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青田人背著石雕移民歐美



(轉貼)早報世博記者儲靜偉 清碧的甌江蜿蜒穿過浙江青田縣,西溯至麗水,東經溫州入海。300年前,青田人沿著這條黃金水路,穿越丘陵、高山的屏障,輾轉至上海、大連,或循陸路經西伯利亞到達歐洲,或跨太平洋前往日本、美國。“往來人似鯽,終日不停舟”,青田人一代代移民歐美,昔日的小縣如今已有23萬多華僑分布在120多個國家,成為名副其實的華僑之鄉。   研究者發現,在有關青田華僑的史籍記載中,最早遠赴歐美的青田人,其最初的謀生手段無一例外地依靠販運青田石雕。據民國24年《中國年鑒》記載,從17、18世紀一直到清朝末年,去歐洲的青田人“初始……皆販賣青田石,莫不如是”,一旦獲利立足,其親友紛紛效法前往。1915年,美國舊金山舉辦巴拿馬太平洋世博會,青田石雕參展,獲銀質獎章,此後更是名聲大振。   1500年小石豬出土   青田石雕究竟起源於什麼時代,民間有許多說法:有說起源於5000年前的“淞澤文化”時期,還有說起源於殷商。   1989年,江西新幹縣出土了一塊殷商時期的雕刻文物,傳言是青田石。許多青田人如獲至寶,認為這是青田石雕的“始祖”。這是一塊據稱是由青田石雕刻的“玉羽人”,通高115厘米,刻工精細。可惜,著名篆刻名家、原江西社會科學院曆史研究所副所長肖高洪鑒定證實,“玉羽人”其實是一塊瑪瑙,並非傳說中的青田石雕。   隨後,浙江湖州又有人稱發現了“淞澤文化”時期的青田石雕。然而,這一“發現”也未取得學界認可。中國寶玉石協會印石頭專業委員會副主任、著名青田石雕研究專家夏法起就認為不可靠。   “如果將這作為青田石使用的最早曆史,或許是成立的,作為青田石雕的曆史起源,太勉強了。”夏法起認為,“因為其後的數千年既沒有青田石雕的實物延續,也沒有可谘證明的曆史文獻。”   現在可以確定的是,最晚至六朝時已經有了青田石雕。浙江博物館收藏的六朝青田石雕小豬四隻,就是有力證明。   小石豬是當時的墓葬用品,經過鑒定確為青田石。小石豬雖造型簡練粗獷,卻記錄著1500多年前青田石雕的曆史蹤影:作品線條簡練、造型古樸、形神兼備,藝術上可見漢魏風貌。此後,關於青田石雕的文獻不斷被發現。   據史料記載,發端於六朝時期的青田石雕工藝,講究因材施藝,因色取巧,有相石、開坯、雕琢、封蠟、潤色等工序,尤以鏤雕技藝見長。   唐宋時期,青田石雕有了較大的發展。從龍泉雙塔內發現的五代時期吳越國的青田石雕佛像造型說明,唐代青田石雕創作題材和技藝有突破性的進展。至宋代,青田石雕吸收了“巧玉石”製作工藝,開創了“多層次鏤雕”技藝的先河。明清時期,青田石雕的門類越來越豐富,小到印章雕刻,大到人物、花草、假山,應有盡有。
  “花旗街”興旺一時   “青田石雕真正成為一種產業,是在距今300年的康乾盛世時期。”青天田石雕行業辦宣傳科科長陳墨說,大批青田人遠渡重洋,移民到東南亞、歐美,他們把青田石雕也帶到這些地方,“石雕的跨國商貿從那時候就開始了。”   跨國商貿帶旺了青田石雕產業,一大批手工藝人開始從事石雕行業。大約乾隆年間,一條專門從事石雕貿易的商業街在青田縣山口鎮建立,並很快興旺起來。   據陳墨介紹,當時,一些移民到美國的青田人發現青田石雕工藝品在美國很有市場,於是不斷往返,將青田石雕販賣到美國。後來,林姓、周姓兩位華僑就在青田山口鎮蓋起了房子,作為青田石雕刻和貿易的基地。漸漸的,這裏的房子越蓋越多,成了一條名副其實的青田石雕街。華僑們將這條街道命名為“花旗街”。   現在,山口鎮的花旗街仍然存在。大部分的建築已被拆除、改造,但仍有四座四合院式的老房子留存至今。目前,這幾幢房屋已經被定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幾幢老房子都是中西合璧的,而且,那麼早的年代,這些房子已經都用上了水泥,都是從國外進口的水泥。”陳墨說,“這些都證明了當時的青田石雕產業已經很興盛,而且形成了一定規模的進出口貿易了。”   青田石雕聲名日隆,屢屢被作為江南名產進貢皇宮。乾隆八旬萬壽節,江浙籍貫的幾位大臣用青田石雕製作一套“寶典福書”印章作為壽禮進獻皇宮。現在,這套印章仍保存在北京故宮博物院。   民國年間,隨著遠洋商貿開通,青田石雕的生意更興盛了,還多次參加國際賽會。1900年巴黎世博會、1905年比利時世博會上,青田石雕都曾亮相,並獲得1915年巴拿馬世博會的銀質獎章。據《青田縣誌》記載,當年獲獎的展品,為青田石雕手工藝人周芝山的“梅鶴大屏”瓜盒、牡丹屏等12件作品,以及藝人金針三的小屏風。   外銷石雕帶動移民潮   青田華僑促進了青田石雕外貿,這一產業的興起,又促使更多青田藝人走出國門,負籠背簍,將青田石雕遠販到歐美各國。當他們在異地獲利發財,其遠親近鄰便紛紛前往依靠。這便成了早期青田人移民海外的一條路徑。   據史料記載,早期青田人移民海外有水、陸兩條路線。陸路是青田輾轉北上旅順或營口,至東北邊陲出境,沿西伯利亞鐵路到莫斯科,再轉赴歐洲各國。當時中、俄兩國辦理鐵路聯運,經此路線不用護照。上世紀20年代,上海報紙有則這樣的廣告:“由東方乘西伯利亞鐵路火車赴英國,一路甚趣味。由此北路赴英國頗便宜,由東方至莫斯科,無需呈驗護照,如在旅順無驗耽擱外,二十五日內可到倫敦矣……”   水路則多從上海乘輪船出國,或者跨太平洋經日本到美國;或者從上海乘輪船經新加坡,過馬六甲海峽,繞道好望角,抵達美洲,往往耗時數月甚至一年。蘇伊士運河通航後,則過運河,經地中海,至意大利那不勒斯或法國馬賽,再分赴歐洲各國。   據民國24年《中國年鑒》(英文版)記載,在17、18世紀,就有青田人循陸路經西伯利亞前往歐洲從商,多“販賣青田石製品”。《華僑經濟年鑒》記載更為詳細:1888年,山口村石雕藝人林茂祥“攜銷其作品……遠適美洲。不數年,長次令嗣,先後遍曆五洲,所謀皆遂。”據資料記載,至民國初年,移民歐美的青田人已達近萬人。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