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4月19日 星期六

飲茶最重口味的程度------宋人


宋人所飲之茶,與我們習慣的口味其實相差很大。如果真按照文獻記載複製出一款宋式古茶,隻怕今天的人沒誰喝得下去,即使能喝下去,肯定也會覺得味道很怪。 www.6park.com
宋時,民間所用之茶,往往采用“散茶”的方式流通與收貯。人們買到茶葉之後,嚴密包裹在紙或箬葉裏,置於茶籠內,掛在幹燥處保存。因此,彼時煎茶必有的“碾”之程序,有時並非是指將茶餅碾碎,而是說將片狀的茶葉碾成細粉。不過,宋人不會直接將茶粉衝飲,而是會兌入其他配料。 南宋人陳元靚所編《事林廣記》中記載的兩款茶方就展示了這一規矩。其中的“蒙頂新茶”,是五斤細嫩白茶配五兩枸杞子、半斤炒過的綠豆,這三樣配料均焙幹,然後分別碾成細粉,再經羅篩,最後合在一起,“煎、點,絕奇”。另一款“法前香茶”,竟采用五百錢上春嫩茶與一斤綠豆、十兩山藥的比例。此外,沈括《忘懷錄》內有“合味足茶法”,是用五斤幹茶葉、五斤蒸過的茶葉配四升炒過的綠豆、甘草三兩、苦參三兩,一同搗成粉,再拌和均勻。 www.6park.com
宮廷、貴族、士大夫流行享受建安茶餅,然而彼時的茶餅也會摻加糧食粉以及其他配料。陸遊《入蜀記》就記載建寧人的親述:“建茶舊雜以米粉,複更以薯蕷。”明確道出建安茶餅一向摻有米粉或山藥粉。《事林廣記》錄有一則“造臘茶法”,恰是將好米蒸到爛熟,與碾細的茶粉拌在一起,舀入茶模子內,用木槌砸實,經焙幹後形成茶餅。由此可見,宋時茶餅在製作中一律兌加糧食粉。《大觀茶論》提到茶餅有“末雖白,受湯則黃”、“末雖灰,受湯愈白”、“有明白內備而表質者”等區分,蘇軾《十拍子》“暮秋”詞中更詠雲“玉粉細烹茶乳”,都顯示當時的茶餅與茶粉呈現為白色或趨於白色,這顯然與糧食粉的摻入有關。 何以宋時的茶製品普遍添加米、豆、山藥粉?一個可能的推測是,飲茶成風的情況下,境內境外同時強勁的茶葉需求對於供給造成了空前的壓力,以當時的茶葉產量無法滿足來自境內社會各階層以及境外異族異國的消費需求。茶葉供應緊張,勢必導致價格趨貴,所以人們舍不得單純衝泡茶葉成飲,而是添加其他配料,製成一種複合型的產品,以此降低茶葉的消耗量。 www.6park.com
大約是因為加入豆粉、山藥粉之後,茶味減弱,所以,宋時的茶製品流行借助香料來增強誘人的鼻觀感受。“法前香茶”在把去殼蒸熟的綠豆與茶葉、山藥一同磨成細粉之後,還要添加半錢龍腦、半錢麝香,再反複舂打。成品密封在罐內,三日之後便可以“烹點”,不過日子越久,茶粉的香味越濃。同書還介紹一款“腦麝香茶”方,幹脆把內裹龍腦或麝香的紙包放在茶粉盒裏,以這種方法讓茶粉熏息鬱烈。同理,為宮廷精製的茶餅也會在製作過程中添入龍腦香,如此的貢茶一旦入口會是什麼感受,沒有經曆過的人很難想象。 www.6park.com
所以,東坡居士呀,易安居士呀,宋徽宗呀,所有這些宋代名人所熱衷的茶飲,於我們來說,竟是漾涵著全然陌生的氣息與滋味。 www.6park.com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