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文物局近日發布通知,授權7家國有文博單位向公眾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試點。中國有8000萬收藏大軍,卻沒有權威的鑒定机构,以至于出現各類“專家”粉墨登場、“鑒定証書”給錢就開等亂象。試點單位的出台,是否能讓民間文物鑒定走上正軌呢,自然備受業內人士的關注。
近年來,我國民間收藏持續火爆,引發了人們對民間收藏文化的普遍關注,但在收藏活動火爆的背后,各類古玩贗品也是泛濫成災。自藝朮品市場火爆以來,由于文物鑒定行業亂象叢生,質疑頗多,有關民間文物鑒定應該規范化的呼聲一直很高。
此次國家文物局授權7家國有文博單位向公眾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試點的方向無疑是對的,鑒定机构只要不參與市場交易,處于第三方地位,它的公信力要強于專家個人,但目前的試點方法,並不能幫助這7家机构建立公信力,因為,公信力來自于市場的優胜劣汰,而不是政府的一紙授權。
文物鑒定,一靠鑒定水平,能識真斷偽;二靠職業道德,不見利忘義。目前專家通過目鑒配合儀器檢測,能解決文物鑒定的大部分問題,即使极少數像《功甫帖》那樣,兩大陣營各執一詞,公眾也能理解。但目前文物鑒定領域最大的痼疾,就是在“孔方兄”作崇下,一些人打著專家的幌子把真的說成假的,假的說成真的。一旦出了問題追究起來,這類專家可以說“我就是這麼看,這是學朮自由”,或者說“我看走眼了,得允許專家犯錯”,即使有專家因為見利忘義,目前還沒听說過哪位因為鑒定失誤而被追責。
此前,曾經轟動一時的“金縷玉衣”事件,中國最權威的鑒定机构國家文物鑒定委員會的史樹青、楊伯達等泰斗級專家友情出場,給出了24億元的估价,造假者騙貸東窗事發后,專家們是如何“打眼”的卻無法追究,最終不了了之。此次試點單位的出台,說明國家文物局開始采取行動了,這對遏制文物鑒定是個利好,一方面,民間收藏者終于知道應該找誰去給文物做鑒定;另一方面,這是整頓文物鑒定隊伍的開始,至少能起到一定的約束作用。對那些本身沒什麼水平卻膽敢成立鑒定机构、忽悠民間藏家的人來說,他們的“好日子”恐怕很快就到頭兒了。而且鑒定收費比較低,也有利于整個民間收藏事業的發展,避免社會上一些所謂的專家漫天要价。
國家文物局授權7家國有文博單位向公眾開展民間收藏文物鑒定試點,可能希望通過這種專業的、學朮性的鑒定,讓民間收藏家、公眾了解文物鑒定應該怎樣做,起到示范、引導作用。但要讓民間收藏鑒定真正科學化、規范化,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一個符合市場需求、得到市場認可的評价體制,培育市場中有良知、有職業道德、有公信力的鑒定公司。一方面,鑒定能力的錘煉需要閱曆與專業知識的積淀,即便是一些頂級的專家,也有看走眼的時候。文物鑒定專家的職業道德很重要,鑒定活動的性質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鑒定專家的態度;另一方面,民間收藏投資者提高自身的辨別能力很重要,不要人云亦云。時下,不少收藏投資者都有一大忌,便是愛參閱藏寶書籍,需要指出的是,很多無良商家就是照圖仿古造假。這無疑正中了造假者的下怀。
鑒定,本是一項維護市場良好公平運轉的公共服務,但是當前文物鑒定活動卻极為混亂。一般來講,公益性的鑒寶活動,鑒定結果相對公正,但在商業鑒定活動中,水分相對多些,會出現賄賂專家,花錢買証書的事,所以在收藏過程中切勿輕信証書。雖然大家都知道不要輕信鑒定証書這個道理,但仍然有相當一部分人對鑒定証書情有獨鐘。原因就在于有的藏品即便是贗品,但有了証書就有可能獲利數倍甚至數十倍。民間收藏這種亂象正是始于利益的做假,因為大多數收藏投資者玩收藏,更多的是看到收藏品未來的升值空間,並不是因為喜愛而收藏,這就讓仿古、造假者有机可乘。
民間收藏鑒定亂象,源于沒有監控、監管、沒有提供標准,也沒有對專家進行考核評估,因此,規范文物鑒定勢在必行,一方面在文物鑒定過程引入証据制度,由鑒定專家獨立撰寫鑒定結論,並簽字承擔法律責任。同時,實行職業准入制度,鑒定專家獲得鑒定資格、且必須在國家認可的合法鑒定机构里任職,才可以做鑒定業務;另一方面,推進文物鑒定專門化、市場化。有必要修改國家文物法,實現文物法的條文要跟物權法、合同法接軌。對物權的占有、使用、處分、交易的權利基本确定了以后,再來規范鑒定、評估、交易整個過程,如此既有監管,又獨立,才能形成一個良性互動的市場。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