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5日 星期二

收藏人物‖ 收藏就像談戀愛鑑賞就像品美味—— 用心“打理”收藏的曹興誠




我收藏東西沒有什麼“犀利”的眼光,用的倒是糊塗的、“戀愛”的眼光。有些文物,讓我為之神迷,所以“被迫”收藏。藝術收藏的人,你的報酬就是收藏本身。你還想賺錢,就是有點非分之想?你娶個太太,一生在一起,你覺得很幸福。你還會想,以後可以賣掉賺錢?—— 曹興誠

身為台灣第二大半導體企業、世界第二大晶圓代工廠聯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簡稱聯電)的榮譽董事長曹興誠,生意場上以作風精悍霸氣著稱,生活中卻非江湖草莽,擅長弈棋,精於收藏,言談舉止儒雅有禮,對待棋局、對待收藏,他的傲骨和魄力包裹在謙恭的態度之下。哪怕作為惟一一位入選世界百大收藏家的華人,哪怕家裡藏出了個“小故宮”,他仍然自認俗人,要靠花錢敦促自己學習鑑賞。


曹興誠收藏的西周初期青銅帶蓋簋

收藏就像談戀愛
  曹興誠熱衷藝術品收藏,在海內外收藏界頗負盛名。在他家裡,從史前青銅器到唐三彩,從北齊時的石佛像到當代中外藝術品,包羅萬象。有看過他家收藏品的人,形容他家就如同一個“小故宮”。

  “收藏應該就是單純的喜歡,跟談戀愛一樣。你談戀愛,會關心對方是不是真心的,怕受騙。”“藝術品造假,就該嚴懲!當仿品充斥市場,假醜惡污染眼球,老百姓也許品味不到藝術真品的妙處了,中華文化最精粹的部分又該怎樣得以延續?”談到藝術品的真偽,曹興誠妙語連連而擲地有聲。

  在蘇富比全球副總裁James Stourton的《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書中,曹興誠是台灣唯一名列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的人,也是入選的三位華人收藏家中唯一一位在世者。前幾年從企業戰場上退下來後,曹興誠開始用心打理起自己的私生活——收藏。

  人家說收藏貴在“專”,曹興誠收藏卻是隨興所至。從20多年前收藏古玉開始,他先後涉獵商周青銅器、唐三彩、北宋官窯瓷器、元青花瓷器、明清琺瑯花瓶等,甚至橫跨東西,關注於法國Pierre Matter的銅雕、美國西雅圖Chihuly的玻璃吹製品等各種各樣的藝術品。



  許多收藏家只對自己收藏的類別有興趣,對其它類別看都不看一眼,曹興誠卻是抱著藝術欣賞的態度,勤翻書、勤逛博物館、勤發現他人藏品的美好。

  “回想起來,我之所以收藏,大概是為了鑑賞。我是學理工科的,對研究格外有興趣。收藏只是手段,習得鑑賞能力才是目的,而並非為了投資。東西買來,不研究也不欣賞,直接放進保險箱,希望將來可以漲價賺錢,這叫​​囤積,連收藏都稱不上。”曹興誠強調,“其實對於藝術品來說,最高境界是只鑑賞不收藏。可惜我還做不到,如果不收藏,恐怕就不會用功研究藝術品背後的美學意義了。”


曹興誠收藏的明嘉靖魚藻紋罐

  曹興誠藝術品收藏成就頗豐,原因不僅在於他的財力雄厚,更在於其鍥而不捨、刨根問底的鑽研精神。每當遇到一件心儀的藏品,他都要仔細研究它的歷史淵源,他從古玉收藏開始,雖有幾件藏品,但是他說,現在已經放棄了對古玉的興趣,原因是一些人利用高科技手段,將一塊普通玉石經過加工,能夠使其達到以假亂真的程度,讓這位台灣高科技精英面對如此亂象,也束手無策,只好作罷。

  其實,曹興誠也是90年代初期,才開始他的收藏,距今不到20年,但不到20年,他就能躋身全球百大收藏家之列,這除了曹興誠擁有的財富實力,另一項關鍵就是他“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追根究底研究精神。

  他收藏的開始,是因為想贈送美玉給一位在公開場合稱讚他的朋友。透過一位古董商,曹興誠買到了。而這位古董商也希望培養曹興誠這位大客戶,送了好幾本品評玉器的書籍。喜好讀書的曹興誠,這一讀就讀出興趣來了,還發現,他買的玉是塊假玉!



  在古董收藏界,最怕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有太多剛入門的企業家,就是買到​​假貨從此不再涉足,但曹興誠不然。他愈是鑽研,愈是挑戰這門博大精深的收藏學問,也愈有心得。

  他曾經這樣笑談自己的收藏:收藏是一種“媒介”,是求知研究的途徑。看到想買的品項,才會認真研究背後代表的美學意義,因為人都懶,不花錢就沒有研究的動力,“我輩都是俗人!”曹興誠這樣說。

  於是乎,他從玉進軍了更為艱深的青銅器,再到瓷器收藏。然後,延展到書畫、雕塑、藏傳佛像等收藏。最古老的可上溯新石器時代的玉器,再到當代的雕塑、油畫。他買東西,也讓人無所捉摸。他笑說:“古董商、畫廊,跟我做生意很難。因為不知道我喜歡什麼。對啊!因為我自己也不曉得,除非看到東西。”


清乾隆御製料胎彩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

鑑賞是無上的享受
  2007年,曹興誠在香港佳士得秋拍上,以2億8千萬新台幣搶下一隻“清乾隆御製料胎畫琺瑯西洋母子圖筆筒”。

  這只筆筒,是極其難得的玻璃胎古董。在涅白料胎上,畫師精心繪製琺瑯彩,四面完完全全對稱,並以絢爛的色彩,描繪出一幅非常溫馨的母子圖,可說是清朝乾隆時期料胎畫琺瑯器的珍品。

  熟料,筆筒剛藏入家中不足一年,趕上四川汶川大地震。曹興誠將這只筆筒再次以6500萬港元拍出,將半數款項通過台灣紅十字會及法鼓山佛教團體,支援汶川災區抗震救災,餘款則分別捐給台灣其它慈善機構。事後,他在博客中寫道:“當然,籌款不一定需要義賣東西,但這樣或許可以讓人了解,收藏家不一定都是佔有欲超強的怪物,也有人收藏的目的是為了欣賞和研究,並不那麼在乎擁有與否。”


曹興誠收藏的明《田黃石雕瑞獅紙鎮“玉旋”款》。

  時間回溯,2006年的香港蘇富比秋拍,曹興誠則與澳門賭王何鴻燊有過一戰,在拍賣圈中非常出名。

  當時一件明代約17世紀時的《田黃石雕瑞獅紙鎮“玉旋”款》,讓曹興誠與何的經紀人當場競逐,最後成交價飆至3932萬港幣。結果,何鴻燊對錯失這件雕刻大師楊玉旋款的田黃難以釋懷,事後還向曹興誠表達購藏之意,希望曹興誠割愛。當然,曹興誠不會因此放棄這件珍品。

  如今,曹興誠的收藏,沒有特定主題、領域廣泛,書畫、瓷器、青銅、佛像、現代玻璃藝品皆有。在他口中,“鑑者,能知真假,賞者,能分高低,收藏只不過是花錢買東西而已”。最高的境界是:只鑑賞,不收藏。

  在他的觀念中,收藏是一種“媒介”,是求知研究的途徑。只有高昂的消費,擁有者才會認真研究作品背後所代表的美學意義。



曹興誠先生

  曹興誠在2001年擔任台灣知名古董收藏團體“清雅集”會長時,還曾撰文《淺談鑑賞與收藏》,與會員共勉之。“對古董及藝術品,最高境界當然是只鑑賞不收藏。無奈我輩俗人,如不收藏,則往往不會用功去學鑑賞。”

  各種收藏中,他沒有特別喜歡的,因為每一件藏品,都像收養的孩子,要施予平等的對待。他極少將收藏轉手,如同不想把自己的骨肉送走。

  “我買畫是拿來自己欣賞的,不是要投資。”曹興誠說,他不想把自己變成經銷商。


  台灣的本土畫家,幾乎每一個人的代表作,曹興誠都有一兩張。通常,有藏家會收藏趙無極幾十張、幾百張作品,但曹興誠認為,對於繪畫作品,數量並不重要,仔細品鑑才是收藏之樂。“研究、欣賞嘛,倒不是買了來囤積。如果像炒股票一樣,沒意思。”他說。

  從二十年前收藏古玉開始,曹興誠訓練出精準的審美眼光,台灣的歷史博物館甚至聘請他為顧問。曹興誠強調說,同樣買一張博物館門票,他的收穫,可能是一般人的十倍,因為他覺得鑑賞作品,是無上的感官享受。

  “收藏時,要用眼睛看,不能只用耳朵聽”曹興誠直言說,“別人說故事,不要隨便相信,重要的是自己眼睛看了喜歡。”

  “他有天生辨別藝術品的敏銳度。”曹興誠在拍賣會上的征戰夥伴、羅芙奧總經理郭倩如說,老曹收藏品味好,而且獨到。



  在郭倩如看來,曹興誠收藏藝術品最獨到之處,在於非常忠於他自己的感覺。這在某種程度上符合曹興誠對自己的看法:我收藏東西沒有什麼“犀利”的眼光,用的倒是糊塗的“戀愛”眼光。

  2008年,曹興誠的夫人陳如珍,在台北101旁投資了一家餐廳“Mikasa”,並從東京Nobu餐廳挖來四位重量級大廚,如今是台灣政商名流的最愛。開幕前,曹興誠大方借出了兩個收藏​​品,放在大門口玄關。一件是浮出水面的犀牛、一件則是極具機械感的熱帶魚,均是法國當代雕塑家馬特(Pierre Matter)的名作。老曹非常喜愛馬特的後現代金屬風格,至今收藏多達十件之多。

  現在,曹興誠​​的樂趣之一,就是走到離家五分鐘路程的Mikasa,跟店內客人聊聊天,問問他們對於這兩件金屬藝術品的感覺。或許他們都是藝術門外漢,但往往也有很直觀的評價。對曹興誠來說,這樣的樂趣,很簡單,但再真實不過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