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支招‖ 古玩“江湖”水很深 收藏“打眼”難維權 —— 藏家如何“破局”潛規則維權
每年的“3·15”國際消費者權益日,許多造假、欺騙消費者的行為都被曝光並得到了妥善解決。不過,就在今年3·15前夕,一則“6萬元買古董,竟是‘微波爐適用’”的新聞,著實讓人哭笑不得——南京市民王先生高价買了一件“古玩”,高興地請朋友們來欣賞,一位眼尖的朋友發現釉色下好像有字跡,王先生大喜,以為是器物的款識,專程拿去鑒定,沒想到,這“款”竟是“微波爐適用”!“心塞”的王先生報警、起訴,卻四處碰壁。
古玩“江湖”水很深
王先生的遭遇並非個例,事實上,古玩藝朮品市場一直是假貨的“重災區”。陶瓷、玉器、錢幣、青銅器、字畫、雜項……造假行為涉及藝朮品收藏的各個門類;漢代玉凳、金縷玉衣……一樁樁扑朔迷離的懸案層出不窮,顛覆三觀。甚至有業內人士斷言:“古玩市場95%都只是工藝品!”
古玩造假這事兒,自古就有,近年尤甚。造假者越來越精明,除了傳統的酸堿溶液浸泡、染色、做銹、仿燒、臨摹等,還出現了3D打印、激光雕刻等高科技手段,有的仿品甚至可以達到“以假亂真”的水平;而買家群體卻剛好相反,隨著人們物質生活水平的提升和鑒寶節目的盛行,越來越多新人擁入藝朮品市場,他們水平有限,易被忽悠,可謂“人傻錢多”,少不了“交學費”。
記者就曾在各個古玩市場和地攤上“有幸”見到過元青花、雞缸杯、宣德爐、青銅神樹,還有大量的鄭板橋和齊白石作品,至于真假,你懂的。一些賣家為了增加“古玩”的可信性,還會講出各種曲折離奇的故事:“這件明代官窯瓷器,是慈禧的一位貼身太監當年從宮里帶出來的,被我朋友的太爺爺在琉璃廠買下來珍藏,‘文革’時候藏在老宅的墻壁里幸免于難。這几天朋友遭遇變故急需用錢,才忍痛托我幫他轉讓。”除了這種經典的“宮廷故事”,還有蓋房子時挖出來的、鄉下收來的、上山采葯在洞里發現的……業內人士指出,凡是這樣有故事的古玩,十有八九是假的,買家不要被迷惑。
此外,還有合謀做局的情況。古玩賣家找來一些人假裝買家,出高价起哄要買,營造“搶手”的假象;串通一些所謂“專家”,把贗品說成真品,把2萬的普品說成20萬元的精品……而看似正規的拍賣場上,也不乏做局、假拍的現象。
古玩江湖水很深,即使是高手,也難免有走眼的時候,從未交過“學費”的人几乎是不存在的。奇怪的是,古玩市場每天上當受騙的案例數不胜數,卻极少听說有人成功維權。
收藏“打眼”維權難
擱平時,在店里買個坏手机肯定要去退換,網上買到假貨更是要差評加退貨。而在古玩市場,大部分人被坑后卻自認倒霉,這是為啥呢?
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會會長喬紅濤告訴記者,古玩界曆來有“不打假”、“不退貨”的行規。“大家都是憑眼力,買對了撿漏,買假了打眼。不管是買家買到了假貨,還是賣家低价賣出了好貨,一般都不能找對方討后賬,古往今來都是如此。”當然,也不是絕對不能退,“如果是比較熟的朋友,或者事先約定假了包退,也能退得掉;還有人寧愿主動拿出10%到20%的‘退貨金’來退貨。”
至于維權問題,喬紅濤認為,要分情況來看。“如果賣家沒有說東西就是真的,是買家自己認為真,主動要買,那就算買錯也要自己認。”他舉例道,“20年前,有個朋友在古玩城看見一個器型獨特的瓷瓶,感覺像老的,非要追著人家花200元買。其實那是當代燒的酒瓶,人家喝完酒留在那的。賣家本來不愿意賣,后來拗不過,只好賣了。這種情況,賣家也沒有故意欺騙,是自己眼力的問題,只能自己認。”
本文開頭提到的南京王先生的案例也是如此。店主和中間人都表示,自己從來沒有跟王先生說過該器物是任何朝代的,也不知道底部的釉色下還有“微波爐適用”的字樣,是王先生自己要求購買的。王先生這件古玩官司,由于証据不足,法院未受理。
另一種情況,則是賣家明知是假貨,還串通設局“埋地雷”,引人上當。“這種情況下,如果有足夠的証据,可以起訴。”廣西就曾有這樣一樁案子:從花鳥市場買來的一堆工藝品,加上“廣西軍隊截留八國聯軍搶出的古董,藏在山洞里”的傳奇故事,以及賣家、中間人、鑒寶專家等各色人物的串通設局,騙走一位買家600萬元。報案后,兩名犯罪嫌疑人被移交檢察院審查起訴。
“目前,古玩詐騙案的胜訴案例不算很多,主要是舉証困難。”喬紅濤說,藝朮品的鑒定爭議較大,沒有一個絕對權威的机构或個人;賣家是否有主觀故意,也難以判定。“有時候,店主雖然賣的是仿品,但他自己不知道,認為是真的,並按真品价格賣出,這也不好說是詐騙。”
如何打破維權難的潛規則
魚龍混雜、維權困難,讓許多人對古玩市場望而卻步,也影響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面對假貨,就沒招兒了嗎?
一位法律界人士告訴記者,古玩交易雖有特殊性,但任何“行規”也不能凌駕于法律之上。目前我國對古玩交易還沒有專門的法律規定,不過,《民法通則》、《合同法》中的某些原則和條款可以規范它。他建議,應完善相關立法,或由最高檢、最高法做出司法解釋。對于涉案物品的鑒定問題,則可找到專業的文物藝朮品司法鑒定机构,取得具有司法效力的鑒定結果。
除了法律層面,藝朮品行業也要不斷進行自我凈化。目前行業內已出現了藝朮品鑒証備案、拍賣行信用等級評分等有益的嘗試;一些拍賣公司為提升自己的誠信形象,承諾“假貨全額退款”;很多古玩網店,也提供“七天退換貨”服務。
而就買家個人來說,最實際的建議還是提升眼力,盡量避免上當。河南省陶瓷文化研究會祕書長張保慶表示,“新手一定要鉆進去、多學習、多總結,平時看些書、跑博物館看看實物、找几個圈內朋友切磋討教,有一定基礎后再下手買東西,從小件買起,慢慢積累經驗。如果准備買金額較大的東西,最好先請高手幫忙掌眼,盡量謹慎,多方求証后再購買”。
喬紅濤則建議,“在古玩市場里不能听信故事,只能相信自己的眼力。千萬不要抱著撿漏的心理去買東西,‘十次打眼九次貪’,心態很重要”。
(文章來源大河網
版權屬原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