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青花瓷係列】明永宣青花



因永樂和宣德青花的器型、釉麵、紋飾都很相近,在過去,人們往往不加區分,統稱為“宣青”,故有“永宣不分家”之說法。隨著對永樂、宣德瓷器風格的不斷深入研究,現已基本摸清其各自的麵貌特征,完全可以將兩者區分開來。現根據永樂青花瓷的殘片標本來談一談永樂青花的特征及鑒定要點。
【明永樂玉壺春瓶】




作為明王朝創業之初,永樂朝政局穩定,國力進一步加強,社會經濟空前繁榮。永樂三年,鄭和首次率龐大的船隊出使西洋,標誌著明朝的政治、經濟步入發展正軌。鄭和的船隊發展貿易,他們在推銷中國瓷器、絲綢的同時,又從西域帶回了燒製青花瓷的上等色料“蘇尼勃青”,也稱“蘇麻離青”。這是波斯語音譯,意為“青金藍色料”。

【永樂器與宣德器的區別:】

永、宣兩朝還發展了不少青花為主的裝飾形式,有青花黃釉,青花紅彩,青花鬥彩,青花五彩,青花金彩等。














一般說來,永樂圈足矮淺,由於胎土淘煉精細,白沙底溫潤細密,有足牆內直外坡,有時偶見有小塊鐵色斑點,呈糯米粉狀,摸之細膩滑潤。也有施釉底,釉底白釉勻淨,釉薄處泛黃色,厚處呈漿白色或閃青色,有些底釉開有細片紋。小器底足多施釉,有的底釉呈波浪紋;細瓷底足平切,足跟較窄。琢器器足大多是邊棱狀,即削切痕明顯。圈足露胎處泛火石紅,足內牆多泛黃斑。永樂的胎體比較輕薄,修胎工整,器物腹部的胎體接痕處不明顯。
在用料上,永樂青花主要用“蘇麻離青”鈷料,燒造時有自然的暈散現象。青花發色濃豔,猶如寶石藍一般的光澤。由於采用了“蘇麻離青”料這種含錳量低、含鐵量高的青花料,在適當的火候下就能燒出濃豔的青藍色,不過由於青花含鐵量高,往往會在青花燒成部分留下黑疵斑點,一條紋理中常見的鈷鐵結合晶斑,濃重處凝聚為黑色錫光。也有將進口料和國產料相結合使用的,如以淡色國產料繪雲水,濃色進口料繪遊龍,使色澤對比鮮明,凸現主題。在傳世品中,也有不帶鐵鏽斑黑斑的,青花色澤極為幽雅美麗的瓷器,其實用的青花料還難以確定,估計是淘洗純度較高國產鈷料或進口國產混合料。
永樂時期的釉麵以肥厚、細膩、光滑、瑩潤、平淨為主要特征,絕無橘皮釉紋。就青花瓷器的釉麵而論,永樂瓷器的釉麵青白程度較元代有所減弱,釉麵青白為整個明代傳統燒造方法所致,因釉料中摻有草木灰,並用木柴燒,所以會產生這種效果。現代瓷器的釉麵成分及燒造工藝都與明代不同,因此釉麵無此青白色。
永樂青花瓷一般無款識,隻有極少數有“永樂年製”的年款。但從明正德年開始,就出現了仿永樂窯器款。其後,嘉靖、萬曆,康熙、雍正,清末民初都有仿款出現。曆代仿款有青花寫款、陰文刻款、陽文刻款三種字體;字體和寫法也不一樣。款的外圍常飾花瓣形圖案,線條硬直欠流暢,也有的圍以單圈。所以凡以四字楷書或六字款寫在器裏、底足或口上的多是後代仿品。
永樂的紋飾疏朗秀麗、筆意自然。圖畫花紋多為雙鉤填色,繪筆用小筆觸,往往出現深淺不一的顏色。青花紋飾的線條中常有鈷鐵的結晶斑,這是由於鈷料研磨不細所致。器物上構圖形式多樣,豐富多彩,其紋飾無論是粗筆寫意還是細筆描摹,均給人以清秀之感,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這時已不見洪武朝所盛行的以扁菊花為主題的紋飾圖案了,這在斷代中是一個很重要的提示。
仿品瓷胎厚薄均勻,而真品較薄,迎光可看見釉麵有不均勻現象;永樂青花壓手杯為曆代所仿,明萬曆時所仿的產品青花色豔而不濃豔,且器型略大於真品;清康熙、雍正時所仿的產品酷似真品,然而在胎釉上仍然帶有清代的風格;清同治、光緒時所仿的產品器型就要比永樂的大得多,並且胎體厚重,紋飾也比較粗糙。近現代的仿偽品往往忽略了其器足之外的一道貼地凸線。
附:清代雍正、乾隆時期所仿的器物,青料中鐵鏽點色澤較淡,為黃褐色,浮於釉麵而不沉著入裏,這點在實物鑒定中也是需要注意的。


【明永樂青花纏枝花菱口大盤】
明永樂青花纏枝花紋花瓣形口大盤,高6.5厘米、口徑35.5厘米、底徑21.2厘米。花瓣形板沿口,花瓣形腹,圈足。
內外均繪青花紋樣,口沿繪一周纏枝靈芝紋,內外花瓣腹壁上均繪十二朵均勻排列的折枝花卉紋,分別有折枝蓮、折枝牡丹、折枝菊、牽牛花等六種形態各異的四季花卉紋,盤心亦繪纏枝四季花卉紋。各紋飾間,均用雙線花瓣形紋相間隔。內外遍施肥厚瑩潤的白釉,釉呈鴨蛋青色,僅圈足內露胎,胎質細膩潔白。該器紋飾以進口蘇泥勃青料繪製,具有發色濃豔,帶鐵鏽斑等特點。器物構圖豐滿有秩,畫技精美,色調鮮豔和諧,製工精湛,造型華貴雅潔,為難得的明永樂時期景德鎮生產的珍品。


【明永樂青花纏枝花卉菱口盤】
此盤口沿及器壁呈12瓣菱花式,整個大盤如同盛開的蓮花。撇口寬折沿,唇口凸起,淺弧壁,廣底,圈足,平砂底無釉,通體內外繪青花紋飾。青花色澤鮮豔,造型精巧樸實,紋飾清晰,富有層次感。釉麵瑩潤,菱形邊塑造精致,繪畫精雅。此盤為傳世名品。最早為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所藏,後為美國和日本的藏家相繼收藏,前後40多年間,經過3次拍賣,流傳有序。2006年北京華辰秋季拍賣“瓷器玉器工藝品”專場,以209萬元成交。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
青花竹石芭蕉紋梅瓶,明永樂,高41cm,底徑12.2cm。
瓶小口,帶蓋,蓋上有寶珠形紐,圓肩,肩下漸收,平底。蓋紐及蓋麵中央飾蓮瓣紋,蓋之立壁上繪折枝花卉。梅瓶肩飾正反連貫的如意雲紋,如意雲紋內繪折枝花卉。腹部主題紋飾繪竹石芭蕉,襯以坡地、花草,宛如園中小景。足部繪蓮瓣紋及卷枝紋各一周,蓮瓣內繪各種折枝花卉。
此梅瓶造型秀美,青花色澤濃豔而有變化,使畫麵具有層次感,為永樂青花瓷器中的佳品。



這就是永宣青花一直被收藏家津津樂道的基礎。蘇青料發色濃烈,暈散不勻,藍中泛有黑斑,結晶處深入胎骨,用手撫之有凹感,過去鑒定永宣青花以此為要點,並認為後世沒有仿製成功過。但近些年,高額利潤的驅使,加上景德鎮高手的不懈努力,使得仿永宣青花瓷器大獲成功,確有肉眼觀之與真品無二者,這對鑒定專家是個新難題。

鄭和出使西洋把中國瓷器推向國外市場,隨之而來的是海外市場對青花瓷的大量需求,不僅極大地刺激了永宣青花瓷的生產能力,同時對提高這一時期青花瓷的品質也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由於國外普遍喜愛青花瓷而使景德鎮開始改變“宋瓷尚雅、元瓷尚白”的傳統而全力地投入到青花瓷器的生產之中。“青花”一詞也是在此時正式出現於文獻記載。

由於洪熙朝隻有一年,所以永樂、宣德兩朝等於是相連的,它們的青花瓷器有許多類似的地方,早年曾有“永宣不分”之說,可見它們的相似程度。後來經過較長時間的研究比較,專家學者們已將永宣青花較準確地分開,大致如下:永樂的大件器皿比宣德為少;永樂署款器明顯少於宣德;永樂器物胎體較輕,而宣德較重;永樂的紋飾秀氣,宣德粗獷一些等等。但這些要點比較抽象,還需要收藏者耐心比較,盡可能實踐。

注重永宣青花的特點對收藏家很重要。器型上,永宣青花一改元代的厚重風格,變為清秀優美,影響了明清兩代的瓷器燒製趨向。另外,值得重視的是:永宣青花仿金屬器造型很多。這類器型無需上圓盤拉坯成型,比如綬帶葫蘆瓶、綬帶扁壺、扁平大背壺、僧帽壺、花澆、水注、軍持等等,這些金屬器造型的青花瓷器,一看便知受外來文化的影響,與傳統造型大異。這是因為西域僅有陶器,不能盛水,所以金屬器皿發達。金屬延展性好,易於焊接,但製作深度過大的容器在拉深時受限;而瓷器反之,拉坯成型易,但對扁型不能上圓盤的琢器製作困難。因而在永樂之前,少見金屬樣式的瓷器。西域文化的輸入,給陶工們帶來新的思路,產生了這些外來造型的瓷器,並隻有在永宣兩朝風行;紋飾上,波斯紋飾常見,比如輪花、卷草等等。受西亞文化影響,是永宣青花很重要的一麵。這說明了當時中國西方文化交流的兼容性。

經過一段蟄伏期,青花瓷業在元朝青花白釉的基礎上發展,工藝日臻成熟,終於在永樂、宣德年間又到達巔峰,創造了中國青花瓷史上的盛世。
由於受外來文化影響,永樂青花器形十分豐富,很多形製明代中後期也少見,其成就被頌為“開一代未有之奇”,這些發展都與對外貿易的發達有密切關係。在元代青花瓷的基礎上,永宣期間鄭和7次下西洋並帶回了“蘇麻離青”料,這些都對永宣的青花瓷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基礎與市場,並且對後世青花器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永、宣官窯器有鮮明的時代特征,易於辨識:】
1、與元青花相比較,永宣青花呈色更溫潤含蓄,少了一些翠青,深褐色的下沉鐵斑令釉麵略顯凹凸感,根據典型元青花加釉與明宣德青花加釉的化學組成例表可以看到。
A、元青花鈷的含量比宣德青花高30%左右。
B、元青花錳的含量比宣德青花低50%左右。
C、元青花鐵的含量比宣德青花低20%左右。
這些成份的差異,吻合實際呈色的表像。元代青花釉的進口鈷料已證實為低錳低鐵高鈷的特點,但至今測試進口鈷料的數據,都已永宣青花為標準。眾所周知,永宣青花大都為進口青料加石子青組成(增加了錳鐵含量,減低了鈷的含量比)呈色顯藍紫,下沉黑斑更多顯深褐色。這種參了石子青料後的呈色表象,不同於發色翠豔,下沉黑斑多黑色之元早中期純進口料青花,所以簡單論斷進口青料為高鐵型是不嚴謹的,不能解釋元早中期青花翠豔的呈色現象。因此,永宣器青料測試數據不能論定為進口青料的成分參考,作為進口青料成份數據的標準還不如元早期青花來的接近。

2、以含鐵量較高的麻倉土為胎,燒製後露胎處常泛點點鐵鏽斑。
3、永樂與宣德早、中期的青料大多為進口“蘇麻離青”,呈色重豔,有暈散。在青花中顯現深入胎骨的黑斑,白釉因此顯得肥膩滋潤。
4、永樂與宣德早、中期的器物釉色白中閃青,因釉厚且蘇麻離青料中鐵斑下沉,故有明顯橘皮紋現象。宣德晚期器物則釉麵稍白,少見橘皮紋。

5、小筆塗抹的繪飾風格,是明永樂至成化前期的青花瓷共同具有的一個重要特質。
6、由於受外來文化的影響,某些紋飾帶有異國色彩,例如在纏技蓮枝上出現了麥粒狀飾紋或花瓣紋,這與中國傳統畫法有顯著不同的。
7、禦窯器光滑的底足常伴有大片火石紅,這是明代禦窯為了使底足光滑而檫了極薄的一層護胎料,再置於含鐵量較高的“官匣”中高溫燒製,二次氧化形成。事實上,器物的胎釉結合處,火石紅現象最為常見,所以火石紅也有是護胎釉二次氧化後的呈色。

8、修胎、打磨精細,並有“淨裏”(即器內修正規範)的工藝特征,即使為砂底,用手撫之仍感滑爽。
9、從元始一直至永宣,大盤一般都不施底釉,砂底光滑,而且都會有下凹的現象,所以當時製坯時予先將盤底製成上拱狀,燒後器內下凹會呈扁擔狀,即周邊微拱,盤中略平或下凹。盤的內壁與底的交接處不甚圓滑,有一圈微凹棱,俗稱“月亮底”,此處及盤底圈足內牆根一周常泛湖綠色,為施釉較厚所致。
10、永樂後期至宣德的青花瓷常有金飾。洪武帝曾下令禁用金飾,至永樂年開禁造青花金彩器。結合部分館藏器來看,永樂金彩承襲了宋、元兩朝的工藝特征,金花飾紋有類似剔刻的特點, 本書中收集到的應是永樂青花金彩器的典型代表——釉下青花與釉上金彩相映成輝,華美之極。
1、永樂圓器中撇口器的口沿棱角分明,用手拭之,有鋒利感;而後朝器物、仿品口沿多圓潤,不見棱角。這種器口的特點也能作為斷代、鑒識的判斷依據。
2、永樂及之前的釉呈乳透狀,有肥潤感,不少青花上釉厚處可見釉白;宣德時已漸清透,故施釉厚度甚於永樂器;
3、在同樣燒造條件下,永樂器釉內氣泡一般小而稀疏,宣德器則釉厚較清透,多見較大釉泡有層次懸浮狀,是為明青花瓷亮青釉之典型。
青花鬥彩,清新文雅,在成化朝漸漸成熟為一項獨特工藝,並發展到曆史高峰,一朝的成熟發展常常借鑒於前朝的實驗嚐試為基礎,審美觀念的認同常常需要曆經數十年的時間檢驗,正是宣德朝鬥彩的出現為成化鬥彩提供了審美經驗與社會認同的基礎。
永宣青花瓷是中國陶瓷文化的一份偉大遺產,曆來為國內外學者所關注。作為中國古代對外貿易體現,也具有現實意義。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