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誰都不靠譜上當就認栽—— 收藏遭遇空前的誠信危機



“漢代玉凳”拍出2.2億元,遭多方質疑。於是,一個邳州玉器製造商“浮出水面”,所謂的漢代玉凳竟是其2010年組裝而成;南京一位在收藏圈浸淫了30多年的女畫家從拍賣行買來一支清代翡翠鐲,沒想到被鑑定為經強酸浸泡、人工上色的處理品。
公眾對國內收藏拍賣行業的質疑居高不下。為何這一行業頻陷輿論漩渦?藏家如何修煉才能不被浮雲遮望眼?






  誰都不靠譜
  “ 如今的藝術品收藏和拍賣市場用四個字概括——亂象橫生,圍繞這個行業的人與機構都遭遇空前的誠信危機。 ”江蘇省收藏家協會會長徐湖平說。
  專家不靠譜從“金縷玉衣”到“漢代玉凳”,騙局中涉及的專家都是“權威”,為何普通人具備的常識這些專家卻“渾然不覺”?
  證書不靠譜收費的藝術品鑑定證書氾濫,一些鑑定機構、鑑定中心為了能收取費用,鼓勵文物、藝術品收藏者、投資人開鑑定證書,然而真偽卻無法保證。
  拍賣公司不靠譜從私人古玩商手中買東西不靠譜常見,拍賣行、畫廊也屢陷假拍、拍假風波。
以清代翡翠手鐲為例,買家執意索賠,卻遭拍賣行敷衍了事,理由是拍賣規則上寫明“本公司對拍賣品的真偽及品質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競買人及其代理人應親自審看拍賣品原物,對自己競投某拍賣品的行為承擔法律責任。”


  上當就認栽
  為何在藝術品收藏投資領域陷阱頻現?
  北京榮寶拍賣公司總經理劉尚勇認為,藝術品市場驚人的利益、不斷湧現的財富神話是重要原因。
  隨著國內經濟發展,藝術品收藏拍賣市場紅火,很多東西一兩年就升值數倍,刺激了民間收藏。然而,經年累月下來,真品、精品往往早已“名花有主”,民間玩家光靠“撿漏”已無法滿足。面對龐大的市場需求,有拍賣機構與造假者相勾結,逐步形成了造假、拍假一條龍。他們有成熟的造假技術,能騙過高科技檢測手段;他們能給贗品編造出離奇的故事,從而身價百倍;他們能請頂級專家出鑑定證書……
  古董收藏由來已久,從清代起逐漸形成一種收藏看眼力,買到贗品自認倒霉的“潛規則”。在市場經濟日益成熟、法律法規日益完善的今天,制假人或機構為何仍能安然無恙?
  業內人士認為,根本原因在於他們手中不缺“擋箭牌”不僅各大拍賣行自行製訂的拍賣規則充斥著自我保護的霸王條款,拍賣法中“拍賣人、委託人在拍賣前聲明不能保證拍賣標的真偽或者品質,不承擔瑕疵擔保責任”成為拍賣公司逃脫責任的“免死金牌”。同時,拍賣法又明確指出,拍賣公司有權保護委託人信息。這意味著,拍賣公司可以拒絕提供贗品的來源,保護造假者不被曝光。而鑑定專家的“擋箭牌”是“鑑定專家的鑑定結果只代表個人學術觀點”。

  業內人士認為,當行業法律法規不甚完善的時候,行業自律非常重要。而對藝術品投資者來說,除了需要一定的經濟頭腦、投資眼光,尤其在中國藝術收藏嚴重缺乏鑑定和拍賣誠信度的當下,需要更多的藝術涵養。“多看少買”,把鑑賞、收藏當作愛好,才能提高自己的眼力,少上當受騙,多撿漏獲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