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26日 星期六

中國古代石刻佛教造像藝術精品陳列



(轉貼) 【 1 】 佛三尊造像(東魏)這尊背屏式佛三尊造像,除頂部殘缺、僅餘兩身飛天外,其他皆保存完好。整體雕刻細膩,工藝技法極高,為已知個體最大、保存最完整、藝術水平最高的東魏青州背屏式造像之一,堪稱是舉世罕見的藝術精品。(攝影:南洋)

【 2 】 佛三尊造像(東魏)【局部】主尊立佛位居正中,兩目微張,彎眉細長,雙唇微閉,嘴角微上翹,麵含微笑;雙手施無畏、與願印。佛兩側各倒懸一龍,龍嘴銜蓮莖、蓮葉,上托蓮台。二脅侍菩薩頭戴寶冠,麵形方中帶圓,麵露微笑,身著長裙,手持法器,立於蓮台之上。更難得一見的是,二脅侍菩薩的裝飾、兩側龍及龍所銜蓮莖、蓮葉等均有明顯差異,寓變化於統一之中。佛、菩薩、龍及飛天等形象,皆以高浮雕技法雕刻而成,刀法圓潤渾厚。 (攝影:南洋)

【 3 】 菩薩頭(攝影:南洋)

【 4 】 漢白玉思惟菩薩像(唐)(攝影:南洋)

【 5 】 彩繪佛立像(北齊)(攝影:南洋)

【 6 】 彩繪佛三尊造像(北魏)(攝影:南洋)

【 7 】 帶背光佛立像(北魏晚期至東魏) 這尊圓雕菩薩立像,菩薩頭後帶有一個很大的圓形頭光,頭光上浮雕仰瓣蓮花,顯示出這尊菩薩的身份和地位要比其他菩薩高。菩薩麵容清秀,眉弓舒展,雙目平視,鼻梁隆起,嘴角微翹,頸部微收,呈現出一派慈祥與愉悅的神態。菩薩右手曲肘上舉;左手執一蓮莖狀物。頭戴五尖寶冠,冠尖綴飾明珠。上身著戴披肩天衣,下身穿密褶長裙。穗狀瓔珞於腹前圓環下交叉,再下垂過膝轉向身後。菩薩身姿俊逸,神態生動,服飾華麗而複雜,但不顯絲毫零亂,藝術水平之高令人歎讚。(攝影:南洋)

【 8 】 帶頭光菩薩立像(東魏)(攝影:南洋)

【 9 】 佛立像(北魏)殘高83厘米,石灰石質。由於“法難”,這尊北魏圓雕佛立像僅餘上半身,雙手及雙膝以下殘斷。欣慰的是,著重表現佛神采的頭部仍完好如初。佛螺發,高肉髻,小發卷。麵像長圓,眉毛細長,雙眼微眯,高鼻梁,嘴角內陷,下頷微凸,顯露笑意,顴骨較高,雙耳細長。兩肩略窄,胸部較高,著褒衣博帶式袈裟。整體雕刻手法簡潔而流暢,形象頗為傳神。同時,北魏後期佛教造像追求風雅。秀骨清像,儀態萬千。在褒衣博帶的裏麵,蘊含著無限的精神力量。當時審美理想的體現是:近乎病態的瘦削身體,不可言說的深意微笑,洞悉哲理的智慧神情,擺脫世俗的瀟灑風度。這些正是魏晉以來社會上層所追求向往的美的最高標準。(攝影:南洋)

【 10 】 佛立像(北魏晚期至東魏)(攝影:南洋)

【 11 】 佛立像(東魏)(攝影:南洋)

【 12 】 供養菩薩立像(北齊)與宋元以後不同,中國隋唐以前的佛和菩薩像,還是超凡脫俗、與人間保持很大距離的神,特別是菩薩,造型多少有些“拘謹”。然而,這尊北齊漢白玉質菩薩像則與眾不同,姿態活潑優美,令人感到親切。(攝影:南洋)

【 13 】 供養菩薩立像(北齊)【局部】這尊圓雕菩薩像,頭扭向左側,頭後有圓形頭光。麵相豐圓飽滿,雙眼細長微鼓,嘴角內凹,露出微笑。雙肩寬厚,胸部挺起,除了袈裟衣邊外,不雕衣紋。手臂豐滿圓潤,雙手置於頸下右側,作合十狀。身體有明顯的轉體動作,足踮起,立於單瓣覆蓮圓座上。這一姿態奇特的菩薩像,在中國隋唐以前的菩薩像中尚屬僅見。同樣值得讚歎的是,這尊菩薩像的雕刻技藝十分高超,而且還運用了玉器工藝中的“俏色”做法——菩薩的袈裟衣緣等部位保留了原有的粗糙的石皮,以此較好地體現出袈裟的質感,這在石刻佛教造像中更屬罕見的孤例。(攝影:南洋)

【 14 】 菩薩立像(北魏晚期至東魏)這尊菩薩像的整體雕飾也十分講究。菩薩頂梳發髻,戴冠,上身著右袒偏衫,前襟束於腰帶呈現三波垂懸紋。下穿多褶長裙。雙肩上有圓餅形飾,其下垂兩重流蘇。頸有項圈,串有長穗、明珠及珊瑚等珠飾的瓔珞,從頭後前繞,沿胸前左右下垂,頗為華美。(攝影:南洋)

【 15 】 菩薩立像(北魏晚期至東魏)【局部】這尊圓雕菩薩像,頭部雕刻精細,麵相豐腴適度,長眉細目,直鼻大耳,表情含蓄,隱現莊嚴慈祥之容。特別是長眉彎曲,嘴小而兩嘴角微翹略含笑意,最具傳神,為目前所見同一時期菩薩像中最為精彩者之一。(攝影:南洋)

【 16 】 菩薩立像(東魏)(攝影:南洋)

【 17 】 菩薩立像(東魏)【局部】(攝影:南洋)

【 18 】 菩薩頭像1(唐)(攝影:南洋)

【 19 】 菩薩頭像2(唐)(攝影:南洋)

【 20 】 思惟菩薩像(北齊)表現釋迦牟尼為太子時,在菩提樹下靜坐禪悟場麵的思惟菩薩像,一直是最優美、也最受喜愛的佛像造像題材之一。不過,因其姿勢複雜,用圓雕藝術形式表現思惟菩薩像殊為不易。在目前所見北朝時期青州造像中,圓雕思惟菩薩像迄今僅發現兩尊,而您麵前的這一尊,藝術水平更為突出,尤顯難得和珍貴。(攝影:南洋)

【 21 】 思惟菩薩像(北齊)菩薩頭戴五尖式寶冠,肩上有圓餅狀飾物。上身裸露,腰係輕薄貼體的多褶長裙。上身微向前傾,右上臂支在右腿上,右下臂殘缺,左腳自然下垂,成功表現出思惟禪悟的意境。菩薩體態健壯勻稱,形貌端莊俊美,雖雕飾簡潔,但手、足等部位質感強烈,造型與藝術水平極為高妙。【局部】(攝影:南洋)

【 22 】 思惟菩薩像(唐)這尊菩薩像為漢白玉質,1972年陝西隴縣火燒寨唐代寺院遺址出土,為唐代皇帝的家廟所在。這尊菩薩像很可能當年為唐代皇帝奉祀所專用,為唐代皇室雕刻作品。(攝影:南洋)

【 23 】 思惟菩薩像(唐)【局部1】菩薩坐在圓形高座之上,左腿翹起,上支左臂,左手支麵頰,右手敷搭在右腿之上。他雙眼微閉,眼瞼下垂,正陷入深思之中,將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靜坐思惟的場麵表現得極為真實感人。菩薩頭梳高髻,赤裸上身,下穿裙擺及足的長裙,跣足。菩薩形體與麵相均刻劃得肥碩豐滿,前額寬厚,頰腮圓潤,細腰豐臀,兩足肥厚得體,具有典型的唐代藝術風格,代表了當時石雕藝術的最高水準。(攝影:南洋)

【 24 】 思惟菩薩像(唐)【局部2】(攝影:南洋)

【 25 】 貼金彩繪佛立像1(北齊)這尊圓雕佛像,麵相圓潤,彎眉細目,嘴角略翹含笑。發髻隆起。佛像的左手已殘缺,右臂彎肘向前伸,垂手執衣角。身披袈裟,薄身貼體,僅刻出衣袖垂褶和下擺邊緣,衣領和衣紋以貼金與彩繪的方法表現,其中佛像的麵部和露出衣外的脖頸、雙手和雙足均貼金,更顯妙相莊嚴,同時也襯托出佛像的秀整清麗。(攝影:南洋)

【 26 】 貼金彩繪佛立像2(北齊)(攝影:南洋)

【 27 】 貼金彩繪菩薩立像(北魏晚期至東魏)(攝影:南洋)

【 28 】 貼金彩繪雙菩薩立像1(北齊)這尊圓雕佛像,麵相圓潤,彎眉細目,嘴角略翹含笑。發髻隆起。佛像的左手已殘缺,右臂彎肘向前伸,垂手執衣角。身披袈裟,薄身貼體,僅刻出衣袖垂褶和下擺邊緣,衣領和衣紋以貼金與彩繪的方法表現,其中佛像的麵部和露出衣外的脖頸、雙手和雙足均貼金,更顯妙相莊嚴,同時也襯托出佛像的秀整清麗。(攝影:南洋)

【 29 】 貼金彩繪雙菩薩立像2(北齊)

【 30 】 武定元年吳易興造彩繪觀世音菩薩像(東魏武定元年,543年)這尊造像為背屏式,底座的背麵刻有七十二字發願文,明確標明它是武定元年由佛弟子吳易興為其亡夫杜瑛所造的觀世音像。正麵浮雕的觀世音菩薩立像,麵龐豐圓,眼角微微上挑,作俯視狀。背麵用墨繪菩提樹,樹下繪一思惟菩薩像:菩薩坐於藤座上,頭後有圓形頭光,右手肘撐在右腿上,作沉思狀。佛畫墨線間還塗以朱彩,色彩豔麗,技法高超,是罕見的北朝繪畫傑作,足以令中國繪畫史為之改寫。 

【 31 】 武定元年吳易興造彩繪觀世音菩薩像(東魏武定元年,543年)【背麵】俗話說,“紙千年,絹八百”。以紙絹作繪畫材料的中國畫很難長久保存,現存唐代以前的繪畫已數不出幾件。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的隋代展子虔《遊春圖》是目前所知最古老的中國絹本畫。而這尊武定元年款觀世音菩薩像上,保存有較《遊春圖》還早幾十年的精彩繪畫,其價值之高真是難以估量。(攝影:南洋)

【 32 】 永熙二年張令妃造佛三尊造像(北魏永熙二年,533年)(攝影:南洋)

【 33 】 正始四年法想造彌勒三尊像(北魏正始四年,507年)尊像座下銘曰:“皇魏正始四年,歲次丁亥三月,庚申朔廿七日。比丘尼法想敬。造彌勒佛一區,奉為亡父亡母,並及七世久遠,出家師僧並及。自身因緣眷屬,正道生死□存。安穩常□□□,值佛聞□□□,眾生鹹同斯福。”(攝影:南洋)

【 34 】 正始四年法想造彌勒三尊像(北魏正始四年,507年)【局部1】(攝影:南洋)

【 35 】 正始四年法想造彌勒三尊像(北魏正始四年,507年)【局部3】(攝影:南洋)

【 36 】 永熙二年張令妃造佛三尊造像(北魏永熙二年,533年)(攝影:南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