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怎麼看和田玉結構


 格物致知 2015-04-07 08:55
白玉主要由透閃石礦物組成,是著名的玉石品種,其中羊脂白玉“白如截肪”、質地細膩溫潤,為玉中極品,可遇不可求。
按產出狀態,一般將白玉原料分為山料、山流水料、仔料三種類型。山料:指從白玉原生礦脈中開采出來的玉料。一般棱角分明、裂紋較多、質地較差。因為沒有經過風化作用,因而不帶皮。山流水料:原生礦脈出露地表後經受一定程度的物理風化作用而自然崩落,後經冰川、季節性洪水等搬運一定距離,有一定的分選但不徹底。山流水料不像山料那樣棱角分明,有一定的磨圓度,裂紋較少,質地一般比山料好。仔料:原生礦脈中的玉料經河流長距離搬運、分選,質地相對疏鬆、多裂的部分被逐漸磨去,變為磨圓度好、裂少的小塊玉料,這種料稱為仔料。仔料大多有褐黃、褐紅或黑色外皮。
白玉的簡易鑑定方法在實驗室裡,利用常規珠寶鑑定手段可以很容易地解決白玉的鑑定問題。對於一般消費者和商家而言,可用以下幾種簡易方法識別白玉。
1. 顏色
白玉常呈白色、灰白色、青白色,有時可見橙黃、褐紅、灰黑色風化外皮。
2. 光澤
白玉由極細小的透閃石礦物交織成特有的毛氈狀結構,因而表面細膩溫潤、具有特徵的油脂般的光澤,這種現像在其它玉石中還沒有發現,可以作為鑑別標誌。油脂光澤的明顯程度與白玉的顯微結構有關,而顯微結構又與白玉形成時的地質環境密切相關,也即與產地有一定的關係。一般而言新疆產白玉的油脂光澤較強,青海產白玉較差,俄羅斯產白玉介於二者之間。將白玉與其它玉石對比,可以很容易地識別油脂光澤。
3. 內部紋理
白玉特有的顯微結構宏觀表現為特殊的內部紋理,具有鑑別意義。用強光電筒從側面照射,肉眼即可發現內部紋理的存在。
白玉中的紋理主​​要有以下幾種表現形式: 均勻分佈的雲絮狀紋理類似天空中的白雲,呈細密的絮狀均勻分佈(圖1)。這種紋理主要出現在新疆產優質仔料中。
怎麼看和田玉結構
怎麼看和田玉結構
不均勻分佈的雲絮狀內部紋理雖呈雲絮狀,但分佈不均勻(圖2)。這種紋理主要出現在新疆產一般仔料中
怎麼看和田玉結構
具乳質感的半透明狀在側光照射下,呈混濁的半透明狀,類似於稀釋的牛奶(圖3),有時可有透明度相對較差的細小團塊。這種現像在新疆產山料中常見。
怎麼看和田玉結構
定向分佈的不規則條帶在具乳質感的半透明基底中有不規則條帶定向分佈(圖4 )。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新疆於田礦區產的山料中。
怎麼看和田玉結構
粒狀鑲嵌結構透明度各異的不規則粒狀彼此鑲嵌分佈(圖5 )。這種現象主要出現在俄羅斯產白玉中
怎麼看和田玉結構
“糖粒狀結構” 側光照明下,類似於聚集在一起的許多醣粒,“糖粒”內部比較透明,“糖粒”間為不透明的絮狀物充填(圖6)。這種現象常見於青海產白玉中。
看做工是古玉辨偽要素之一
由於受生產工具的製約,古玉器在的製作和加工與現代方法載然不同,這也為我們鑑別古玉和仿冒古玉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新石器時代,根據實物考證,當時的先民可能採用堅硬的鯊魚魚牙來琢制玉器的,因此當時的玉器在多為素面,即使有紋飾,刻度也都很淺,且都為單線陰刻,線條較粗。這一時期的玉器大部分有孔,從孔的樣式和孔上所遺留的製作痕跡來看,當時穿孔的方法有兩種:一種是單面穿孔,孔壁有斜面,呈喇叭形,一端大,一端小;另一種是兩面對鑽孔,先由一面鑽孔到一定程度後,又從另一端鑽孔,由於兩頭的位置不能對得很精確,因而孔眼中間有台痕。同時又由於打磨不周到,常遺留有琢刻的原始痕跡。
從商代或或早一些時候起,我國進入奴隸制社會。根據文獻和實物史料,我們知道商代的手工業種類很多,分工很細,而玉雕工藝就是從中分化出來的一個專業部門。但由於玉的質地堅硬,那時的勞動人民所使用的只是木頭、骨器等傳統工具,因而使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如此簡陋的工具怎能雕琢出早期精美絕倫的作品?這是中國古代玉文化的一個謎。商代和西周早期的玉雕,線條紋飾都比以前複雜豐富,同時由於在器物身上進行了多次的磨光,使器物的美感大大增強。
春秋戰國時期,冶煉技術的發展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飛還發展,鐵製工具開始出現並迅速傳播開來,從而帶動了玉雕工具的變革。腳踏輪子代替了落後的手工磨製,工具的進步自然也帶動了雕工技術的進步,陰刻、陽刻、粗線、細線、單線、雙線、直線、曲線,都可以按照琢制者的意圖嫻熟地加以運用,刻痕清晰乾淨,線條流暢自然,鑽孔大都是一面鑽孔,大小完全一樣。
漢代以後,玉雕工具更為豐富多樣,但琢磨的方法一直都是採用傳統的方法,即用各種鐵製工具,再加上金剛石、石英、石榴石等高硬度的砂漿來進行​​磨製。一般古代冶玉的工序是:先選料、開料,然後叨嘡、上花、琢紋,最後拋光、打磨。其中開料是先用鐵鋸去皮,鐵鋸直而無齒,兩端各有兩柄,兩人對立來回拽,不時把砂漿蘸在鋸痕上。皮去掉後,再用附有利刃的圓鐵鋸裝於轆轤軸端,玉面蘸了砂漿後置於下面經過一定時間的研磨,玉就可以照所需的形狀切割下來。叨膛、上花與琢紋屬於玉器的精加工,是琢刻技術的精華之所在。先用各種精粗不同的圓鋸將本身材料中的凹凸之處進行修琢,然後用金剛鑽錐穿成小,以金絲鋸插入,雕成各種空花細紋;或用一種有兩三道裂口的管狀鑽,裂口內裝入金剛砂,進行琢磨。拋光打磨是最後的工序,用精細的木片或韌性極好的皮革和葫蘆皮進行磨光,使之產生光潤的效果。歷代琢磨工序的差別僅僅只在每道工序所採用的方法不同,即琢磨技法不同,每道工序本身是不能省卻的。
一般說來,琢玉技法可以分為陰刻、陽刻、浮雕、圓雕、鏤雕、鑲嵌等幾大方法,從這幾大方面去細分,就有了單線陰刻、雙線陽刻、剔地陽紋、淺浮雕、高浮雕、單層鏤空、多層鏤空等區別,線條中又可分為精線條、細線條、直線條、曲線條等等不同的技法。古代巧匠們正是憑藉簡單的工具,採用傳統的方法,創造了燦爛悠久的中​​華玉文化。
我們今天的“新玉”,則是用現代化的高速玉雕機和人造鑽石粉。仿冒的“古玉”可以在器形、紋飾等方面仿造得維妙維肖,但採用現代新工藝製作,就必定是假的。
當然,仿冒“古玉”中也有手工製作和加工的。但古代能工巧匠數月乃至數載琢磨一玉,他們雕工精細,碾法婉轉流動,細入秋毫,或如游絲,或若鐵線,流暢挺拔,毫無滯跡,其技藝之高,後人望塵莫及。現代仿冒者為求營利,根本不可能花這麼多的時間精雕細琢,加之多數技藝本就不高,勢必刀粗工差,敗筆甚多,經不起細看推敲。
根據雕工不僅可以叛定古玉的真偽,而且可以進一步斷定古玉的時代。和器形、紋飾一樣,雕工也有著鮮明的時代風格,根據這些不同風格,行家即可大致斷定對象的所屬年代。通常行家所謂“此是西漢工”、“這是元代工”、“那是明代工”、“這是乾隆工”,便是涵蓋了器形、紋飾和雕工在內的玉雕時代風格的總稱。例如漢代的雕刻風格是所謂“漢八刀”,起刀輕,落刀重,線條簡煉明快,乾淨利落。其中西漢與東漢又有區別:西漢的雕工陰線很細,而東漢的更細且更有力,所謂細如游絲,這就是東漢的牛毛雕。唐代的雕刻風格則是淺浮雕,在紋樣的四周平地起線,起到半浮雕的作風,從而增強畫面的立體感。元代玉雕的獨特風格是深凸雕和細碾磨的有機結合,形象凸起,打磨細膩。像元代的玉龍,全身滾圓,形體凸出,氣勢洶洶,上下翻騰,整個形象充分體現出深雕細磨的工藝特點。總之,不僅不同時代,而且同一時代的不同時期,都有不同的雕刻和工藝。只是一般人不諳門徑,難得個中三味。這要靠長期的實踐和經驗積累,非摸索數十載者難得其壺奧。
老工新工的不同
老工新工的不同,源於所用工具、磨俱的不同,以及這些工具的轉速、效能、精確程度所產生的各種現象和留下不同的痕跡。
老工的工序(指鐵鉈工)大致如下: 搗石、研漿(或採集自然砂)、開玉、掏膛、上花、琢玉、磨玉、打眼、上光。它們共同的特點是用人力和鐵鉈,轉動速度不快,靠解玉砂磨玉,材料與設備同時磨損。老工用手工定位操控,精度差、幾何誤差大,在平行度、基準面、圖形對稱等方面會有出入。但老工介質細,磨削量小加工力度輕,週期長,玉件不起熱。老工細心製作的玉件十分精美,形狀勻稱,線條流暢,掏膛寬闊,壓地柔平,拋光明亮,這樣的老工是精(細)工。
新工的工序是:玉石用砂輪開料,粗磨俱砣脫坯後,用無級變速電機,帶動一根軟軸,軟軸卡頭上可以更換不同的、用人造金剛砂製成的砂輪砣頭,最高轉速可以達到每分鐘1萬轉。由於金剛砂砣轉速高,磨削快,製作時間大大減少,工效顯著提高。也正因為這樣,新工的粗工往往有快速急成的痕跡,如:轉速高出現乾磨現象,玉表就會起熱起毛,在鑽眼、開窗時因磨削量大,選用的砂輪粒度粗、磨削快,鑽孔或窗口側壁上,會見到起熱後拉毛的現象,玉表呈現一些環繞鑽孔或窗口的溝痕,平行毛刺,有時會看到黃焦顏色。
老工新工的不同之處,利用放大鏡只要細心觀察,總能見到不同的加工痕跡,下面就其典型特徵作如下對比:
1、線條:老工速度慢,線條比較流暢,在線條的兩側溝邊沒有崩口(特別是十字交叉、網紋、也完好平整)。老工溝底呈現磨砂狀,無明顯長條形磨痕。這是因鐵鉈與解玉砂接觸時才能磨玉,而解玉砂又很快被鉈輪帶走,只能留下短暫的磨痕,不可能劃出長長的道道。做工不細的老工,有時可以見到鉈輪走速不均,壓力不勻,而出現的溝底坑洼,溝線有寬有窄等現象,也有重複下鉈之重線等,這樣的老工是粗工。新工的線條是用砂輪砣,在高速磨削下快速形成的。線條的邊沿往往出現玉石的崩口,使線條出現鋸齒形邊沿。新工線條的溝底還會有長條狀磨痕,這是因為砂輪砣上的砂粒不可能排列非常均勻,總有個別砂粒稍有突起,突起的砂粒在高速轉動下就會在溝底劃出長條形道道。但有的新工仿老工,選用砂輪砣的砂粒很細,加工走線時用力小走速成慢,溝邊也很完整,溝底沒有道道而且光滑。此時,只要看看溝底有否磨砂情形,就能識別是老是新。
2、鑽孔:老工鑽孔靠解玉砂,孔壁磨砂狀,如果砂粒粗會有溝痕,但溝痕不大規律,有時解玉砂排泄不暢會使孔徑粗細不勻。新工金剛砂磨俱,高速磨削,孔壁有溝痕成螺旋狀,孔徑規矩筆直。
3、開窗: 老工開窗是在鑽孔中穿過鋼絲線鋸,再配合解玉砂漿用手工拉玉,沿所需成形的窗口拉一圈,掏出芯子窗口便形成。它的特點是在窗口的內壁上有線鋸的拉痕,此拉痕必定垂直窗口而且邊口銳利。新工也是先鑽眼,而後沿鑽眼處用高速磨俱將窗口內的玉料磨去,直到取出芯子或全部磨掉。這樣新工在窗口內壁上留下的磨痕,必定是平行於窗口,與老工的磨痕成90度夾角,窗口的邊口不銳利。
4、成洞:老工製作兩面不透的洞時,是用解玉砂和頂鉈慢慢磨(壓)出來的。由於切削量大,往往選用的砂漿砂粒粗,於是在洞的內壁上,會留下粗粗的磨砂現象。新工也是用頂砣,只不過這個頂砣可以直接磨玉,於是會在洞壁上留下螺旋狀磨痕。
5、掏膛:老工在製作鼻煙壺之類口小膛大的工件時,使用灣鉈加解玉砂掏膛。彎鉈是一根鋼絲,下端成彎曲狀,旋轉時會形成一個內膛形,帶動解玉砂磨削內膛使之成形。掏碗膛、環膛也是這個原理。因此在工作的內膛會留下漂亮的環形磨砂狀痕跡。新工鑽速高,磨削快,工時緊,往往用鑽頭直接向瓶膛內各個方向衝鑽,而後再磨平。做出來的內膛成錐形,膛壁上部厚下部薄,很不舒服。
6、壓地:老工精雕細琢,地子用解玉砂細心壓平,不惜工時,但終因手工操作,地子只能壓得柔和平整,總體來看還有誤差,有深淺或輕微波浪感。新工製作效率高,工時緊,粗工地子不平,特別是邊邊角角處理潦草;而細工用機器與工具操作,地子特別平整無誤差。
7、拋光:老工拋光均勻,柔潤可愛。老工未拋光處和拋光處的反差小,這是因為解玉砂比金剛砂軟,而且混有其他雜質,加工後留下的糙面比較光滑,雖未拋光但與拋光面相比反差不大。新工拋光急成,特別是粗工,工件上的彎曲弧度時有過渡不勻,邊邊角角留有死角,有的地方能見到拋光磨痕或加工磨痕,未拋光處與拋光處的反差大。在高速強力拋光下,有過度磨光(損)現象。
8、圓雕:在雕刻弧面圓面時,老工細膩無過度磨損,而新工磨削快掌握不好,圓弧不圓滑,會有棱起的現象。
9、粗溝:開挖粗溝時往往用鉈擴切,老工下鉈細膩。新工加工快速,有過渡不均等粗糙現象,邊坡有磨痕。
以上九點不是每件玉器都會全有,有些特徵表現也會不夠典型。但綜合觀察,這項不清那項清,是老工還是新工也就可能判斷了。
如果我們手中的玉器是一件出土受沁的老玉,玉質老化沁色自然,那麼一般不用關心它會是新工,古人加工只能是老工,除非是老玉新做。反過來假如有一件玉器是新工特徵,那一定是現代作品,不管它是老玉也受過沁,甚至編出一個剛出土的故事。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