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29日 星期日

春節特刊▏精巧出入君怀袖 搖賞風爽添雅致 —— 精美雅品古代團扇欣賞

春節特刊▏精巧出入君怀袖  搖賞風爽添雅致 —— 精美雅品古代團扇欣賞




精巧出入君怀袖 搖賞風爽添雅致
—— 精美雅品古代團扇欣賞

團扇,也叫“宮扇”、“紈扇“、“合歡扇”。因形似圓月,且宮中多用之,故稱。是一種圓形有柄的扇子。有長圓、葵花、梅花、六角、匾圓之形;亦有木、竹、骨等材之柄;還有扇墜、流甦、玉器之飾。扇柄不長。邊框及柄以竹制,扇面用洁白的絲娟,上畫山水樓台、草虫花鳥等。精巧雅致具有很高的美學欣賞价值。



團扇起源于中國,后傳入日本。扇子最早出現在商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雞毛制成,稱之為“障扇”。當時,扇子不是用來扇風取涼,而是作為帝王外出巡視時遮陽擋風避沙之用。



自漢代至北宋是團扇的盛行時期。四川及甦、杭的紈扇,制作最精、曆史也最悠久。古代詩詞中常以“冰紈”稱之。漢班婕妤《怨歌行》:“新裂齊紈素,皎洁如霜雪。裁為合歡扇,團團似明月。”晉王獻之妾桃葉《團扇歌》:“七寶畫團扇,燦爛明月光。與郎卻喧暑,相憶莫相忘。”南朝梁江淹《和班婕妤詠扇詩》:“紈扇如團月,出自机中素。畫作秦王女,乘鸞向煙霧。”



西漢以后,扇子開始用來取涼。三國時諸葛亮輕搖鵝毛扇,妙計橫生,運籌帷幄。羽扇出風緩軟,不入腠理。東漢時,大都改羽扇為絲、絹、綾羅之類織品,以便點綴繡畫。



宋元時期的團扇,多以羅或絹制作扇面,且僅用一面或作畫或書法。直至明清時期,方興兩面繃絹、紗、羅、綾等,同時增加了瓷青、泥金、湖色等彩色面品,並以繪畫、緙絲、刺繡、貼花、抽紗等作為藝朮加工,吸引了無數能工巧匠、文人墨客,其中也不乏有名人高手為之精心設計,苦心制作,終使團扇書畫藝朮達到登峰造极的高度。据《西吳蠶略》記載,團扇的扇紙除以上各種材料外,在明清時期還有一種制作扇面的材料“自成絹”:利用將要吐絲作繭的蠶,放在光滑的平案板上,讓蠶在其上面來往吐絲,形成一縷縷一層層雜亂交錯的絲絮片。這種自成絹可剪裁成團扇扇面,亦可裱制成折扇扇面。在其上面寫字作畫與一般紙、絹有很大的差异,它對水墨、顏料的吸納性較差,但卻能形成一種獨特的審美效果。



另外,在唐宋時期,還有一種刺繡團扇,目前遼寧省博物館所藏“南宋繡瑤台跨鶴”是存世的唯一樣本,我們現在偶爾能夠幸見的刺繡團扇基本是明清的實物。一般來說,刺繡團扇較多使用紗羅,它與自成絹扇面一樣不能批量生產,屬較為珍罕的品種。如能收藏到在紗羅上半繡半畫的團扇,那無疑是收藏中一種另類的快樂。清代曾有些閨閣中的才女,在自己賞玩的團扇上用筆畫上花鳥,然后再用針繡其大致輪廓,有的還繡上自己的款印,從而為后世的扇面收藏留下了溢滿香馨與才情的作品……










日本團扇


日本團扇由中國傳入。日本進入室町時代,出現用鐵和皮革制作的軍配團扇,戰爭武將們作為陣地指揮的工具。這種軍配團扇面上使用紅漆或金銀粉,畫上星辰、日月,團扇柄端綴有穗頭。相扑比賽時行司裁判用的軍配留有戰場用團扇的形狀。




江戶時代后期,日本的城市居民使用團扇扇風取涼日益見多。隨著日本夏季祭祀、盂蘭盆節的興盛,團扇大為普及。日本東北三大祭祀之一“隨豬祭”就是扇形燈籠。据說來自中國的三國志,扇面上繪有勇士圖像。團扇的種類也因此增多。如出現大型滅火團扇、涂漆防水團扇,也又送風調節火勢的團扇。和人們信仰有關的團扇也應運而生。最先在中國南部和日本沖繩,有一種蒲葵葉子做的團扇,主要供巫婆使用。還有宗教信仰用的法貴扇和天狗團扇。眾所周知,“江戶之華”有火災一項,為避免火災的發生,過去人們迷信,在門口挂起一把團扇,便可免除火災。




其間,元祿時代,團扇就成了日本女子晚間乘涼時不可缺少的配帶物。團扇與居民的關系愈來愈密切,商人開始以團扇為商品在市場出售。這就更加促進了團扇的發展,相繼出現了銀制團扇,用絲綢制的團扇,團扇變得极為講究。從而團扇從實用又發展到鑒賞和裝飾用。




(圖文來源:畫影國際文化創意藝朮,版權屬原作者)
(聲明:同類公眾微信轉載本部內容,請自行更換標題,不許照搬。)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