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5月17日 星期六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

清乾隆 御制珐琅彩「祥云瑞蝠」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搥瓶

 

拍品信息

作者-- 尺寸18.4cm
作品分类陶瓷>清代其它彩釉瓷器创作年代 清乾隆
估价HKD  60,000,000-80,000,000
成交价
  • RMB  122,796,180
  • HKD  140,660,000
  • USD  18,098,302
  • EUR  14,066,000
专场彩华腾瑞--戴润斋清宫御瓷珍藏拍卖时间2010-10-07
拍卖公司香港蘇富比拍卖有限公司已开通官网拍卖会2010秋季拍卖会
著录:贺璧理,A Sketch of the History of Ceramic Art in China,with a Catalogue of the Hippisley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s,华盛顿市 ,1902年,图版21;由美国国家博物馆报告再版,华盛顿市,1900年(与拍品编号2124成对)The Hippisley Collection of Chinese Porcelain Formed by Alfred E. Hippisley,安德森艺廊,纽约,1925年,编号265(与拍品编号2124成对)
《乾隆年制》款
说明 康蕊君是次戴润齐清宫御瓷珍藏之焦点拍品是一对御制珐琅彩「祥云瑞神速」开光式「四季花卉」图纸槌瓶。两瓷瓶展现典型的北京画珐琅风格,尤显珍贵,所绘花卉相同,唯构图有别,两瓶图样如镜映像,相伴成趣。瓶身饰四圆形开光,内绘庭院景致、四时花卉,巧妙动人,和谐统一,让人联想起中国南方园林月洞门。构图典雅,寓意吉庆长寿。四时花卉,以南天竹及水仙代表春天,以蜀葵象征夏天,以萱草及罂粟寓意秋天,以终年花开的玫瑰和常青的翠竹表现冬天,精制白瓷绘饰入微,媲美北京玻璃胎画珐琅器,让人印象深刻;比较一件北京故宫藏清乾隆玻璃小瓶,绘有类似的珐琅彩装饰,收录于张荣著《光凝秋水:清宫办瓣处玻璃器》、北京2005年、图版84(图一)。开光景中石台灌的渲染颇法,可能由供职清宫之西洋画师引入。早于雍正时期,西风颇染己于珐琅彩瓷上出现;比较一件台北鸿禧美术馆藏清雍正珐琅彩芙芦雁纹怀,《雍正年制》款,著录于James Spencer著《中国历代陶瓷选集》、台北1990年、图版147.开光外围之天蓝地云蝠纹,色彩搭配协调,当世罕见。可比较一对国立故宫博物院藏磁胎洋彩云龙撇口碗,上饰蓝天白云,施浓艳蓝料,有别于典型景德镇风格,收录于廖宝秀著《华丽彩瓷-乾隆洋彩》(台北2008年,图版15)。图录中此对碗被称为「洋彩」,而乾隆七年《活计档》将其记录为「磁胎珐琅画山水云龙碗一对」(出处同上、页266)。珐琅彩纸槌瓶,颈上所绘黄地缠枝花卉纹,与北京铜胎画珐琅有异曲同工之妙。相信本拍瓷瓶,与铜胎器一样,出自同类作坊,由深谙铜、瓷胎画珐琅的艺匠绘画。金属胎画珐琅于康熙年间北京作坊,风格延续至乾隆时期,多绘缠枝花卉,粗茎等宽,齿状叶缘,脉络清晰,深色描边,轮廓清晰,末端园钝或偶现尖钩状。纹饰所用色彩多样,唯阴影效果不甚明显。此绘画风格未为景德镇所用,后者所绘色地缠枝花卉较为简约,多饰羽状纹,末端尘锐或偶做圆钩状,强调明暗阴影(图二)。
瓶肩所绘螭龙纹带,与北京制金属胎画珐琅及其他珐琅彩瓷(图三)极为近似,异于景德镇所绘仿古青铜螭龙纹。对瓶所施釉彩新奇,颜色多样,艳丽瞩目,细如仰莲瓣纹等副纹饰也施五色,与景德镇常见粉彩大相径庭。北京与景德镇制彩瓷之别,还见于所落款识。乾隆时期,北京内廷造珐琅器常见楷书年款,景德镇则常署篆书六字青花款,偶以白地、甚或松石绿地釉上蓝料四字款替之,详见林业强于2009年12月15日在伦敦东方陶瓷学会主题演讲(发表于《东方陶瓷学会会刊》、即将出版)。上海博物馆藏珐琅彩瓷瓶(图四),绘西洋人物图景,明暗对比强烈,瓶劲绘黄地龙蝠穿缠枝花卉纹,与是次拍品瓶颈绘饰风格十分接近,录于Michel Beurdeley及Guy Raindre著《Qing Porcelain. Famille Verte,Famille Rose 》(伦敦1987年、图版166;图像可能倒置),也可参考《中国陶磁全集》卷21:景德镇彩绘磁器(京都1981年、图版139),或《中国陶瓷全集》、卷15(上海2000年、图版75)。台北图立故宫博物院藏两对御制洋彩纸槌瓶,图饰与拍品相似,奉旨制于1743年,但绘制工艺截然不同,参见廖宝秀主编《华丽彩瓷-乾隆洋彩》(图版30及31、页275及281)。此两对纸槌瓶虽制于同年同月,但其品质差别明显,所写款识亦有不同,前者画工超群,落蓝料楷书款,后者品质一般,于松石绿地写篆书料款。另有一对台北故宫藏品(出处同上、图版32、页281)、绘有典型景德镇黄地缠枝花卉纹,同署松石绿地篆书款(详见拍品2126图一)。两件拍品原属贺璧理之藏。贺璧理(1842-1940),光绪初年任职京沪两地之海关总税务司专员(1876-1884,是早期收藏清代华美御瓷的西方鉴赏家之一。晚清时期,清瓷御器在海外未为人识,贺璧理己雅藏御瓷。他的部分收藏得自一位怡亲王,可能为第六任亲王载垣(1819-61)咸丰帝顾命八大臣之一,赞攘政务王大臣,曾辅佐幼皇同治。十九世纪末,贺璧理把大约三百件清代瓷珍运往美国华盛顿史密森尼博物院,其中便包括此对纸槌瓶,后刊登于1887-88博物院年报。其收藏在1925年于纽约安德森艺廊拍卖。后于1935年于伦敦苏富比售出。部分藏品现为大维德基金会之重要收藏,现展览于伦敦大英博物馆(参考康蕊着、《Arts of Asia (亚洲艺术)》卷39、第3期、2009年5/6月,图版8、14及19)。
来源:Alfred E .Hippisley收藏(一对其一,原与拍品编号2124成对)(英人Hippisley、华名贺璧理、1876至1884年间曾任职京沪两地之清朝海关总税务司)安德森艺廊,纽约,1925年1月31日、编号265(一对其一,同上)戴润齐收藏(一对其一,同上)
展览:美国国家博物馆(The U.S.National Museum)、史密森尼学会、华盛顿市,于1887至1912年暂借展览(与拍品编号2124成对)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