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是東方明珠、亞洲金融中心,也是世界藝術品交易中心之一。拍賣行業兩大霸主蘇富比、佳士得都將亞洲區總部設立於此。香港雖然毗鄰廣東、毗鄰內地,但傳統上並不是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也不盛產文物古蹟,所以其藝術品和古董存量,原本無法與中原大地相媲美。
由於一系列政治、經濟等原因,造就了香港今日藝術品交易的繁榮!內地的文物商店要賣文物完成經濟指標,國內缺乏必要的經濟條件下,只能向海外找方向,香港就是最佳的出路。此外,內地的民間收藏家和盜墓賊,通過各種走私的渠道,把東西銷往香港。所以,香港既是內地文物藝術品的集散地,也是內地走私品的銷贓地。這種黑白兩道暢通的商路,給香港提供了充足的貨源。加上香港不缺乏經濟基礎,尤其是七、八十年代香港經濟騰飛以後,誕生了一批有閒有錢的收藏家。他們追求琴棋書畫、收藏古董品玩,以陶冶情操、修身養性。這就是收藏的市場需求。
香港的需求輻射到了台灣、東南亞以及歐美,海外亦有喜好收藏、熱愛投資中國藝術品的同胞,但他們苦於政治原因,無法去中國大陸採辦藏品。於是,大家把目光投向了香港這塊彈丸之地。
這樣一種制度和香港所處的地理環境,使香港在很長時間內取代北京、上海,成為亞洲最重要的藝術品交易中心,收藏和投資藝術品在香港成為可能並且十分便捷。
香港藝術品貨源
藝術品交易的貨源主要是古董和藝術家的作品。
1949 年以後,大陸的藝術家都到公辦機關單位、國營公司上班,領著不高的固定工資,禁止從事藝術品的買賣。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1976 年“文革”結束,畫家可以買賣作品,當時國內沒有買賣的市場基礎,只能將作品賣與香港的收藏家和投資家。
從1976 年到1995 年這二十多年間,內地如同一個藝術生產基地,其豐厚的藝術品,一直源源不斷地流到香港。如今香港很多大收藏家手中的中國書法、繪畫、當代藝術的存量,都是源於這個歷史契機。
由於當時兩地存在收入差距,內地藝術家把畫賣給香港人,認為賣了個好價錢;對於香港人來說,是買了個便宜價。近二十年,中國藝術品價格爆炸性增長,香港人將手中持有的古董、藝術品賣出來,獲得了上百倍,甚至上千倍的投資回報,賺得盆滿缽滿。這就是在香港投資藝術品的歷史性機遇。
筆者認識香港三愧堂主,專注於收藏林風眠、陸儼少以及大陸其他水墨畫作,畫作價格風生水起,打了個時間差又打了個空間差,成了大收藏家,也成了大投資家。
拍賣體制的引入
香港能夠成為亞洲的藝術品交易中心,在於交易中介的日趨完備,價格和交易體系的建立。
自七、八十年代起,蘇富比、佳士得陸續進入香港,開闢了以中國藝術品為主的拍賣市場。此前,中國瓷器、古董和書畫在紐約和倫敦等地也有著少量拍賣,但都不如香港集中。香港拍賣以書畫、瓷器、中國油畫、古玩、珠寶、鐘錶為主,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吸引了東南亞的客戶,對中國大陸、台灣、新加坡產生了巨大的輻射作用。同時,也盤活了當地的存量文物資源。每年兩季的國際拍賣,吸引了海內外的買家,也吸引了更多的客商來觀察行情,領略市場。更值得一提的是,一些影響世界的拍賣如圓明園遺物、清代宮廷遺物專場、珠寶、書畫、官窯瓷器拍賣,都創下了高記錄。
九十年代起,香港的藝術品拍賣業被吸引到了上海、北京等地,使內地的藝術品拍賣發展迅猛。但香港市場仍保持了自己相對獨立的地位。這固然得益於“一國兩制”制度,更重要的在於佳士得、蘇富比的品牌質量和它職業化、精細化的操作。
另一方面,香港拍賣行繼續吸引著全球的高端客戶。它高質量的圖錄製作、高品位的拍品、優秀的展覽條件和人性化的服務,仍佔據行業的製高點。每年春秋兩季的價格發布,對全球同類商品的交易起著價格指導作用。此外,佳士得、蘇富比的存在,對本地收藏家、投資家從事藝術品交易和投資提供了便捷、優質的條件。
古董商集聚地
拍賣雖好,但每年有時間和空間的局限,只能在固定的春秋兩季於香港五星級酒店實行短暫交易。而在日常生活中,誰來收集文物,供給文物呢?這項工作只能由散落在城市各地的古董商來擔當。這既是在佳士得、蘇富比進駐香港前此地所需要的職業,也是在進駐香港後,拍賣行所需要的“兄弟朋友”。
古董業在香港萌芽,初始於一些文物從內地流入港台,帶來了古董商的形成。早在1949 年前後,由於國內局勢動盪,大量民間收藏的古董和地下出土文物流港。但八十年代以來,規模和數量更大更多。內地出土文物走私入港和北方商人到港謀生,在尖沙咀一帶出現了一批古董店,大多開在廣東道、海員酒店。
高潮在80 年代後期,中心逐步聚集在上環荷里活道、摩羅街、皇后大道中一帶。最多時約有300 多間店鋪,大多以經營瓷器、古玩為主,也兼營內地禁售的地下出土文物,少量兼營書畫。這些店以日本、台灣收藏家為主,帶動了香港的發展。這些店與內地的區別比較大,大多以私家經營或家傳為主,有的幾代專營於此,目光如炬,鑑別水平高超。其中相當一部分在歐美較有影響力,有比較固定的客源,精通國際貿易,以誠信為本經營。有些古董店由大陸遷港的外省人經營。這群人來自北京、上海、山東、福州和廣東。中易公司、華藝行、永豐行、同豐、德豐、金豐便屬於這一類。在荷里活道(Hollywood Road)還有幾家外國人經營的古董店。如:Honeychurch Antiques、Arch Angel Antiques 和QiLing。老字號的古董有福成行、裕寶齋、聯齋、大雅、義興隆、陳勝記、魯氏父子公司、合成行、集華等。新起的有永寶齋、繼遠美術、志德堂、龍的文化、聚古軒、乾坤堂、恆藝、彙寶閣、東風堂、景德堂、古城禦雅居、研木得益。這些店舖的存在,既成為本地投資家的交易平台,也成了吸引全球旅遊者和收藏家的品牌。
到香港觀光,這也是必到的好去處,遊客一家一家店鋪看過去,大多佈置得賞心悅目,別具一格,無疑於一間間小型美術館。如發現心儀之物,也不妨出手買它一件兩件。所以,荷里活道的古董店,是一種自由自在的散戶經營方式,但同時又是店舖的集聚區,產生了一種集聚效應。今天,它依然是香港收藏和投資的重要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於:向蘇富比、佳士得轉送和競投拍品,既是供給方又是強有力的需求方;向香港本地的收藏家提供貨源;給世界各地的旅遊者和收藏機構提供文化性消費。香港的藝術品投資,長期靠藏家,也靠行家(商人)。行家也出入拍賣行,起了積極的作用。
畫店和畫廊
畫店是中國傳統的商店,畫廊是引進西方理念以後在香港產生的機構。由於自由的市場環境,香港在1949 年以後便陸續出現了一些傳統上的書畫機構,當然,他們後來逐步互相借鑒,融為一體。
最早在五十年代就創立的機構有集古齋、九華堂、博雅、中華公司、三希堂、中藝畫廊等機構,他們將國內的書畫和藝術家介紹到香港,滿足香港收藏家和投資家的需要。
到了八九十年代,內地改革開放,一批畫家處於創作的活躍期,大多把香港視為走向市場的跳板,所以展覽的需求也大為增加。在這種情況下,畫廊進一步發展,包括藝倡、潔思園、香港藝苑、田園畫廊、三信公司、鍾氏藝術、翰墨軒、漢雅軒、季豐軒、雲峰、壹畫廊、集雅齋、明寶堂等湧現。以上所提及的都是華人經營的畫廊。近年外國人經營的畫廊大量增加,除老牌公司如Plum Blossoms(萬玉堂)、Schoeni( 少勵)、Zeestone Gallery、Hanlin、Picture This外,近年還有Sin Sin Art Gallery、10 Chancery Lane Art Gallery、Connoisseur Gallery 等。
從書畫到油畫,全面介紹畫家和作品入港,市場出現了繁榮興旺的景象。大陸知名畫家幾乎均到香港舉辦個展,作品大量地在香港存淀,這也是如今香港貨源充足的重要原因。
大型展會
香港珠寶首飾展覽會。作為亞洲地區最大的珠寶消費城市,香港及國際買家對於珠寶消費有著強大的需求,其奢侈品消費能力在亞洲城市首屈一指,成為國內外各大珠寶商所青睞的區域。
2009 年9 月,香港珠寶首飾展成功摘下世界之最的冠冕,成為全球最大型珠寶展,也是香港展覽史上最具規模的展覽會。香港珠寶首飾展覽會也在不斷推陳出新,致力為業界導航,尋覓商機,吸引成千上萬的海內外買家蒞臨參觀,是全球各大珠寶展中最多國際買家參與的珠寶盛會。
香港亞洲國際藝術古董展。香港位處亞洲中心樞紐,交通四通八達,一直以來都是世界通向中國大門。憑藉著香港獨特的地理優勢,亞洲國際藝術古董展為世界各地的古董愛好者及收藏家提供一個交流的平台。
展覽會展出眾多香港私人藏家的珍品,涵蓋瓷器、書畫、油畫、沉香、家具、地毯、鐘錶、珠寶、現代陶瓷、雕刻藝術等。本身藝術品市場在香港的歷史悠久,發展蓬勃,再加上來自世界各地的古董業界專家們的共同努力及支持,亞洲國際藝術古董展無疑是香港藝術事業發展的一個里程碑。
香港國際藝術展在藝術市場扮演著重要角色,它是亞洲主要的藝術展覽會和國際藝術日曆上重要的藝術展覽會。它匯集來自亞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收藏家、策展人、藝術家和畫廊,是國際藝術界普遍承認的一個重要社交網絡平台。香港國際藝術展包含一系列貴賓計劃以展示香港最好的文化及社會,亞洲藝術文獻庫舉辦的世界級陣容會談計劃更是難能可貴。
2012 年,香港國際藝術展共有266 間來自39 個地區的畫廊參展,其中“畫廊專區”雲集182 間來自30 個不同國家的畫廊。展會展示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當代藝術,匯集來自亞洲及世界各地的頂尖收藏家、策展人、藝術家及畫廊機構。
收藏組織
單個的收藏家和投資人到了一定的時候,就要求有組織的活動,進行聯誼和交流。在香港,這些組織不直接進行交易,但他們在學術研究之下所起的作用,也有助於這個行業的發展,有助於促進藝術品的投資和收藏。
敏求精舍是香港最著名的收藏組織。1960 年成立,由胡仁牧、利榮森和陳光甫三人發起,以品評和鑑別中國文物為宗旨。舍名取自《論語》述而篇孔子一段話:“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創會時有基本會員30餘人,首屆主席胡仁牧先生,即暫得樓主胡惠春。
敏求精舍的會員收藏甚豐,範圍甚廣,陶瓷、書畫、金石、文玩等無所不包。除不斷收集外,還定期聚會、交流心得,廣邀各地博物館專家及學者主持講座,舉辦展覽,出版書籍,務求弘揚中華文化藝術。敏求的會員中,有不少富商巨賈、專業人士,有的家學淵源,也有不少白手起家。如今,敏求已成為全球華人收藏家的品牌,很多敏求會員都有卓越的收藏成果。如首任主席胡惠春在瓷器收藏方面的卓越成就全球皆知。利榮森先生大力支持香港中文大學文物館,除出錢資助以外,還慷慨捐贈珍藏。天民樓葛家兩代珍藏的青花瓷,九如堂李大鳴先生收藏的高古瓷器。梅潔樓羅仲榮先生、黃貴權先生、王仲方先生三位在收藏書畫方面的成就,都是極為突出。總之,敏求精舍在香港收藏領域起了引領作用。
香港東方陶瓷學會在1974 年成立,宗旨是研究和欣賞東方的藝術和文化,提供聚會方式,組織講座、展覽會和出版活動,安排會員欣賞藏品、提高鑑定水平。其圖書館擁有美術書籍,附設於銅鑼灣中央圖書館十樓藝術部。主要活動是每年舉辦“紀念葉義醫生學術講座”和“紀念羅桂祥博士學術講座”,講者均是博物館專家、知名學者。
曾舉辦過的展覽會包括1984 年舉辦“江西景德鎮——元瓷的演變”、1986 年舉辦“ 文玩萃珍寶” 展覽、1990 年舉辦“中國古代鄂爾多斯銅器”展覽、1993 年舉辦“中國漆器二千年”展覽、1995 年舉辦“錦繡羅衣——中國紡織品一千年”展覽、1999 年舉辦“玩物傾心”展覽、2000 年舉辦“古代越南和鄰近文化的玉器”展覽、2006 年舉辦“馳聘古今——中國藝術的仿摹和創新”。這些展覽促進了會員的學術研究,也對香港的收藏和投資起了引領作用。除展覽以外,會員還組織前往中國內地和世界的古蹟考察。
求知雅集也是一個興趣組織,有會員三十餘人。該會每月定期舉行聚會,交流收藏心得和鑑賞藏品或請學者藝術家講課。該會以文物商界人士和專業人士為主組成。首任會長楊永德先生致力於收藏瓷器(包括瓷枕100 多件)和齊白石書畫、吳冠中書畫。他眼光超前,頗具現代意識。唐宋瓷枕一百多件悉數捐給廣州南越王墓博物館。
求知雅集會員收藏品量大而精,收藏範圍非常廣泛。如屈貴鎏、郭修圃、謝兆邦主攻陶瓷,梁義和陳嘉康收書畫,鄧仲安集鼻煙壺,廖炳輝醫生專藏紫砂和印石,葉偉特擅玉器,等等。而其中影響和成就最大的是張宗憲先生。作為文物收藏和投資界的前輩,他在瓷器、書畫、御製琺瑯彩、鼻煙壺等收藏方面,均達到了相當精到的境界,其展覽、出版和投資活動,在業界產生了重大影響。
法律和稅收政策
比較各國,香港在稅收政策方面最為優惠。首先文物與古董進入香港是完全開放和自由的,沒有太多限制。這和鄰近的內地、台灣、新加坡都不同。這是文物得以集聚、交易、收藏和投資最重要的原因。在香港,古董文物可以自由流通無需徵稅,這是全球最優的政策,故投資人的利益將得到最好的保護。
當我們從歷史和現實的角度對香港的文物和藝術品投資作出描述的時候,我們實際上是對它過去的發展做出了理性的解答,找尋到了它的原因。同樣,由此也不難推導出香港未來藝術品投資業將持續聚集的原因。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