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5月26日 星期二

鑒定無標准 藏界多渾水 —— 寧志超談元青花收藏的糾結

鑒定無標准  藏界多渾水 —— 寧志超談元青花收藏的糾結




寧志超澳籍華人,生于1937年,自幼接受家學和家族傳統文化熏陶,酷愛古陶瓷、古書畫,早年曾經學習自然科學、測量學和精密光學儀器學。后出國定居澳大利亞,專事藝朮品鑒賞、研究,著有《中國早期青花瓷史鑒》,以全新的理論、700多幅藏品圖片,對早期青花瓷的流變做了曆史性描述。

■寧志超認為國外保存的元青花並非最好。
  一件中國元代“鬼谷下山”圖青花瓷罐,在2005年7月12日倫敦佳士得拍賣會上拍出1568.8萬英鎊(約2.4億元人民幣)的高价,創下中國文物乃至整個亞洲藝朮品拍賣的最高紀錄,立即讓國內掀起元青花的研究和收藏高潮,同時大量元青花贗品源源不斷從景德鎮流向全國。這都讓已經浮出水面几年的關于元青花瓷器數量、鑒定難度的爭論更加熱烈,而作為論戰的一方,澳大利亞籍華人收藏家寧志超剛剛出版的大型圖書《中國早期青花瓷史鑒》,宣布要為“元青花”收藏做一次大翻案。
  

收藏業務 “鬼谷下山”並非最好元青花  新京報:收藏鑒定界一般認為,目前全世界收藏完好的元青花瓷器為300多件,但你一直認為存世的元青花數量很多,在民間收藏的就遠超過300件,你統計的基礎是什麼?
  寧志超:說元青花瓷器有300多件,說的是國內外的博物館收藏,因為海外有200多件,國內博物館收藏了120多件,加上最近几年發現的一些,一共不超過400件,但這個數字沒包括私人收藏。我統計的數量就多了,光美國几個收藏家每人都有几百件,我的書中收錄的大多數是我個人的收藏,也有几百件吧。有人不承認民間有這麼多元青花收藏,說是假的、仿的,這是因為他們不懂。
  新京報:照你的說法,至少有上千件了。那哪些可以算精品?
  寧志超:元代早期的都是精品,13世紀的比較多,14世紀初也偶有精品,以后就不行了。因為國力不行了。
  新京報:刺激元青花收藏熱的,恐怕是三年前“鬼谷下山”大罐在英國倫敦拍出兩億多人民幣高价的事件。  寧志超:其實那個東西並不是元青花里最好的,無論從質量還是從畫工觀察,它都不是特讓人心疼的東西,能賣出那麼多的价格是一味商業推廣的效果。實際上民間收藏的元青花數量比現在他們那些人說的多,以后差的价格要降下來。
  新京報:“不懂”的原因是什麼?作為相對的一方,你為什麼認為數量更多呢?  寧志超:這說起來話就長了,最早很多專家認為元青花是外銷瓷,就是專門出口到西亞、中東一帶的,甚至有說元青花是波斯工匠來景德鎮親手繪畫並監督燒造的,產品全部返銷,所以國內很少留下來,就几個博物館收藏有少量元青花瓷器,而且出口的用得是最好的料,國內的都不行。我從1997年就第一個公開寫文章說這個不對,元青花不是出口的,實際上是它的流行和蒙古人(元朝)的統治理論、宗教信仰有關系,對白色和藍色的崇尚构成了青花瓷形成的精神要素,這和漢族是不一樣的。元青花實際上是蒙古人主導下燒造的,現在伊朗、土耳其保留的實際上都是當時蒙古皇族賞給的,真正的精品還是在國內,而且數量不少。几十年來一直有出土,以前的私人家里也有。包括外蒙古也有很多,我在上世紀90年代初曾經買過很多。
新京報:可是有多少人接受你的理論?
  寧志超:1997年我的系統理論就形成了,我第一個提出來,我認為他們誰也推不倒。雖然還有人堅持說只有300多件,但現在多少有點頭腦的人都不說元青花是外銷的了,我覺得曆史不管怎樣最后還是會回到正道上來。宿白、俞偉超(注:兩者均為國家文物委員會委員)也曾經支持過我的意見。
  

收藏江湖 主流鑒定界“權力錯位”
  新京報:可是仍然有人反對你。  寧志超:說民間沒有真的元青花的人,有各種原因:一是錢,因為鑒定牽涉到錢的問題;二是有人真不懂,現在所謂的“鑒定專家”都是跟師傅、看書學的,他們根本沒有看到過多少真的東西,所以就不承認別人的收藏是真的。十几年前赤峰一個工地上出土了三件元青花瓷器,他們拿到北京,說要獻給國家,但是要50萬塊錢,但有專家說這是什麼東西啊,就給轟走了。他們太保守,不懂就不敢要,就說是假的。可是他們也買過假東西,可能那以后他們見到沒見過、沒把握的東西就心惊膽戰,不敢要了。
  新京報:也不能否認,最近几十年仿造的元青花很多吧。
  寧志超:最近30年造假是有的,但是你想一個人使大勁造假又能造多少,蒙古人入主中原,在景德鎮建立了浮梁瓷局和樞府窯,民窯還有300余座,難道在整整一個多世紀里就僅僅燒造了博物館藏的那300件元青花瓷嗎?
  新京報:你對“主流鑒定界”的這種態度是因為受到什麼事件的刺激?
  寧志超:十年前,為完成母親遺愿,我把自己家傳承了80多年的元青花云龍象耳瓶帶到北京,要捐贈給故宮,但是里面有個專家底下跟我要錢。他以為我們捐贈了就能拿到一大筆錢,說給錢就說是真的,但是我沒有答應,于是最后他們就說是假的,沒有接受。我那時候就意識到少數人把持的鑒定界擁有錯位的權力,就那麼几個人就可以鑒定這是不是國寶,顯得很荒誕。
  這以后我就發奮,不能讓這些人成了文物鑒定的指標。這麼多年來我每天一大早就開始讀書,每個人的書我都讀了,雜志上的一篇小文章都讀了。讀完我發現很多人都在糊弄,必須砸爛這個鑒定體系。首先就要從理論上否定他們,其次,在生活中有些專家也很“難看”。比如我剛回國時,有個專家對我說寧先生你要弄青花瓷啊,我們這些專家是把門的,我們在哪兒辦了個班,你交几個錢學完就懂了。
  新京報:上世紀90年代和你有“過節兒”的鑒定家都老了,有的還過世了,你和現在的鑒定界的關系是不是松動點了?
  寧志超:現在的這些人都是他們的徒子徒孫,脈絡相連,命運息息相關,他們還是對我恨之入骨。不僅在中國是這樣,在外國也這樣,因為外國拍賣公司也請他們鑒定。所以有人跟我講,你要賣錢的話,不听我的就讓你賣不掉。可是我能堅持下來,就是因為我不要錢。我不賣東西,這樣他們就整不倒我了。我要是賣錢的話早就跟他們是一伙了。

  ■
記者手記
  這是鑒定界“故事”的一部分
  71歲的寧志超對主流鑒定界———靠在文玩店耳濡目染成長起來的部分老專家為代表的人有著強烈的不滿,以致有些語言不適合發表。据他說,他的憤怒還與他被故宮專家“敲詐”的經曆有關。也因此,十多年來他反復研究“故宮陶瓷專家”的著作、文章,並發現故宮專家在故宮外鑒定走眼的事件很多,比如“花100多萬元購藏疑竇叢生的成化青花庭園人物蓋罐,大批量一次性購進偽陶俑,接收馬來西亞假洪武釉里紅玉壺春瓶”等等。
但也有鑒定界人士認為,“其實鑒定有時候真不好說誰對誰錯,你說你有理,我說我有理”。而記者接触到的供職故宮的專家並不愿發表意見。
  寧志超也指責,一些專家不懂元青花瓷器,就說自己見到的民間藏品都是假的,“導致很多東西流落海外和民間”。但如何鑒定元青花的真假,到目前仍沒有公認標准。
  很長時間以來,鑒定古代文物書畫一直靠無法量化的專家“眼力”或者“經驗”,從古到今,也從不缺乏各種“出錯”、“陰差陽錯”、“虛虛實實”的故事。而寧志超和他的論敵是新故事的一部分。收藏圈內的鑒定專家多表示“不愿卷入這渾水”,也有人認為,“故宮專家不一定對,寧志超也不一定對”,並對寧書中選用的一些圖片上的瓷器真假有怀疑。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