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的最初模樣
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是現在所知最早的漢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筆道很細,每個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畫的畫。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與甲骨文差不多同樣古老,它的筆畫比較粗壯,大小也比較勻稱。圖為毛公鼎及銘文。古老的密碼:戰國文字在中國曆史上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國被劃分為七個諸侯國。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碼,很難破譯。刻有楚國文字的銅節刻有秦國文字——大篆的石鼓漢字的統一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對漢字也進行了統一。從此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統一的基礎,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圖為秦始皇。秦代的統一文字:小篆,使漢字的筆畫和結構得到定型,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圖為秦丞相李斯書寫的《嶧山刻石》。鑄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漢字的演變監獄裏造出的漢字:隸書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於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體。圖為湖北出土的秦隸竹簡。隸書在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畫,奠定了現代漢字字形結構的基礎。圖為漢隸。漢字字體的楷模:楷書中國東漢(25--220)末年,一種新的漢字字體:楷書出現了。圖為楷書的創始人鍾繇。楷書筆畫平直,字形方正,書寫簡便。直至今天,楷書仍是漢字的標準字體。圖為鍾繇作品《宣示表》。快速書寫的字體:草書與行書古代的中國人還創造出了兩種可以快速書寫的字體:草書和行書。草書主要有章草、今草和狂草3種。圖為用章草書寫的漢木簡。"今草"是東漢(25--220)人張芝所創。圖為張芝寫的草書。"狂草"是唐代(618-907)人張旭所創。"狂草"極難辨認,但卻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圖為《張旭狂草圖》行書是一種實用與審美價值兼具的書體,魏晉(220-420年)時開始流行。圖為最擅長寫行書的晉代大書法家王羲之。王羲之所書的《蘭亭集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圖為《蘭亭集序》的唐人摹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