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7月27日 星期一

8幅畫告訴你藝術家總得有點病


精神病與藝術有著很深的淵源。早在文藝複興時期,德國藝術大師丟勒就將有天賦的藝術家歸類為憂鬱症患者,將浪漫主義畫家稱為瘋子。層出不窮的優秀藝術作品已經讓我們知道,精神疾病可以令人成為異類,也可能成就積極有益的人生經曆。現代藝術甚至視之為創作的冒險曆程,人們普遍認為,這種現代主義精神源於“瘋狂”的梵高,自他以後,精神病患者的作品被視為一種新的藝術形式。
柏拉圖也曾寫到:瘋狂是來自神的禮物。
那麼,我們不妨跟隨英國藝術記者喬納森·瓊斯的腳步,通過8件“不瘋魔、不成活”的著名作品,來一窺藝術家眼中“精神異常的世界”。

在裏亞爾托治愈的著魔者
《在裏亞爾托治愈的著魔者》,維托雷·卡爾帕喬(1496年)

該作品通過對15世紀威尼斯人日常生活的描述,揭示了當時人們對精神疾病的理解,以及如何對待精神病患者。人們常常將這幅畫稱為《治愈的瘋子》,但“著魔者”可能更加接近現代人的理解。在裏亞爾托橋邊,牧師奇跡般地治愈了一名“被惡魔附體”的男人——畫中隱藏的含義是,男人的痛苦既非來自身體,也非來自社會,而是來自宗教。

聖安東尼的誘惑
《聖安東尼的誘惑》,馬蒂亞斯·格呂內瓦爾德(1512~1516年)

中世紀晚期的藝術家紛紛沉迷於基督教隱士聖安東尼受魔鬼誘惑的故事。在格呂內瓦爾德看來,最令人恐懼的是心智受到威脅,而魔鬼能造就畸形的思想。這是一幅富有同情心的作品,專為醫院創作,以幫助治療病人。
畫中的魔鬼皮膚灰白,身上有瘡,這是否在影射身體痛苦造成的心理疾病呢?這幅畫影響了後來的德國表現主義,時至今日,它仍是表達精神異常的傑作。

憂鬱症
《憂鬱症》,阿爾布雷特·丟勒(1514年)

這幅富有遠見的作品既是對精神疾病的診斷,也是史詩般的歌頌。憂鬱症在中世紀已為人熟知,但被認為是由怒氣引起的。丟勒筆下的主人公正被陰暗的情緒困擾,鬱鬱寡歡,對一切都提不起興致,無法繼續偉大的創作。從散落在周邊的工具可以看出,畫中人是數學家、幾何學家和建築師,可以說是文藝複興時期的天才。

丟勒通過作品表達了自己內心世界的複雜,他相信眼中的憂鬱是天才的徽章,絕望正是求知與創作的源泉。在他看來,痛苦是崇高的,可以說,這幅作品是現代心理學的開端。

瘋人院中的浪子
《瘋人院中的浪子》,威廉·霍加斯(1733年)

倫敦臭名昭著的“瘋人院”貝特萊姆精神病院,早在14世紀就致力於治療精神疾病。 霍加斯在畫中描述了一名因賭博和揮霍無度而墮入“瘋人院”的年輕人、兩名享受著這瘋狂場麵的“正常”女性,以及一些認為自己是國王和主教的精神病患者。當然,在霍加斯看來,理智與瘋狂之間並非涇渭分明。
瘋狂的肖像
《瘋狂的肖像》,西奧多·籍裏柯(1822年)

在浪漫主義時代,極端的精神狀態中似乎還隱藏著詩與藝術。這種內省讓人以全新的視角看待籍裏柯作品中“瘋狂”的女性形象。

籍裏柯共創作了10幅同一主題的作品,僅5幅流傳於世。在《瘋狂的肖像》中,女人憔悴得明顯,而作者表現出了深深的敬意和同情。跳脫出固有的偏見,籍裏柯將精神病視為人的一部分。作為經常描述死亡和暴力主義的藝術家,他顯然對此頗有感觸。
自畫像(絕望的人)
《自畫像(絕望的人)》,居斯塔夫·庫爾貝(1843~1845年)
在某個浪漫而又興奮的時刻,庫爾貝將自己畫成了“瘋子”。他臉上混合著興奮和恐懼,但這心態並非不能對人言明的心理疾病,而是藝術家的驕傲。 丟勒的觀點在浪漫主義時期得到推崇,庫爾貝的自畫像將天才和瘋狂劃上等號。這就是19世紀前衛的麵孔,即使畫中人冒著生命危險,甚至和酗酒、吸毒息息相關。

割耳後的自畫像

《割耳後的自畫像》,文森特·梵高(1889年)
飽受精神病折磨的梵高身陷修道院,旁人無力拯救他的絕望。在這幅畫中,梵高切掉了自己的左耳,他湛藍的眼睛尖銳而有穿透力,置身事外地看著畫中人臉上的傷。你既不能說他正常,也不能稱他為瘋狂,他隻是一位勇敢而誠實地敞開心扉的普通人。

呐喊
《呐喊》,愛德華·蒙克(1893年)

瘋狂是現代藝術中常見的元素,《呐喊》則是其中的代表性麵孔之一。“這就是今天的生活讓我們感受到的。”蒙克說。因為痛苦和孤獨而渴望在天空下呐喊,是瘋狂世界中理智者的正常反應。蒙克重新評估了浪漫主義時代對精神病的定義,並得出了一個合乎邏輯的結論:世界上不該有精神病院,因為世界本就是瘋狂的 。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