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文物鑑定靠傳統科技鑑定未成熟—— 古陶瓷科技鑑定需解決諸多問題


目前,古陶瓷無損科技鑑定仍處於起步階段,許多地方還有待完善,有待提高。正如王昌燧教授所說,要保證古陶瓷科技鑑定的可靠性、精確性,還應做好8項基礎工作:

 1)所收集的陶瓷標本應選自遺址或窯址明確、地層可靠的考古發掘陶瓷殘片,特殊情況,也可選用檔案記錄準確或帶有紀年的傳世品;  2)每種陶瓷殘片標本或整器的數量不得少於10件。當然所收集標本的數量越多,所得結果就越接近真實;  3)標本的化學組成數據應盡可能多地包括主量、次量和微量元素的種類和含量;  4)應盡可能全面地掌握標本的工藝信息,如原料來源和處理情況,燒成方法和燒成溫度以及其他工藝內容;  5)無損檢測化學組成時,需要一套元素種類和含量覆蓋面廣且分佈均勻的中國古陶瓷測試專用標準參考物。所謂專用,不僅要求其元素組成和含量與中國古陶瓷盡可能接近,而且需經燒製而成;  6)必須建立容量大、操作性和通用性強的“中國古陶瓷物理、化學基礎數據庫” ;  7)對所得數據可使用多元統計分析各種方法以及其他方法運算和處理以求得最合理、最接近真實的結果;  8)將所得規律結合其具體燒製工藝進行演繹和歸納,以獲得客觀的、經得起檢驗的結論,甚至提出有指導意義的理論。

即便如此,仍有專家認為,建立標本數據庫,取樣數量要求過低,勢必影響鑑定的準確程度。同時,就目前情況看,要建立起系統的完備的標本數據庫,是有相當難度的。這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從年代上、窯口上,取得完整的樣本十分困難;二是從現有的有限標本中所取得的數據,是否能發現規律性的東西。如,目前已知的南方的瓷器含鈣量低,北方的瓷器含鈣量高(南方瓷器含鐵量稍高),這就是為什麼南方瓷器在還原氛圍內燒製時泛青色,北方瓷器在氧化氛圍內泛黃。對此,從現有標本中能否得到泛青、泛黃的數據,從而發現其中規律。  再有,如果考古發掘所得的結論有誤,那麼數據庫的數據就難以保證了。對此,有無修正、克服的手段呢?還有,俗話說:道高一尺,魔高一丈。如果不法者利用已取得的數據資料來進行仿製,那將如何鑑別呢?這些還都只是就技術環節方面而言的。


  
就整體狀況而言,以李家治、王昌燧教授為代表的專家們認為,尚有三大問題需認真解決:
一、文物考古方面的專家學者與科技專家、學者先天不足的問題,即文物考古專業人員缺少科技基礎,而科技人員缺少文物考古知識。從根本上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就是培養出既懂文物考古又懂科學技術的專門人才,只有如此,科技鑑定才能健康發展。但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二、在新技術的應用方面,與國際上還有一定差距。如美國史密森國立博物院和芝加哥精美藝術博物館都有這樣一間XRF實驗室,無論待分析文物的體積有多大,只要能搬進該實驗室內,都可以對待測文物的任何部位進行非破壞測試。又如日本原子力研究所採用瞬發中子活化方法,對文物進行了無損測試。雖然我們尚未了解具體細節,但應該看到這一方法具有一定的長處,或許在中國古陶瓷科技鑑定方面也能起到特殊的作用。  然而,僅

對中國古陶瓷科技鑑定而言,測試手段應不存在太多的障礙,需要認真考慮的是分析軟件。目前,國內外大多采用SPSS軟件包。除判別分析外,其它多元統計分析軟件的使用效果還比較理想。但我們不能不看到,該軟件包是通用性的,並非為中國古陶瓷測試數據專門編制的。原則上講,這裡還應有很多工作要做。儘管陝西科技大學羅宏杰教授等已為中國古陶瓷分析編制了主因子分析的專門軟件,經實際使用效果甚好。但此項工作還需有條件的單位進一步開發中國古陶瓷多元統計分析專用軟件,使中國古陶瓷科技鑑定的工作更加完善。

  
三、中國古陶瓷科技鑑定具有明顯的商業運作性質,從這一點講,開展國際交流合作有一定困難,然而我們完全可以點帶面,如加強和香港地區高校、研究機構和拍賣行的合作。香港城市大學物理及材料科學系的梁寶鎏博士作了大量的工作,有力地推動了大陸學者和香港同行的交流。香港的文物市場在國際上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倘若時機成熟,我們和香港的有關單位合作,在香港設立中國古陶瓷科技鑑定中心,無疑能產生更大的國際影響。但此項工作需多部門協作、支持。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