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18日 星期四

魅力中国古陶瓷 让他痴迷藏毕生 —— 中国古陶瓷收藏巨富大维德爵士和他的藏品


1892年,在印度的孟买,帕西瓦尔.大维德出生在一个犹太富商的家中。这样的家庭环境对大维德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使得他以后不断地把自己的收藏无私地捐赠给社会,让全世界的人都能领略到他的收藏品带来的文化魅力。


1913年大维德移居伦敦,赴剑桥大学攻读法律学位。据大维德自己讲述,他的收藏经历始于1914年,很快,收藏变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内容。
1914年起大维德开始频繁从伦敦两家主要经营中国文物的公司约翰.史帕斯和布鲁特父子处购买中国瓷器。1918年他购得一件刻有乾隆皇帝御题诗的定窑碗,这件藏品的获得,使他意识到掌握中文对于收藏中国文物的重要性。为了读懂瓷器上的款识,他开始自学中文。当时的英国几乎没有地方能够系统地学习中国语言和中国艺术。然而凭着超常天赋和毅力,到1924年他已具有了一定的中文阅读水平。








此时,他在伦敦收藏界已经享有一定的声誉,但与同时期英国一流中国陶瓷收藏家相比尚存很大的差距,1921年英国十几个顶级中国陶瓷收藏家组成东方陶瓷艺术协会,大维德希望加入还不被接纳。从收藏内容上看,他这一时期的收藏过于庞杂,没有形成自己的风格,与英国的一般收藏家没有什么区别。然而随着收藏的深入,大维德越来越沉迷于中国古代艺术,他再也不满足于像绝大多数英国收藏家那样在英国本土从古董商手里购买中国文物。








1923年他第一次来中国后,他决定到中国去考察和研究中国古陶瓷。1924年大维德来到中国后,就与刚成立的故宫博物院建立了联系。当时故宫博物院的瓷器陈列在景阳宫,这也是故宫第一次向公众开放。大维德被陈列在景阳宫的皇家御用官窑瓷器深深地打动了,他真正体会了皇家的宋元明清瓷器收藏的品味和格调。这也确立了大维德以后的收藏标准。












1927年,盐业银行准备出售溥仪1924年抵押在那里的清室珍宝。当时这批文物作为清王室在盐业银行的抵押物,已经期满无力赎取。而大维德看到这批清宫旧藏的文物精品后,决定不顾一切要来冒这个险。与盐业银行的谈判前后持续了一年多,通过几番周折,到第二年大维德才与盐业银行达成一致,购买了其中40多件清宫旧藏的精品。在这40多件器物中,大部分为宋代名窑瓷器,其中官窑、哥窑瓷器居多,还有很多上面有乾隆御题诗,如乾隆御题哥窑簋式香炉(2件)、乾隆御题哥窑葵口碗(2件)、乾隆御题官窑弦纹贯耳壶(2件)、乾隆御题官窑鼎式香炉、乾隆御题官窑胆瓶、乾隆御题官窑碗等。











正是由于这批精品的获得,中国文物在英国收藏界引起了轰动, 1930年,也就是这批藏品通过日本、美国辗转运回伦敦的第二年,大维德才终于获得英国同行们的认同,获准成为代表着当时西方中国陶瓷收藏和研究最高水平的东方陶瓷协会会员,还进入了英国中国文物收藏的核心群体——龙社。同时也正是由于这批藏品,特别是器物上的乾隆御题诗,使他开始系统地对中国古代传统艺术鉴赏理论进行研究。他的收藏自此也不再局限于瓷器,而是以乾隆的趣味来构建自己的收藏。











此后大维德多次往返于中英之间。在1929年景阳宫修缮时大维德捐赠了5000多块大洋,随后他被故宫博物院聘为顾问,参与了景阳宫宋元明瓷器展的展品遴选、展览设计以及说明标签的撰写工作。并策划了1935年的伦敦中国艺术展,使得故宫的展品第一次为西方公众集中观赏。这些工作也使大维德的收藏眼界大为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大维德的收藏和研究工作被打断。他积极从事反法西斯的活动,1940年他经美国到印度为修建机场筹款。1941年他途经上海时被日本宪兵拘押,1942年才被送往莫桑比克与日本战俘交换,得以重获自由。但他的身体在被日本人关押期间受到极大的摧残。1945年他到美国接受治疗,但病情并没有根本好转,到了1952年他最终不能站立。
1964年,大维德去世,享年73岁。
2007年,由于财务原因,大维德基金会关闭。现在大维德基金会的藏品由大英博物馆托管。
2009年,英国大英博物馆开放95号展厅永久展出大维德爵士的中国陶瓷藏品。







(图文源自网站 版权属原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