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23日 星期二

市場冷清清 春拍靜悄悄 —— 藝朮品市場正在“退燒”











每年五六月間,都是國內藝朮品拍賣行最忙碌的日子。伴隨春拍季里此起彼伏的落槌聲,一串串激動人心的成交數字催生出一個個“億元神話”。不過,今年情況陡變,京城拍賣場出乎意料地冷清許多——不僅落槌聲少了,就連眾多曾經活躍的拍賣行也選擇閉門歇業,集體退出春拍。業內人士不禁感嘆,“這個春拍季有些靜悄悄”,中國拍賣業遭遇史上最冷開局。


可以說,中國是藝朮品拍賣最火爆的市場,一件件拍賣品的落槌价動輒就上億不是新鮮事。但到了2014年里,中國的藝朮品市場出現了“拐點”。

据易拍國際的統計數据顯示,截至2014年12月18日,國內藝朮品拍賣市場的成交量較2013年同期減少了18.26%,成交額下滑17.37%。雖然有劉益謙兩次擲出大手筆,以天价競得“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及唐卡“永樂御制紅閻摩敵刺繡唐卡”,還有王中軍3.77億元拍得梵高靜物油畫《雛菊與罌粟花》這樣的亮點,但依然難掩藝朮市場的整體疲憊。



中國持續多年的藝朮品拍賣价格呈直線形上升的原因,詮釋了“有錢就任性”這句流行語。而人們關注藝朮品市場,看重的只不過是藝朮品的价格,而非藝朮品本身。劉益謙以天价競得“明成化斗彩雞缸杯”后,大家對現場刷卡付款的細節,以及“直接用杯子泡茶喝”的“土豪作風”非常關切。

其實,這一現象已經連續了好多年,在所有的藝朮品拍賣當中,藝朮品所能帶來的知識與藝朮上的享受,從來都是被大眾所忽略的,在藝朮品二級市場越來越被資本操控的今天,增值已經成為藝朮品拍賣、收藏的全部意義。


常言道:“盛世收藏”。作為曆史、藝朮和文明的一種物化載體,隨著時間的推移,藝朮品必然會獲得較高的市場定价,同時它的价格也將逐年提高。合理的市場定价能夠吸引更多優質資源,促進藝朮品的保護、收藏、研究和利用,使它所承載的曆史文化信息得到更好的詮釋,也使它的藝朮命脈得以經久地傳承。



藝朮市場進入“寒冬”,原因主要有:一是禮品市場不景氣,需求減少導致藝朮品的成交量銳減,价格也在下跌。二是房地產低迷,原本投資房地產的人資金緊縮,加上股票行情上漲,吸引了其余流動資金。此外,藝朮市場之前的价格過高,虛高的价格導致無人繼續接手。











其實,藝朮品不僅僅是商品。然而在一些人眼中,它恰恰是商品。近年來,電視媒體開辦了許多有關收藏鑒寶的電視節目,收視率也相當不錯,但最吸引眼球的無非是“專家”給某一件藝朮打出市場估价的那一時刻,在今天,藝朮品收藏有時等同于一筆未知的遺產,意味著一筆回報丰厚的投資,藝朮品的价值、藝朮之于人生的意義,在价格面前顯得無足輕重。



收藏家馬未都一再告誡自己的工作人員不得給藝朮品、收藏品估价。最為可怕的是,藝朮品市場離譜的繁榮,昭示著泡沫的形成,而一當泡沫破滅之時,就是藝朮品市場的顛覆之刻。
藝朮品拍賣市場的冷清,未必不是一件好事,這一理性回歸,會引導大眾首先看中和喜歡的是藝朮,而不僅僅是投資本身。


(文章源自《深圳商報》 作者:馬朝虎)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