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4日 星期一

紀曉嵐大贊痕都斯坦琢玉之巧

隨著乾隆皇帝平定天山南北,收歸新疆,大量來自中亞、西亞地區的玉器開始以新疆為廊道,東傳進入中土。這些域外玉器工藝奇特,散發著濃郁的異國情調,在流入清宮以後,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經其親自考證,將它們定名為“痕都斯坦玉器”。
據清代《茶餘客話》等書所記,“痕都斯坦”為莫臥兒帝國,雄踞今日的印度北部、克什米爾、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東部,“善攻玉器”,遍貨於各國。不過,據現代學者研究,清宮所藏的“痕都斯坦玉器”,除產自莫臥兒帝國外,還有土耳其奧斯曼帝國等地所產之玉器,來源並非單一,但中亞與西亞地區普遍信仰伊斯蘭教, 所產玉器的材質、工藝、器類、造型與裝飾等諸方面皆因此而具有較多的相似性。

仿痕都斯坦玉碗(清)

“痕都斯坦玉器”所選用的玉材,與內地玉器一樣以新疆和田玉為主,但喜好純色玉材,一器一色,尤偏愛顏色沉靜內斂的白玉、碧玉與青玉,與內地玉器色彩豐富、喜用俏色形成鮮明的對比。其器類則與伊斯蘭地區的日常生活密切相關,器型主要有碗、盤、杯、勺等飲食器具,壺、瓶、罐、盒等盛儲用器,以及文房用具、短劍柄等雜器,均具實用性,不見內地常有的裝飾用玉、禮儀用玉與喪葬用玉。
痕都斯坦玉器的造型常設計成花草或動物樣式,菊瓣盤、葉式杯、羊頭杯等極為常見。器物紋飾也多見番蓮、葵花、蕉葉等植物紋。裝飾手法除了採用浮雕、圓雕、鏤空雕等複雜工藝外,還常在器物外壁鑲嵌金、銀細絲及紅、綠、黃、藍等各色玻璃、寶石或玉片,形成了凹凸的視覺反差與繽紛的艷麗色彩。
痕都斯坦玉器最讓人稱道的,無疑是其玲瓏薄透的胎體,多數可從內壁透看外壁的花紋與裝飾。這種高超的水磨薄胎技藝,被乾隆皇帝連篇累牘地稱讚:“西昆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細如毛髮理,渾無斧鑿痕”,連紀曉嵐也在《閱微草堂筆記》中感慨:“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為第一”。
出於喜愛,乾隆授意清宮造辦處極力仿製痕都斯坦玉器,影響所及,蘇州專諸巷等處也紛紛仿製,但由於宗教信仰與文化背景的差異,以及工藝傳統的不同,因而所仿器物雖然造型紋飾相近,卻只能做到形似而難求神似。


【痕都斯坦玉】清代痕都斯坦玉器解讀


在中國玉器的發展過程中,清代應是中國玉器製作的鼎盛時期,它繼承發揚了數千年來傳統的琢玉技術和風尚,集歷代創新工藝之大成,創造了難以數計的優秀作品。
其玉質之美、琢工之精、設計之妙、造型之奇、用途之廣等均是前所未有的。同時由於乾隆皇帝愛玉成癖,不遺餘力地大力提倡和千方百計地收藏舊藏,創作新品種,從而使清代尤其是乾隆年間玉器製作達到中國玉雕史上的頂峰。
除了製作中國傳統玉器外,乾隆年間還引進和仿製了外域的玉質藝術品,其中最​​著名的是痕都斯坦玉器。

痕都斯坦玉碗(清)
何為痕都斯坦玉器?
痕都斯坦是指建立於1526-1858年的莫臥兒帝國。其疆域包括今日印度北部、巴基斯坦及阿富汗東部,亦有“溫都斯坦”、“痕奴斯坦”等譯名。後來乾隆皇帝按照藏語及回語發音,親自考證,確定譯作“痕都斯坦”。
痕都斯坦玉器,頗為清代宮廷所重,乾隆帝曾多次作詩讚譽,紀曉嵐《閱微草堂筆記》也有記載“今琢玉之巧,以痕都斯坦為第一”,可見其在清代玉器史上有著重要地位。

痕都斯坦玉器的風格特點
一、用料精良
痕都斯坦玉材多為南疆的和闐玉、葉爾羌角閃石玉。玉質細密,質地溫澤,透過光,可以看到裡面有棉狀或點狀包裹體。痕都斯坦玉匠喜用純色的玉材雕琢,即一器一色,尤多選用青玉、白玉或碧玉,這與中國傳統玉器的愛留皮留色巧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二、器型別緻
痕都斯坦玉器主要有食器與雜器兩大類,以實用為主。食器類有碗、杯、盤、壺等。雜器類有瓶、罐、盒、文房用具、香爐等。中國傳統玉器中常見的禮玉、佩玉、擺設玉卻很少。痕都斯坦玉器的形制也比較特殊,常以動物和花形構成,有的器物完全就是一朵盛開的花或一片橄欖葉,器柄處多圓雕成花苞或纏枝的莖葉,如葵瓣盤、蓮花式碗,極為常見。還有的則採用不同的獸耳或獸角作器物的造型,逼真細膩,新穎奇特。器物的耳足、耳柄也多呈對稱性佈局。器物底部和足多外撇,其形或作花,或作花瓣,或呈葉形。
三、紋飾獨特
最明顯的特徵就是因為受當地的氣候和自然條件,以及風俗習慣的影響,體現在器物上紋飾有著明顯的異域色彩。花葉紋是痕都斯坦玉器的主流紋飾,花草以莨、苕、蓮為主。“莨”即野葛,俗稱“老虎腳爪草”;“苕”即“葦花”,也叫作“凌霄”、“紫葳”;這裡的“蓮”不是我們常見的池塘里的蓮花,它是陸生的西番蓮與鐵線蓮。組合花中常見的是菊花,另外還有葵花、折枝花等,其次還有蕉葉、鳳尾草、狗尾草等。這些都是當地特有的植物品種。傳統行話將這些花草統稱為“祥花和香草”。圖案以花苞、花朵、捲葉相組合,有的構成層花疊葉,講究對稱佈局,顯示出枝繁葉茂、繁花似錦的景象。
四、工藝精湛
中國玉器常以質佳工美取勝,而痕都斯坦玉器不僅多利用多層次的淺浮雕捕捉大自然的奇妙生機,而且為了加強裝飾效果,常採用五顏六色的鑲嵌來營造華麗高貴的美感氣氛。主要是在玉器上鑲嵌金銀,以形成美妙的圖案,使玉器更加富麗堂皇,亦有金粉直接描繪圖案的。其工藝主要體現在以下方面:
1、雕工複雜,碾磨細緻。
痕都斯坦玉器採用浮雕、圓雕、鏤空雕等多種工藝組合。花葉紋以剔地陽紋技法在器表起之花紋,即雕刻時先琢平底子,再淺浮雕紋飾,形成凹凸的視覺反差,增強其藝術表現效果,所以器物皆磨去琢痕,碾琢極細,乾隆皇帝曾詠詩“細如發毛理,渾無斧鑿痕”,就是對其雕工的高度讚譽。
2、鑲嵌裝飾,富貴華麗。
痕都斯坦玉器的表面不像中國玉器那樣光潔平滑,或僅用陰線浮雕來作裝飾,而是善用纖細的金絲或銀絲將花紋的輪廓勾出,表現出器物的華麗。另外,痕都斯坦玉器上多鑲嵌各種玻璃、寶石、金銀片或玉片。這與中原傳統人文的雅緻意韻全然不同。
3、器物薄巧,工藝高超。
痕都斯坦玉器採用水磨技術,通體玲瓏薄透,鬼斧神工。大量玉碗、盤、杯等雕琢既細且薄,由外透過器壁能看清器內盛裝的物質顏色,由內透過器壁能看到外壁上浮雕的各種花紋圖案。這種新穎的玉器,由於胎體薄,拿在手上又輕又巧,有輕若浮雲之感。正如乾隆皇帝稱讚的那樣:“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薄於紙更輕於銖”、“撫外影瞻內”。它還具有另一個特點,放在水上能飄動,不會沉入水中,故被人稱為“水上飄”。這種追求玉器薄胎、透明的工藝是痕都斯坦玉器的一大特色。這種薄胎雕刻工藝難度大,技術性強,因為薄胎的坯體薄、強度低,製作過程中極易破裂。製作者在製作時,需具備高超熟練的操作技藝,執行嚴格的工藝規程。在古代,玉瓶類器物“掏膛”的手段是一門絕技,玉雕匠人需隨著器物的形狀,將實心的玉料掏空,器物壁身的厚度最薄的只有一兩毫米。可見這種工藝的難度之高。

痕都斯坦玉器對中國玉器的影響
目前我們見到的清宮所藏痕都斯坦舊玉器有兩種,一種為當年輸入,另一種為宮內工匠仿製。儘管乾隆皇帝認為痕玉“制薄如織,良工巧匠,非中原玉人所能彷彿也。”但是為滿足自己的玩賞興趣,仍然命造辦處如意館極力仿製。不過,仿製品多刻年款,被稱為“西番作”。當時,蘇州的專諸坊也有仿製。這些仿製玉器並沒有亦步亦趨地複制痕都斯坦玉器,而是吸取其造型別緻、花紋流暢、胎體透薄的優點,結合中國工藝的傳統方法,創造出帶有西番風格的玉器。通過與西域痕都斯坦玉器的比較,宮廷仿製的“西番作”雖然部分器物的胎壁也很薄,但從整體上看還是要稍微厚一些,材質主要是和田產的上等白玉或黃玉。這些中西結合的玉器直接影響了中國玉器的製作風格,近現代玉器大多造型是中式的,而裝飾紋樣是西式的,足見其影響深遠。

痕都斯坦玉器的市場情況
從乾隆33年到嘉慶22年(1768-1817)的近50年間,各地向朝廷進貢了至少800件痕都斯坦玉器。同時,清廷的駐外大臣也購買了一些玉器進獻給乾隆皇帝。痕都斯坦風格玉器因耗料且使用上容易毀損,因此乾隆晚期下旨停止製作。清宮收藏的痕都斯坦玉器中最為精美者,均集中收藏於紫禁城乾清宮暖閣和圓明園殿座之中。由於乾清宮於乾隆歸政前被一場大火燒得精光,乾隆用近60年的時間收藏下來的古玩和當時的藝術精品很大一部分被焚毀,之後又從各殿集中了一批精品,仍存放於重建後的乾清宮暖閣內。而圓明園被英法聯軍放火燒毀,其中的痕都斯坦玉器自然也難倖免。新中國成立之前,故宮博物院原藏的痕都斯坦玉器同其它一些古典藝術品被運往台灣,現存於台北故宮博物院。目前只有少量痕都斯坦玉器存於博物館或私人藏家手裡。因此,精美的痕都斯坦玉器在市場上是很難見到的,而有條件進入拍場者則更少了。從拍賣記錄看,近10年來痕都斯坦玉器的比例在玉器拍賣中的比例不是很大,成交價格從最初不到10萬元逐漸走高,目前已過百萬元。比較之下,痕都斯坦玉器的價格走向仍較平穩,收藏者應擦亮眼睛,選擇真品中的精品入手為佳。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