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30日 星期日

買家總想著撿漏賣家期望值過高—— 藏品出手變現難在哪裡






文玩古董收藏,哪朝哪代都有,盛世收藏,亂世黃金,也不是新中國以後這麼幾十年的事了,奇珍異寶誰都喜歡。因為這些個藏品,玲瑯滿目什麼都有,喜歡的人也就多了,行情也就一路高漲,古玩市場買賣火爆的很。


自上世紀九十年代起,國內外的收藏藝術品市場的活躍程度,大批收藏愛好者就加入了這個行列,不管是腰纏萬貫的還是小有積蓄的,都在大江南北跑著,只要聽聞哪個地方出了什麼好東西,就一窩蜂的湧到那裡去淘寶,誰敢說自己沒個撿漏的心思。好了,東西是收到了,真真假假、好好壞壞各個層次的都有。我見過很多收藏者,藏的家裡都挪不過地來了,有的睡覺連老伴都不要了,夜夜抱著個寶貝瓷瓶睡覺。隨著現在各方藝術品利好的新聞一多,大家都想時候到了,該出去點東西了,寶貝再不捨得,這年頭也還是鈔票實際,有的人便無頭蒼蠅似得到處跑賣東西,但是,發現想賣點東西沒那麼容易。那麼,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


1 、收藏來源,先不說渠道是否合法,中國人有一句話總掛在嘴邊——師出有名。打個比方說,前面提到的乾隆帝收藏的很多字畫,都有項家舊藏的鈐印,就如同我們現在看見一些清宮舊藏的古畫上面也有乾隆帝的鑑賞章,這兩個在蓋鑑賞章方面是一個毛病。好多珍貴的收藏品都是傳承有序的,在拍賣市場上成交價比較高的藏品通常會有一個出處,寫的明明白白,誰誰誰或者什麼家族舊藏,這樣到了交易的時候買家就比較放心。民間的收藏家收東西的時候都是東一件西一件,說是什麼什麼地方出來的好東西,問題是,你跟買家這麼說,有多少人肯信呢?不論真假和多少錢,來源清清楚楚,誰都買得放心,大家都不想買個東西還觸犯法律方面的問題。


2 、收藏種類過雜,交涉的收藏圈子過窄,這其實是兩個問題。術有專精,很多比較專業的藏家,對自己收藏的品類通常都有做過很深的功課,而且往往只收藏一個種類的藏品,這是一個很好的習慣和常識。你讓他講每件藏品的來源及背景,他都能說的頭頭是道,非常專業,因為夠專心。普通的收藏者,他認為是好東西的,什麼都買,對藏品本身的專業知識也不具備,隨意收藏,這樣到了想出手的時候,說不出個所以然來,也就難怪別人不相信了。

收藏者很多平常都有自己的一個收藏圈子,進行互相鑑賞討論或者互相交換,有老師有學生,但是通常都是區域性的、封閉性的,很少與外界進行客觀的對比,閉門造車終歸路越走越窄,要是人與人之間又不是真心相待,那真是走投無路了。多於專業的人士溝通,多了解外界的市場行情和收藏資訊,豐富一下自己的閱歷才是好事情。


3 ,真假參雜,年代參差不齊。有的收藏者收藏的東西多,本身自己經濟條件也不錯,就弄了個大的地方給自己做展廳,進去一看,他能非常得意給你指出他所收藏的從古到今各種種類的藏品,有些甚至還是歷史某位名人使用過的。很可惜,真得沒幾件,因為專業知識不夠,有些臆造之還假得令人啼笑皆非。

有些專業藏家一直比較系統性的根據年代來做出收藏的方向,同一個時代的藏品通常實在一個歷史環境下,製造工藝和審美觀都是一致的,比較好分辨,真假鑑別也就來的更簡單,這樣才是正確的收藏習慣。


4 、個人期望值與藏品實際情況相差太大,眼高手低價格不按市場經濟或者藏品實際價值。有些收藏者,在出手自己的藏品時,完全不按照正常的市場行情來做價值評估,動不動就開口上百萬、千萬,甚至上億,自然而然買家就望而卻步了,必定都是錢啊,誰都不想做冤大頭。真得藏品、好的心態、正確的市場定位,這三者都不可缺失。


5 、聽別人說故事,和給別人說故事,買賣溝通不誠實。一些收藏者,去收一些藏品的時候,可能是聽“好朋友”給的某個信息或者由哪位熟人介紹,哪裡出了些什麼好東西,甚至還去所謂的現場,然後聽對方講一堆富有神秘色彩的故事,就頓時覺得這是好寶貝,毫不猶豫的就收了。有的收藏者呢,興致勃勃的到了農村去撿漏,一位老人給他看了某個物件,講了這是什麼時候的祖先傳下來的,他也收了。到了出手的時候,他們就開始給買家講故事,有的沒的添油加醋的講,可是買家又不是傻子,不誠實的溝通怎麼會成功呢?結果也就慘淡收場了。


以上的這些原因可能還不夠全面,綜合了當先很多民間收藏者的現實狀態,其實一部分也揭露了人醜陋的一面,很多時候,藏品出不了手,要深刻的反省自身的原因,怪誰都沒有用。就像前面列舉的那些不誠實的收藏者,到頭來也沒成功,可憐之人必有可恨之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