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3月5日 星期四

絲綢之路——中國國家博物館特展




絲綢之路——中國國家博物館特展 部分展品介紹

作橫貫東西、連接歐亞的交通路線,絲綢之路萌發於早期貿易的自發往來,在公元前2世紀晚期西漢張騫鑿空西域後,轉變為在中原王朝刻意經營下的自覺拓展。絲綢之路在唐代達到鼎盛,經由綠洲、草原和海上三大幹線,中國的絲綢、瓷器、銅鏡、茶葉、四大發明等傳入西方,西方的珠寶、玻璃、金銀器以及動植物等輸入中國,極大地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與融合。藉著這種物品交換、人群交往以及文化交流的積累,古代世界創造出燦爛的文明。
神獸金飾
戰國(公元前403—前221年) 1957年陝西省神木縣納林高兔村出土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有角蹄足神獸是戰國晚期中國北方地區常見的裝飾紋樣,圓雕的有角蹄足神獸目前隻發現這一例。
“五星出東方利中國”錦護膊
漢晉(公元前202—公元420年) 1995新疆年民豐縣尼雅遺址1號墓地M8出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該護膊是漢式織錦最高技術的代表。織錦上織有隸書“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星占祈瑞文字。同墓所出另一殘片與護膊用錦可以確定屬於同一織物,上有“討南羌”三字銘文。經複原,可將“五星出東方利中國討南羌”連讀。公元前61年,趙充國用兵羌地,漢宣帝賜書:“今五星出東方,中國大利,蠻夷大敗。”此件織錦可能是這一軍事行動的見證。
鑲金獸首瑪瑙杯
唐(公元618—907年) 1970年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酒器,以產自中亞、西亞地區的紅色夾心瑪瑙製成。杯身弧形,因似獸角,亦稱角杯。這種底部設流及獸首裝飾的角杯起源於西方的來通,屬於舶來品。
營盤男子
漢晉 1995年新疆尉犁縣營盤墓地M15出土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藏 該墓在墓地中規格最高,推測墓主人可能是來自西方的一位富商。也有學者認為他是當時西域諸國之一的墨山國的貴族。
彩繪陶騎駝小憩俑
唐(公元618-907年) 1987年陝西省西安市韓森寨紅旗電機廠出土 西安市博物院藏 俑為女性,頭梳雙髻,身穿胡服,側身盤腿橫騎於駝峰之間,頭枕右臂作小憩狀。整件作品抓住了行進途中駱駝駐足嘶鳴的瞬間,把騎者因長途跋涉而疲憊不堪,在駝背上小憩的情形刻畫得惟妙惟肖,也把絲綢之路上行人的艱辛表達得淋漓盡致。
鎏金銀胡瓶
北周天和四年(公元569年) 1983年寧夏固原南郊鄉深溝村李賢夫婦合葬墓出土 寧夏固原博物館藏 酒具,瓶柄上方有深目高鼻戴盔帽的圓雕人頭像,腹部浮雕3組人物圖像,表現的是希臘神話故事金蘋果之爭中的三個場景:帕裏斯的評判、誘拐海倫及海倫回歸。這件胡瓶是波斯薩珊工匠的作品,融彙了薩珊、希臘以及巴克特裏亞當地的文化因素,反映了絲綢之路上不同文化之間的交流與融合。
鎏金銀捧真身菩薩像
唐鹹通十二年(公元871年) 1987年陝西省扶風縣法門寺塔基地宮出土 法門寺博物館藏 這尊菩薩像是唐懿宗李漼專為供奉佛指舍利而製。菩薩雙手捧上置發願文金匾的鎏金銀荷形盤,雙腿左屈右跪於蓮花座上。金匾上鏨文十一行六十五字,仰蓮瓣座頂麵鏨刻梵文三組,一組五字,共十五字,當為密宗“三身真言”。整件造像充滿密宗色彩。
鎏金舞馬銜杯紋銀壺
唐(公元618-907年) 1970年陝西省西安市南郊何家村窖藏出土 陝西曆史博物館藏 銀壺的造型采用了北方遊牧民族使用的皮囊和馬鐙的綜合形狀。以模壓的手法,在壺身每麵捶出一匹翹首鼓尾、銜杯匐拜的馬。這種應是玄宗時期著名的舞馬形象,與唐人詩作“腕足徐行拜兩膝”、“屈膝銜杯赴節、傾心獻壽無疆”頗相吻合。
胡人備馬圖壁畫
唐(公元618-907年) 1990年陝西省禮泉縣昭陵韋貴妃墓出土 昭陵博物館藏 圖中左側胡人男子為牽馬人,右側胡人男子右臂從馬頸上伸過,左手攏馬嘴,呈備馬狀。也有人認為是獻馬圖,因為左側的男子一副初來乍到、怯生生的神情,腿著行藤是長途跋涉的典型特征,似準備將駿馬獻給大唐。
三彩釉陶馬
唐(公元618-907年) 河南省洛陽市關林唐墓出土 洛陽博物館藏 在唐三彩陶器中,馬是最常見的題材之一,但藍釉馬極為少見。馬身所施藍釉用的鈷料是通過絲綢之路輸入中國的一種釉料。
三彩釉陶載樂駱駝
唐(公元618-907年) 1957年陝西省西安市鮮於廉墓出土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駱駝載樂陶俑巧妙地誇張了人與駝的比例,造型優美生動,釉色鮮明潤澤,代表了唐三彩的最高水平。載樂駱駝陶俑表現的應該是長安百戲中的一個雜技節目。
青釉模印貼花人物紋瓷壺
唐(公元618-907年) 高16.4厘米、口徑5.8厘米、底徑9.9厘米 1973年湖南省衡陽市司前街水井出土 湖南省博物館藏 該壺侈口,卷唇,短頸,圓肩,鼓腹,平底。肩部設八棱形短流、寬扁鋬、雙環係,壺身施青釉,圈足露胎。流及雙係下分別飾三組模印貼花圖案,一組為外域女子在蒲團上婆娑起舞,一組為尖頂式建築,一組為立獅,具有典型的西亞文化風格。西亞人有用大壺、大罐汲水及頭頂器物行走的習慣,長沙窯瓷壺造型中多安置雙係、鋬,便於攜帶,很迎合西亞市場的需求。
青花纏枝牡丹鳳穿花卉紋獸耳罐
元(公元1206-1368年) 高38.5厘米、口徑14.2厘米、足徑17.8厘米 上海博物館藏 直口、束頸、溜肩、鼓腹,腹以下漸收,淺圈足。肩部有獸首形耳一對,獸口中空,可放置金屬銜環。獸首以青料畫出五官,整器則以七層青花紋樣裝飾,自上而下依次為:卷草紋、纏枝菊、纏枝蓮、鳳穿菊花、纏枝牡丹、卷草紋及變形蓮瓣紋。紋飾滿密生動,畫法繁而不亂,青花發色純正,濃重處有鐵鏽斑,是典型的進口料呈色。 獸首雙耳大罐既見於國內的出土品,在海外亦有不少發現。土耳其托普卡比宮的藏品中有相似的牡丹紋大罐,而日本衝繩、印度尼西亞、泰國、印度等地,都發現了類似的獸耳大罐,從中可以窺見此類器物在當時的傳播及流通範圍。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