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1日 星期日

直擊熱點‖ 文物不是面包電器 哪來統一質量標准

直擊熱點‖ 文物不是面包電器 哪來統一質量標准 —— 國家質檢總局搶奪文物鑒定“話語權”只能讓市場的“水”更混





近日,國家質檢總局在北京召開座談會,探討建立“藝朮品鑒定溯源體系”,希望通過科技鑒定手段,改變主要靠專家眼力鑒定的現狀,尤其要治理藝朮市場造假、售假、拍假的亂象。這次座談會傳出的消息是,中國檢驗檢疫學會與雅昌文化集團等29家專業檢測机构簽署合作協議,欲共同建立“以科技鑒定為基礎,以經驗鑒定為借鑒,以標准計量為依据,以認証認可為手段,以檢驗檢測為依托,以信息化為平台,並與國際通行規則相銜接”的藝朮品鑒証質量溯源體系。其意義在于將打破藝朮品市場沒有行業標准,專家說了算的局面。










記者發現,此消息一出,的确令不少收藏投資者振奮,但隨之而來的疑惑也不少。有業內人士認為,藝朮品畢竟不是面包,家用電器等,有明确的質量標准,一些藝朮品的真假甚至連鑒賞大家都各執一詞,和藝朮品毫不搭界的質檢總局,顯然是不能保証藝朮品鑒定的專業性和權威性的。
國家注冊高級古玩鑒定師潘保清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藝朮品市場鑒定難,誠信度低的問題在國內可謂“曆史悠久”。一方面是大量年代久遠難以考証的古玩藝朮品原本就難有定論。另一方面,古玩藝朮品曆來都是贗品、假貨充斥,收藏市場的水一直比較渾,信用缺失是藝朮品交易領域里的通病。因此從這一個角度來說,想要通過一個較為權威的“認証”體系,去解決藝朮品市場的此種亂象,顯然是不現實的。
在潘保清看來,古玩藝朮品的鑒定實際上是一個非常復雜的判別過程,它涉及到多方面的知識。當鑒定專家面對一件藏品時,會把自己腦子里存儲的有關資料飛快地調出來,然后跟這件古玩藝朮品進行對比,這就是大家常說的“目鑒”。如果能從中找到一處破綻。那就基本可以斷定該古玩藝朮品是贗品或假貨。當然,僅有“目鑒”是不夠的,還需要以考証為輔助,除了看,有時還需要听、摸、聞。另外,文物鑒定技朮很難普及,還在于其專業性非常強。鑒定是因為造假而產生的,造假水平越高,要求鑒定的水平就越高,因此文物鑒定並不是人人可為的事,也不是見多識廣就能解決的問題,專家都未必能“百發百中”,更何況常人呢?
潘保清認為,眼下古玩藝朮品鑒定市場十分混亂,一是目前古玩藝朮品的鑒定缺乏統一的鑒定體系和鑒定標准,其原因在于文物藝朮品的鑒定長期以來靠的是“眼力”,由于鑒定專家之間的水平有高低,故對同一件藏品往往會給出不同的鑒定結果。二是部分鑒定專家道德迷失,有償鑒定泛濫,從而導致鑒定結果大打折扣。“科技鑒定雖然可以排除人為因素的干擾,但在科學技朮十分發達,並且廣泛運用于各行各業的今天,科技鑒定依然無法取代肉眼的鑒定。”潘保清表示,對古玩藝朮品來說,科技鑒定仍然是建立在“目鑒’”的體系上的。也就是說,科技鑒定的原始數据庫都是在“目鑒”的基礎上形成的,而且科技鑒定與“目鑒”相比,也存在明顯的不足之處,畢竟‘目鑒’的經驗成份也十分重要,所以對于古玩藝朮品的鑒定方法,不能簡單地說孰好孰坏。
另外,一些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古玩藝朮品的混亂,的确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雖然目前科技鑒定和“目鑒”均不能保証鑒定結果的絕對正确與權威,但給古玩藝朮品鑒定增加科技檢測手段,還是值得點贊的,畢竟做總比不做強,每一種規范市場的努力都值得贊賞,只是建立各種不同門類古玩藝朮品的標准,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需要一步步地來。
首先,藝朮品的權威鑒定可以從一些能夠通過科學技朮等具有“統一標准”的方法分辨的門類開始,比如年代測量、成分測量。另外,當前能夠正本清源、确定藏品曆史的藝朮品,可以慢慢建立起可靠的收藏記錄,讓整個藝朮品市場從局部到整體“流傳有序”起來,只要能慢慢邁出為藝朮品建立“身份檔案”的步子,總有一天能讓每一件藝朮品都有所“歸屬”,相信到未來,科技鑒定結果的權威性就會得到大大的提升。另外,從收藏投資者的角度來說,如果每一位參與者都堅守“不懂的不碰”的原則,相信古玩藝朮品市場的水也就能日逐清澈了,整個收藏市場也就會逐漸走向規范。
【編后話】說到底,傳統目鑒也好,科學鑒定也罷,是文物部門該做的事。和文物毫不搭界的質檢總局插手文物鑒定,搶奪文物鑒定話語權,不就是也想在目前混亂的文物鑒定市場上渾水摸魚分杯羹撈點錢嗎?否則,湊什麼熱鬧?這樣只能讓原本市場夠混的水更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