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5日 星期三

古瓷器,鑑定您知道幾點!


陶瓷器自古以來就不斷有人仿造,使盡各種方法來矇騙人,所以,從數量眾多的陶瓷器中,鑑定出某件產品的年代、窯口、真偽及其藝術水平的高下不那麼容易。除了需要專門知識外,還要豐富的歷史、文學、藝術、理化等方面的知識。
但到目前為止,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程度,在古陶瓷鑑定中還不能替代人體感官的作用。古代陶瓷窯址出土的大量陶瓷標本,現代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有紀年資料的古代陶瓷,以及眾多帶年款的傳世古陶瓷器,為鑑定古陶瓷提供了標準器,它們對古陶瓷的斷代、辯偽、釋疑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鑑定的內容
鑑定一件古陶瓷要做四個方面的工作:
1、辨偽:即鑑定這件陶瓷確是真品,還是後中代的仿品或偽作。這是鑑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例如,一件帶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應鑑別出它確是康熙時期製作的瓷器,還是仿造的偽品,要仔細識別。
2、斷代:即鑑定陶瓷製作的時代。例如,龍泉窯瓷器,宋、元、明均有生產,要鑑別出它是哪個朝代的產品。
3、斷窯口:即鑑定陶瓷的產地,屬於某一窯口的產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鑑別它是耀州窯製作還是臨汝窯製作,或是其它窯口製作中的。
4.、評中價:即評定這件陶瓷質量的優劣,以及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例如,器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變形等,然後評定其藝術水平如何、經濟上值多少錢,作出正確評價。
鑑定的方法
陶瓷鑑定的基本方法有分類法、比較法和甄別法。
1、分類法運用類型學的分類排比法,找出各種陶瓷之間的異同,加以分類分型,摸索出器演變的規律,達到認識和掌握的目的。
2、比較法利用已知的標準器(例如窯址中標本、紀年墓出土或器本身帶有年款的陶瓷器),或與彼此有某種聯繫的鑑定對象加以對照,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比較,得出合乎事實的判斷。
3、甄別法在實踐的基礎上,運用調查、考證和科學檢驗等不同方法,通過邏輯思維和概括,對鑑定對像作出正確的甄別。
鑑定陶瓷,應著重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看造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生活習慣以及技術條件,因此生產的陶瓷產品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給我們的鑑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首先要對歷代器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掌握器形發展的趨勢,中春秋戰國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銅器,古樸剛勁;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發展;唐代瓷器則渾圓飽滿,顯出雍容貴的氣質;宋代器修長輕盈,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元代器造型一反宋代風格,器高大,顯得厚重粗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點,器造型秀麗古拙,給人以清新優美之感;清代則器形繁多,製作精巧。
了解了歷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徵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對器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係等都要仔細觀察,總結規律。因此中,只要我們頭腦裡有了準確對那些偽品就能看出差別之處,這就像手裡拿了一把尺,有了準確的分寸,不會把明代器看成是唐代產品。
2、看胎釉: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燒製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中不同,燒成的器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鑑定陶瓷的重要依據之一。
鑑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無論任何時代器,在底足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處,大多可以看出胎質特色。觀察釉質則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特徵。例如,福建建陽宋代建窯所生產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鐵成分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質堅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雖與建窯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黃或黑泛青等色,胎質粗鬆。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把窯口區分開來。
即使同一個時代、同一品種,只要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胎釉有不同之處。例如,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膩,釉面肥潤,隱現桔皮狀的凹凸感,仔細觀察,釉中可見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
3、看工藝:器成型工藝不同,裝燒方法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徵,成為鑑定陶瓷的重要依據之一。例如,宋代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器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宋代中汝窯瓷器採用支釘支燒工藝,燒成的器通體滿釉,器底只留下極小的芝麻狀支釘痕跡。
4、看紋飾:陶瓷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每一時代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特點。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佈局繁密,層次較多,少則二、三層,多則七、八層;而到了明代永樂時期,則趨於疏朗。再如,中國瓷器上裝飾常用的龍紋,各個時代各有變化,不盡相同。
5、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有的雖然採用一種呈色的彩料,由於所含成分不同,或製法不同、燒成條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例如,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進口青料,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後往往會在青花上出現黑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徵之一;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準確地再現宣青風格,青花上的黑疵斑點是用筆中觸多次點染而成,只要仔細觀察,就可發現人工留下的痕跡。
6、看款識: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製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鑑定陶瓷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窯的瓷器,器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體、筆法與康熙時不同,一看就知是後代仿品。
綜上所述,歷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藝、紋飾、彩料、款識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風格和特點,成為鑑定陶瓷的各項依據。但是,世界上的事是複雜的,普遍規律中寓有特殊規律,還必須考慮到例外情況。例如,中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點,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沒有黑疵斑點,不能因此說它們就不是宣德瓷器。廣州誠德國際藝術品拍賣公司提醒你,鑑定一件陶瓷器時,不能拿著條條框框去套,而要將各項依據、因素、信息綜合起來考慮,反复推敲、慎重定論。
鑑別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規律
仿古瓷如果製作手法高超,幾可亂真,可以中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鑑別中:
1、古瓷紋飾的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絕無真品紋飾那種揮灑自如的流暢感,而處處留下臨摹痕跡。
2、古瓷釉面無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澤靜穆;新瓷則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
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用酸浸塗去光,用這種方法處理的,釉色蒼白,與古瓷不同;用獸皮打磨,用這種方法處理的,在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可見無數平行的細條紋;用茶水加少量鹼久煮,用這種方中法處理的,釉色不正,仔細比較,即可識其破綻。
3、出土的古瓷土銹進入釉裡,一般土銹都在釉薄之處;仿者土銹附於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陶瓷器自古以來就不斷有人仿造,使盡各種方法來矇騙人,所以,從數量眾多的陶瓷器中,鑑定出某件產品的年代、窯口、真偽及其藝術水平的高下不那麼容易。除了需要專門知識外,還要豐富的歷史、文學、藝術、理化等方面的知識。
但到目前為止,現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程度,在古陶瓷鑑定中還不能替代人體感官的作用。古代陶瓷窯址出土的大量陶瓷標本,現代考古發掘出土的大量有紀年資料的古代陶瓷,以及眾多帶年款的傳世古陶瓷器,為鑑定古陶瓷提供了標準器,它們對古陶瓷的斷代、辯偽、釋疑等提供了科學依據。
鑑定的內容
鑑定一件古陶瓷要做四個方面的工作:
1、辨偽:即鑑定這件陶瓷確是真品,還是後中代的仿品或偽作。這是鑑定工作的第一步,也是關鍵的一步。例如,一件帶有“大清康熙年制”年款的瓷器,應鑑別出它確是康熙時期製作的瓷器,還是仿造的偽品,要仔細識別。
2、斷代:即鑑定陶瓷製作的時代。例如,龍泉窯瓷器,宋、元、明均有生產,要鑑別出它是哪個朝代的產品。
3、斷窯口:即鑑定陶瓷的產地,屬於某一窯口的產品。例如,一件印花青釉瓷器,要鑑別它是耀州窯製作還是臨汝窯製作,或是其它窯口製作中的。
4.、評中價:即評定這件陶瓷質量的優劣,以及藝術價值和經濟價值。例如,器是否完整,是否有裂痕、變形等,然後評定其藝術水平如何、經濟上值多少錢,作出正確評價。
鑑定的方法
陶瓷鑑定的基本方法有分類法、比較法和甄別法。
1、分類法運用類型學的分類排比法,找出各種陶瓷之間的異同,加以分類分型,摸索出器演變的規律,達到認識和掌握的目的。
2、比較法利用已知的標準器(例如窯址中標本、紀年墓出土或器本身帶有年款的陶瓷器),或與彼此有某種聯繫的鑑定對象加以對照,從各個方面進行研究和比較,得出合乎事實的判斷。
3、甄別法在實踐的基礎上,運用調查、考證和科學檢驗等不同方法,通過邏輯思維和概括,對鑑定對像作出正確的甄別。
鑑定陶瓷,應著重註意以下幾個方面:
1、看造型:不同時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生活習慣以及技術條件,因此生產的陶瓷產品有不同的造型特點,這給我們的鑑定提供了重要的依據。
首先要對歷代器造型有一個基本概念,掌握器形發展的趨勢,中春秋戰國的原始青瓷,造型多仿青銅器,古樸剛勁;三國兩晉南北朝瓷器,由粗矮向瘦高發展;唐代瓷器則渾圓飽滿,顯出雍容貴的氣質;宋代器修長輕盈,給人以生機勃勃之感;元代器造型一反宋代風格,器高大,顯得厚重粗獷;明代又一反元代特點,器造型秀麗古拙,給人以清新優美之感;清代則器形繁多,製作精巧。
了解了歷代瓷器造型的基本特徵之後,進而還需掌握觀察造型的方法,對器的口、腹、底足,乃至耳、流、柄、係等都要仔細觀察,總結規律。因此中,只要我們頭腦裡有了準確對那些偽品就能看出差別之處,這就像手裡拿了一把尺,有了準確的分寸,不會把明代器看成是唐代產品。
2、看胎釉:不同時代、不同窯口燒製的瓷器,由於胎釉成分和燒造條件中不同,燒成的器質地、釉色各不相同,成為鑑定陶瓷的重要依據之一。
鑑別胎質主要是觀察底足,無論任何時代器,在底足邊緣或口邊露胎和器身縮釉處,大多可以看出胎質特色。觀察釉質則一般要注意釉色、光澤以及氣泡疏密等幾方面特徵。例如,福建建陽宋代建窯所生產的黑釉瓷器,因胎料含鐵成分較多,故胎色呈紫黑,胎質堅致;而江西吉安宋代吉州窯生產的黑釉瓷器,有的器型、釉色雖與建窯相似,但因制胎所用原料不同,胎色呈米黃或黑泛青等色,胎質粗鬆。這樣,就可以幫助我們把窯口區分開來。
即使同一個時代、同一品種,只要仔細觀察,也會發現胎釉有不同之處。例如,明代永樂、宣德時期景德鎮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白膩,釉面肥潤,隱現桔皮狀的凹凸感,仔細觀察,釉中可見有大小不等的釉泡;而明代末年生產的青花瓷器,釉色截然不同,薄而青亮。
3、看工藝:器成型工藝不同,裝燒方法不同,燒成氣氛和燃料不同,都會在陶瓷器上留下不同的特徵,成為鑑定陶瓷的重要依據之一。例如,宋代定窯瓷器採用覆燒工藝,燒成的器口沿無釉,俗稱“芒口”;而宋代中汝窯瓷器採用支釘支燒工藝,燒成的器通體滿釉,器底只留下極小的芝麻狀支釘痕跡。
4、看紋飾:陶瓷上的紋飾,無論題材內容和表現手法等方面,都強烈地反映著當時人們的審美觀,每一時代都有自己鮮明的風格和特點。例如,元代青花瓷器的紋飾,佈局繁密,層次較多,少則二、三層,多則七、八層;而到了明代永樂時期,則趨於疏朗。再如,中國瓷器上裝飾常用的龍紋,各個時代各有變化,不盡相同。
5、看彩料:瓷器上的釉彩,各時期有各時期的特色,有的雖然採用一種呈色的彩料,由於所含成分不同,或製法不同、燒成條件不同,因而呈色也就有所不同。例如,明代宣德時期的青花瓷器,大多采用進口青料,這種青花料含錳量較低,含鐵量較高,燒成後往往會在青花上出現黑疵斑點,這種自然形成的黑斑成為宣德青花瓷器的特徵之一;而清代雍正時期的仿宣器,因所用青料不同,不能完全準確地再現宣青風格,青花上的黑疵斑點是用筆中觸多次點染而成,只要仔細觀察,就可發現人工留下的痕跡。
6、看款識:款識是指刻、劃、印或寫在陶瓷器身上的文字,表明它的時代、窯口、製作者或使用者等等,也是鑑定陶瓷的依據之一。不同的時代,書款的方法、書體和筆法,以至書款的部位都有所不同。例如,清末民初有不少仿清代康熙官窯的瓷器,器底書“大清康熙年制”款,但字體、筆法與康熙時不同,一看就知是後代仿品。
綜上所述,歷代陶瓷在造型、胎釉、工藝、紋飾、彩料、款識等方面都具有各自的風格和特點,成為鑑定陶瓷的各項依據。但是,世界上的事是複雜的,普遍規律中寓有特殊規律,還必須考慮到例外情況。例如,中前述宣德青花大多有黑疵斑點,但也有一部分宣德青花沒有黑疵斑點,不能因此說它們就不是宣德瓷器。廣州誠德國際藝術品拍賣公司提醒你,鑑定一件陶瓷器時,不能拿著條條框框去套,而要將各項依據、因素、信息綜合起來考慮,反复推敲、慎重定論。
鑑別古瓷和仿古新瓷的一般規律
仿古瓷如果製作手法高超,幾可亂真,可以中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鑑別中:
1、古瓷紋飾的刀法自然流利;仿造者生硬、做作、呆板,絕無真品紋飾那種揮灑自如的流暢感,而處處留下臨摹痕跡。
2、古瓷釉面無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澤靜穆;新瓷則有耀眼的浮光,仿古瓷往往做假去掉浮光。
去掉浮光的方法主要有:用酸浸塗去光,用這種方法處理的,釉色蒼白,與古瓷不同;用獸皮打磨,用這種方法處理的,在放大鏡下觀察,釉面可見無數平行的細條紋;用茶水加少量鹼久煮,用這種方中法處理的,釉色不正,仔細比較,即可識其破綻。
3、出土的古瓷土銹進入釉裡,一般土銹都在釉薄之處;仿者土銹附於表面,用水洗之即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