難免有不周之處,望大家給予誠懇地斧正。

一、沁色鑒定:

1、成因:我國著名材料學家劉如水先生從微觀上解釋了沁色的成因,這一觀點具有很強的說服力,也和本人的思想不謀而合。他認為:玉器長久的埋在密閉的墓穴或是土壤中,受土壤、地溫、地濕、坑內物質等的影響,玉器本身分子發生質變,結构水散失,使其孔隙變大,土壤中的各類顯色雜質會慢慢侵入玉質內部,就會產生各種各樣的沁色。比如黃色、紅色或是赭色的土沁,是由于土壤中的三价鐵離子侵入玉質內部,由于侵入的多少而呈現黃、紅、赭等不同的顏色;黑色沁是土壤中或是坑內物品的有机質侵入玉質內部發生碳化反應,以及含碳物質腐爛后慢慢侵入形成,比如衣冠、棺木等,而非水銀所致。實驗証明:水銀不融入水,無法侵入玉質內部。所以水銀對玉的沁色沒有影響;層疊絮狀的水沁現象,是由于玉器長期在水中發生物理、化學反應后,產生了分子內部結构的變化,形成了類似絮狀、飯糝狀現象,我們稱之為“飯糝”,而非真正沁色(黃色部分除外,為土沁)。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2、鑒定要點:

A、玉器几乎都有沁色。考古發現証明:玉器超過一百多年就會產生沁色,所以出土玉器几乎都有沁色,很少例外。當然,受沁的速度還要視玉質本身的質地以及坑內環境而定。玉質好的,受沁就慢;玉質差的,反之。干坑、水坑受沁較慢,濕坑、坑內物品腐爛厲害的,受沁較快也較嚴重。

B、沁色變化丰富,分布不固定,過渡自然,深入肌理,有層次感,並伴有土蝕、縫裂(通常說的出土玉器“十玉九裂”)、灰皮等現象,用水把外表泥土沖掉后,玉器表面會很干凈,絕不會臟乎兮兮。玉器的邊緣沁色深,內部淺。這說明沁色是先從邊緣侵入,然后慢慢滲透。人工作色則呆板,浮淺,均勻,無變化。偽品外表故意沾上些雜物、泥土,爛鐵塊、爛銅渣等,弄得臟乎乎,貌似土銹。我接触的許多古玉中,類似瓷器上那種土銹的現象是很少見的。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C、玉器陰陽面受沁不一,陰面受沁程度,沁色變化較陽面厲害。這說明陰面受地溫、地濕影響大,玉器分子結构變化大。假貨沁色則兩面一樣,無明顯變化。

D、盤玩時,原來玉表看不見的沁色會顯現,比如黑沁點。看見的沁色會流失或流動,比如黃色的土沁。白玉會產生淺赭色,這是由于玉表進行氧化還原反應,或是補充分子結构中的分子水時,分子移動所致,玉器也會變得潤澤,通透。假貨盤玩過程中,沁色基本無變化。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E、如果玉器受土壤中的礦物顏色影響而形成的沁色,盤玩或泡到溫水時,會出現掉色現象。這是因為土壤中富含鐵離子顯色成分所致,比如山東南部的紅土中出土的玉器,由于土壤成分富含鐵質的影響,多出現紅沁。

因為玉器鈣化或者縫裂之后,分子結构發生改變,內部比較疏松,會吸附土壤中的礦物顏色,但有的部位因為顏色吸附不是很牢,所以在用溫水浸泡玉器時,玉器會掉顏色。此種情況,在你盤玩時,也會出現掉色現象。但是,當你盤玩到半熟,顏色不再掉時,保留在玉器里面的沁色,那才是玉器的分子與土壤中各種物質的分子發生化學、物理變化后留下的沁色。這種沁色不但不會消失,盤玩時,還會出現增多、擴散、變化等現象。(比如生坑狀態下看不見的沁色,盤玩時會出現等等。)

這種現象,很多玉友不了解,更不清楚它的成因,在鑒定時,一見掉顏色就會認為是化工染料染色,判為假貨。其實,這種現象鑒定很簡單:只要做一下PH值試驗便一清二楚。

這就提醒各位:碰見這樣的情況,不要一棍子打死,要充分考証出土地的土壤,然后綜合分析其他的特性后再做決斷。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F、受沁但沒有鈣化的玉器,用燈光打過,都是通透的。沁色部分斑駁,變化丰富,沒有沁色的地方都會呈現肉紅色,這是由于長期在土壤中受顯色雜質的影響所致。人工作色厚重的部分不透光,變化死板,無沁部分呈現玉本色。

G、有沁色的玉器,用開水燙后,用PH值試紙測試,基本呈中性,极個別因為土壤的酸堿度不同而有例外,但PH值變化不會很大。假貨因為是化工染料所致,會偏酸或是偏堿。

H、在放大鏡下觀察,沁色部分會夾雜深色的小點或是絲縷狀,分布自然。比如牛毛沁也是其中的表象。

I、水沁的玉器盤玩時,水沁部分有變化,但變化較慢,主要原因是玉器長期浸在水中,玉質蛻變過程較慢,所以出土后氧化還原過程也緩慢。假貨根本無水沁變化一說。

J、如果是銅沁的玉器,一是聞一下會有銅銹味。二是開水局部燙一下不但有味,還會掉色。實驗証明:銅沁极易溶入水,如果盤玩或是見水,很快銅沁就會消失。建議如果有銅沁的玉器,最好不要盤玩或見水。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K、土沁較重的玉器久放在空氣中,會出現失色現象,同時還會出現自然包漿。(這是否與有人提出的“意盤”觀點有些類似?)個人認為,這是由于玉器放在自然環境下,玉表與空氣中的氧氣發生氧化反應所致。當然,不可能排除還會和空氣中的活性氣體發生其他的化學反應。

L:如果玉器內部出現黑色小沁點,在盤玩過程中,這些沁點會成雞爪狀擴散延伸。偽古玉不可能做上這種小沁點,更談不上變化。

M、水沁形成的絮狀現象,一般隨玉質內部的綹裂同時存在。而玉器內部原來具有的,則分布不規則,散亂無序,基本看不出綹裂現象。

二、鈣化鑒定:
1、成因:鈣化的成因也是由于玉器分子結构發生質變,失去結构水再加上地溫等條件影響慢慢形成的。常見的有雞骨白,象牙白,象牙黃之說。作假鈣化主要有火燒和化學試劑所造。還有一種貌似鈣化狀的,質地較差的石類物質冒充鈣化,這種情況比較容易甄別。

2、鑒定要點:
A、鈣化過渡自然,分布不固定,並伴有沁色、縫裂、土蝕、灰皮等現象,即使鈣化的玉器,只要沒有腐蝕,柔潤的包漿依然存在。鈣化古玉如果有裂縫,縫裂細長而自然彎曲,會不斷延伸。火燒或化學原料所造的鈣化,會生硬無光澤;火燒的布滿均勻、短小、平直的裂紋;偽古玉更不會多種現象同時存在。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B、將鈣化的玉器放在溫水中,會發現多處縫裂中會有連續不斷的,細小的氣泡冒出。這是因為玉質內部分子結构質變后變得疏松,會不斷吸水,陶器一樣的道理。直到完全浸透,這種現象才會消失。拿出來放置一段時間后,仍然如此。偽古玉不會出現以上現象。

C、鈣化部分多有開窗出現,開窗的形狀變化不一,並且開窗與鈣化邊緣過渡自然。放到水中浸泡后觀察開窗現象更明顯。偽古玉無開窗,界限明顯,無過渡,死板生硬。

D、玉器陰陽面的鈣化程度不一樣。陰面較陽面鈣化厲害,陽面多見開窗現象。偽古玉則無明顯變化。

E、盤玩時,鈣化部分會慢慢還原回玉性,少則數月,多則數年,會慢慢通透,潤澤。並且原來鈣化部分看不見的沁色會出現。偽古玉盤玩無變化。

F、鈣化部分燈光打過,不會通透(片狀鈣化程度差的除外),但鈣化過渡的邊緣部分則通透,過渡自然。偽古玉界限分明,無過渡。
G、鈣化的玉器,還會伴有地彎、氧化突起現象產生。這一點將在“形變鑒定”一節詳細說明。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三、包漿及灰皮鑒定:

1、成因:
我認為包漿有兩種情況:一是玉質較好,拋光精細的玉器,如果沒有埋在土壤中,坑口環境相對干燥,所以就會形成一種玻璃光感很強的光澤,有的人稱為“玻璃包漿”。往往這種玉器沁色、土蝕、灰皮現象相對比較輕微,做工也非常精美。另一種就是久埋在土壤中,長時間吸附土壤中的有机質,玉質分子結构又發生了變化,在玉器由表及里慢慢形成的富有很柔潤光澤的氧化層。我們通常指的包漿就是后一種情況,在盤玩過程中出現的柔潤的光澤,我們也通常稱之為包漿。在出土瓷器中通常會見到表面很柔潤的光澤,估計也是這個原因。

灰皮則是由于坑內的地濕、地熱、腐爛物質的腐蝕作用,玉表水分子結构流失,打磨精細的表皮受到破坏,形成的一層灰狀物質。2、鑒定要點:

A、包漿要厚重,看起來柔和,潤澤。特別是打孔及砣工中的包漿要和玉表包漿渾然一體。偽古玉無包漿而言,有的只是趁熱打過蜡或是用油浸過,這種情況,用火一燒,聞一下便知。老玉新工則在加工處無包漿。

B、把古玉放到溫水中浸泡一會取出時,用手指捏住玉器,慢慢松開,會有一種黏附的感覺。把玉器放在冷水中浸泡,玉器表面會析出一種黏黏的物質,應是玉器吸收的有机質排出,或是玉表氧化形成的粘膜。偽古玉無此現象。

C、有玻璃包漿的玉器,在盤玩過程中,原來的玻璃光澤會逐漸消失,慢慢的也會變成柔潤的光澤。至于何因,筆者認為:這是由于玉器在干燥、密閉的坑內,分子結构也會發生微妙的變化,出土后由于空氣中或是人的汗液油脂中富含有机質,玉器要恢復本性,需要進行氧化還原反應,玉器吸收有机養分而發生化學變化,玻璃光盡失,變得柔光滋潤。這個觀點還有待于專家更科學有力的証明。偽古玉出現玻璃光,不但刺眼,盤玩時也不會有變化。這是真假玻璃光的最大區別。

D、帶灰皮的玉器,盤玩時,灰皮會慢慢消失,放到水里浸泡或是放置一段時間,灰皮會重新顯現,直到盤玩通透。

E、灰皮的分布一般是成不規則的云狀,厚薄不均,過渡自然,變化丰富,無規律可循。假貨的灰皮是用酸或堿腐蝕出來的,會呈現一片一片的,邊緣明顯,無變化。用鼻子聞或是PH值試紙很容易鑒別。

F、“有灰就有沁”,這是行里普遍認為的觀點。有灰皮的玉器,灰皮下面會伴有各種沁色,而且沁色過度都很自然、變化也很丰富,這是由于水分子結构散失厲害,沁色更容易侵入的原因。把它放到水中觀察,這種現象非常明顯。假貨一般不會兩者兼顧。

G、利用雙氧水浸泡做的假灰皮,和利用酸堿做的假灰皮一樣,用水泡過一次或几次,灰皮便不再呈現。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四、形變鑒定:

1、成因:形變的主要變化是“地彎”現象,我們還稱為“地障”。這種現象比較少見,但卻是鑒定古玉的很好証据。在實踐中,我總結認為:地彎必須具備三個條件:一是玉器必須鈣化或半鈣化,也就是分子結构發生變化;二是坑內環境必須潮濕;三是必須有外力作用。三者缺一不可,否則很難形成地彎。

中國出土古玉鑒定大全

A、有地彎現象的玉器必須要有鈣化現象產生,否則有可能是臆造品。

B、一般出現地彎現象的玉器主要為片狀玉器,圓雕件几乎不可能出現此種情況。

在這里我還把“氧化突起”和“玉裂”、土蝕、土咬等玉器形態發生變化的現象,也歸在形變一節中,主要因為它們都是在玉器外觀上發生了明顯的變化。玉器在質變過程中,氧化突起是高出玉表,形成的類似橘皮紋的現象。玉裂是玉器在質變過程中,玉器內、外部產生應力反應,由于不同點的應力大小不一,所以容易在玉表出現裂縫,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十玉九裂”。土蝕、土咬現象則是玉器分子結构發生變化后,受到一些含酸或堿以及微生物的破坏造成的。

C、氧化突起(橘皮紋)的最大特征是:基于玉器表面為水平基礎,高出平面一些突起而形成。側光觀察時最清楚,用手摸上去几乎感覺不出來。而用酸腐蝕出來的類似橘皮紋,整體基于玉器表面以下,用手摸上去感覺很明顯。這是真、偽古玉的又一最大區別。

D、橘皮紋的產生會伴隨鈣化一起出現,在沒有鈣化的玉器表面很難看出橘皮紋。所以有橘皮紋產生的玉器一定是老玉,沒有橘皮紋的玉器不一定不是老玉。這種現象還會出現在一些石器、綠松石等硬度相對低的東西上。

E、自然的縫裂大都傾斜于玉表,垂直玉表的現象很少見,基本上出現在片狀的玉器上。縫裂嚴重的,會出現几毫米甚至几厘米的縫隙,即使這樣,玉器一般不會從裂縫處完全斷開。這是偽古玉無法做到的重要特征。

F、有的裂縫會明顯高出玉表面,形成交錯的現象,用手摸上去會有當手的感覺。這充分說明:裂縫是在后天形成的。如果是老玉新工或是玉裂后再加工成的玉器,不會出現此現象。
同時,裂縫中都會伴隨沁色產生,沁色從外及里,由深漸淺,過渡自然,變化丰富。偽古玉即使做上裂縫和沁色,沁色也是單一無變化、無過渡。

G、裂縫的裂口處,會出現玉質干枯發黃或是輕微鈣化現象。這是因為玉器的質變現象往往從最薄弱的地方開始變化,這種現象是年代久遠才會形成的,所以這是偽古玉無法仿造的。這種現象還會出現在玉器的邊緣,鉆孔或是砣工與玉表形成的棱角上。偽古玉絕不會有此類現象產生。這一點,在鑒定古玉中非常重要。

H、有的細小的裂縫,在盤玩的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慢慢的不見了。筆者認為這是由于玉質分子結构由質變后的狀態還原回到最初狀態,分子結构變的排列有序、安固穩定。

I、土咬和土蝕的現象,你會發現玉表會留下大小不一且不規則的孔洞,孔洞的口徑一般都是外小里大,並且孔洞內會有結晶狀現象。

J、有土咬或土蝕現象的,放大鏡下觀察加工的工藝痕跡會在土咬或土蝕的下面。

H、通常有土咬土蝕的部位,還會有沁色和輕微鈣化現象發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