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12日 星期日

欣賞2014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精美圖片



【 1 】
由國家文物局、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和北京大學等評選出的2014年度中國十大考古新發現3月9日揭曉。 1)華南早期人類活動記錄——廣東鬱南磨刀山遺址與南江舊石器地點群 這個發現說明,嶺南地區60萬年至80萬年前就有人活動了,比一般認為的距今13萬年提前了幾十萬年。如果對嶺南的影響還停留在南越王那個時間點,你就out了。 廣東人也是有文化的有木有!考古人員在磨刀山及南江盆地發現60多處舊石器地點,出土數百件年代最早至舊石器時代早期的手鎬、手斧等石製品。這些手斧什麼的,跟現在的蘋果手機一樣,都代表了當時社會的製作水平達到了一個新高度。


【 2 】 這些石頭工具意義不亞於如今的蘋果手機

【 3 】
2)三座城“疊羅漢”——河南鄭州東趙遺址 處於夏商文化分布核心區域,累計發掘麵積已近6000平方米。發掘的三座城址中,兩座是夏代的,一座是春秋戰國時期的。大、中、小三座古城址“疊套”在一起。在東趙遺址“中城”南牆基槽內,考古人員發現了一具孩童骸骨,或與祭祀活動相關。 小心哦,說不定你現在住的地方下麵就有座城池!我們不僅是站在曆史巨人的肩膀上,而且是騎在他們頭上!


【 4 】 從中城出土的卜骨,這是當時人的曆史檔案

【 5 】 商代大型建築的基址。

【 6 】
中城在挖掘時發現有用嬰兒奠基的現象,以前沒有發現過。真是夠殘忍的! 3)最早樂器發現地:湖北棗陽郭家廟曾國墓地 墓地距今約2500年,出土的鍾、磬、瑟、鼓等樂器以及彩漆木雕編鍾等,是迄今發現年代最早、保存較好的實物遺存,還出土了迄今為止最早實物形態的人工墨,呈黑色、塊狀,經檢測為能書寫的墨。 考古人員已發掘29座墓葬,判斷其為西周晚期和春秋早期的曾國“公墓”,出土800餘件套青銅器以及大量玉器。 重大發現: 一是發現了年代最早的瑟、建鼓,以及保存完好的曲尺形編鍾木架、編磬組合。M1中發現的這一處大型樂舞遺存,距今約2700年,年代屬兩周之際至春秋早期,為目前所知最早的樂舞遺存。它填補了從西周早期到戰國早期近五百年間大型樂舞發展史的空白,進一步證明了曾國是周代禮樂文明的正統代表。 二是發現了最早的鎏金、衝孔、模製鍛壓工藝技術的實例。M1發現的大量金屬飾件,采用了錘鍛、模鍛、衝孔等工藝,為目前我國考古發現的最早采用這些工藝的實證。 三是從年代序列上,郭家廟曾侯墓地填補了西周到戰國時期曾國曆史的缺環。它處於西周早期葉家山曾侯墓地和春秋中晚期的文峰塔曾侯墓地之間,這對於曾國的曆史研究以及考古學文化序列的建立至關重要。 此外,還發現了年代最早的實物形態的石墨、成套弋射用具,以及中原及周邊地區最早的銀製棺飾魚。


【 7 】 這個盤子上的銘文是:曾姓(甥)小子戉自作寶般(盤),(眉壽)萬年,子子孫孫永寶用享。可能是曾侯的外甥用過的,也就是當時的高幹子弟。

【 8 】 車馬坑,當時的車庫。

【 9 】 曾子鼎,當時的高級貴族才有的器具。跟如今的豪車一樣,是身份的象征。

【 10 】 出土樂器編磐複原圖

【 11 】
建鼓 4)填補洱海區域考古文化空白——雲南祥雲大波那墓地 墓地距今2000多年,已經發掘6座大型的高規格墓葬,木質棺槨墓中多人二次合葬。出土陶、銅、石、木器等290餘件(套),分為銅、鐵、錫、陶、石、木器等。是滇西地區戰國至西漢時期規模和分布範圍最大的墓地。 墓葬大多有兩層台,邊壁修整加工較為細致,墓葬邊壁塗抹多層膏泥。葬式多為“多人二次合葬”,這在雲南還是第一次發現。最多的一個墓葬裏至少有11人合葬。 最為罕見的是,一個陶罐中還存有顆粒狀類似於食物的東西,陶罐表麵有一層厚厚的煙苔。


【 12 】 鳥形銅仗首

【 13 】
銅劍 5)一場洪水揭開青瓷發展史——浙江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 位於浙江紹興市上虞區上浦鎮大善村。2013年的一場洪水讓久藏在禁山南麓地下的一處窯址暴露出來,由此揭開了上虞禁山早期越窯遺址的麵紗,這裏是成熟青瓷的起源地。 發掘的瓷器數量數以噸計,其中三國、西晉時期的瓷器產品種類達30多種。瓷器產品瓷形豐富,單單一個罐就有網格紋、神獸等多種造型,胎釉質量高、紋飾華麗,製作與裝燒工藝成熟高超,代表了成熟青瓷發展的第一個高峰。


【 14 】 上虞禁山窯址龍窯和產品

【 15 】
雞首壺 6)“象雄國”之謎——西藏阿裏故如甲木墓地和曲踏墓地 墓地距今約1800年,已發掘8座象雄時期墓葬和3座吐蕃時期墓葬,出土絲織物、黃金麵具、鎏金銅器、銀器、鐵器、料珠等。首次考古發現了天珠。出土的黃金麵具最初被考古人員以為是一張糖紙,而實際上很可能是象雄部落首領和高級貴族所用,主要為了美化逝者。西藏西部在被吐蕃征服前為象雄王國。這一考古發現為研究象雄文明提供了重要實證。 隨葬的大量青稞種子和牛、羊、馬等動物反映了當時半農半牧的生產生活方式和經濟繁榮景象。考古學家推斷,1800年前的象雄人梳著密密麻麻的辮子,穿著氈裘,住窯洞式房屋,飼養牛、羊、馬,吃的是青稞,甚至已有喝茶的習慣。象雄人的宗教、文字等深刻影響了吐蕃以及後來西藏社會各個方麵。


【 16 】 天珠

【 17 】 黃金麵具

【 18 】 彩繪陶罐

【 19 】
彩繪木案 7)古代草原絲綢之路暢通的見證——內蒙古正鑲白旗伊和淖爾墓群 墓群印證了當時草原絲綢之路的暢通,東西方文化交流和貿易往來。草原絲綢之路是古絲綢之路之一,由內蒙古陰山長城沿線向西北穿越蒙古高原、中西亞北部,直達地中海北岸的歐洲地區。 距今1500年的6座貴族墓葬,在中國北方草原較罕見。出土了具有地中海沿岸及古波斯地區文化特色的金項圈、玻璃碗、銀碗等。


【 20 】 玻璃碗

【 21 】
金項圈 8)古代大型“國有糧倉”——河南隋代回洛倉與黎陽倉糧食倉儲遺址 回洛倉遺址展示了隋代都城具有戰略儲備和最終消費功能的大型官倉的儲糧規模和倉窖形製特征。倉窖大而深,倉窖總計約700座,是國內考古發現倉窖數量最多的古代糧食倉儲遺址。黎陽倉顯示出依托大運河而具有中轉性質的大型官倉特征,倉窖口大而較淺,便於糧食的儲備和轉運,已探明儲糧倉窖90多座。 遺址為中國大運河成功“申遺”提供了隋代運河開鑿和利用的珍貴實物證據,展示了中國古代先進的儲糧技術。


【 22 】
9)保存完好的公元10世紀冶鐵場所——北京延慶大莊科遼代礦冶遺址群 遺址群有礦山、冶鐵遺址、居住和作坊遺址等構成。發現煉鐵爐10座,是目前國內發現的遼代礦冶遺存中保存煉鐵爐最多、爐體保存相對完好的冶鐵場所。出土器物有礦石、煉鐵塊、爐渣、鐵刀等,生活用品有瓷碗、陶罐等。遺址對研究中國古代冶鐵技術有重大意義。 近三年的勘察考古發現,延慶大莊科礦冶遺址群主要由礦山、冶煉、居住及作坊遺址等構成,分布區域主要位於水泉溝、鐵爐村、漢家川、慈母川等地。 其中,考古人員發現了礦山五處,發現冶煉遺址四處。在冶煉遺址處,共發現煉鐵爐10座。


【 23 】
10)奢華土司墓——貴州遵義新蒲播州楊氏土司墓地 考古人員已清理播州楊氏土司墓葬3組,除楊烈墓外,楊鏗墓和楊價墓均係新發現。其中新發現的第14世“土司”楊價及其夫人的墓葬,保存完好、規格豪華,棺材有用黃金和白銀製作的抓釘,出土螭首金杯、金盤、金柄環首劍、象紐銀執壺等金銀器近百件,堪稱同期同類器中之精品。 這一發現對中國土司文化研究意義重大。新蒲楊氏土司墓地是播州楊氏目前經全麵揭露的唯一墓地。 楊價墓,是目前發現發掘確定的第9座播州楊氏土司墓,為楊氏土司墓中唯一的土坑木槨墓(餘均土坑石槨墓),也是唯一未經盜擾的楊氏土司墓葬,而且對墓外祭祀建築如墓垣等進行了係統科學的鑽探發掘,提取了整個墓及墓園的完整資料。墓內出土了一套完整隨葬器物,在棺外頭箱及棺槨間有序擺放,南宋時期金銀器物在貴州出現,尚屬首次,有的器物亦屬於首次發現。播州楊氏土司以南宋時期最為強盛,尤其是楊粲、楊價、楊文統治時期,史稱“播州盛世”,該批金銀器的出土,也是對史載的印證。


【 24 】 楊價夫人墓出土金螭龍杯盤一副

【 25 】 金盤

【 26 】 金劍鞘

【 27 】 金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