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9日 星期日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韓非子·和氏》載: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獻之厲王。厲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為誑,而刖其左足。及厲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獻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為誑,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即位。和乃抱其璞而哭於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淚盡而繼之以血。王聞之,使人問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夫寶玉而題之以石,貞士而名之以誑,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寶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和氏璧原是楚國人和氏在楚山中發現的一塊外表為石頭的所謂“璞”,兩次都被宮廷的玉石專家鑑定為石頭,和氏因而被當成騙子,受到嚴酷刑罰而失去雙足。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通過對《韓非子·和氏》一文中的記載分析,和氏璧共有四項特徵:
1、產於荊楚:楚國即今天的湖南、湖北全部、重慶、河南、安徽、江蘇、江西部分地方。符合出產地條件的準和氏璧,只有獨山玉、拉長 ​​石、綠松石和荊楚瑪瑙。
2、玉石難辨:它最初的狀態酷似石頭,需要“理其璞”才能確定其價值,因此和氏璧是拉長石及月光石的說法也受到質疑,理由是它們非“玉璞”,並且過於普通。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3、楚人不識:宮廷玉人先後兩次錯誤裁定和氏璧為石頭,據此和氏璧是綠松石也遭到質疑。
4、鄂西北的荊山山脈自古就是綠松石主要產地;從新石器時代開始,國人廣泛用綠松石作玉器,遍布全國的古文化遺址中都有綠松石隨葬品,荊楚之地的玉人對綠松石和獨山玉,不可能不認識。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前所未有:和氏璧被整理出來時,就是一件楚王都不曾擁有過的寶物。鑽石說倒是附合這個特徵,但卻顛覆和氏璧的玉石類屬性,而且荊山中至今沒有發現鑽石。
東北作家唐偉依循章鴻釗先生和氏璧材質可能為瑪瑙的說法,並比照《韓非子》一文提到的四大特徵,提出和氏璧的“綠瑪瑙說”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首先,荊楚之地出產瑪瑙: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湖北宜黃高速公路開山鑿石時,發現大量優質瑪瑙,確定了和氏璧產地蘊藏瑪瑙,為和氏璧“瑪瑙說”提供了基本條件。
其次,瑪瑙的成因是火山岩漿噴發後散落在地上,再經過地球物質的長期矽化和造山運動的反复演變,才可能成為瑪瑙。火山噴發時熾熱的熔岩掉在地上,釋放出大量的熱量,與周圍物質融合,並被裹上厚厚的塵沙,因而冷卻後的瑪瑙,其表皮必然產生質變,決定了它表面具有與一般岩石幾乎相同的外殼,沒有一定實踐經驗的人,憑藉肉眼自然無法從外部區別石頭和瑪瑙;並且瑪瑙屬於廣義的玉類,但不符合玉之“五德”,即不是真玉。瑪瑙不具傳統玉德,楚玉人自然不敢裁定為“美玉”或“寶玉”,也只能曰“石也”,如此兩次鑑定為石,遂造成卞和先後被砍去了左右雙足。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第三,瑪瑙當時屬於珍貴而不見於荊楚的奇麗瑰寶,儘管許多身份極高的王候將相的墓中出土有許多瑪瑙杯、球之類,但對卞和時代的荊楚之地,卻是非常陌生。
第四,綠瑪瑙為稀罕品種:荊楚瑪瑙與遼寧阜新瑪瑙接近,尤其是一種草綠夾胎瑪瑙,與阜新特產水草瑪瑙品質非常一致。
因此唐偉認為“和氏璧”就是這種在當時足以引起各路諸候垂涎的天然綠瑪瑙,並提出和氏璧當為“和氏碧”。《說文》解釋:“碧,石之青美者。”碧的基本字義,一是青綠色的玉石,二是指青綠色。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碧的甲古文掀示了本身秘密,“碧”左上方的“王”是一株多枝條的灌木,像極了“荊”和“楚”,右上方的“白”是一顆帶中心點的太陽,表徵發光,下邊的“石”分為“廠”和“口”兩個部分,是一段陡峭的山崖下埋著一塊似圓又方的東西,古人很早就發現過,多荊樹的山巒下埋藏著一種青綠色的美麗玉石,一旦把發掘出來就會發光,這就是“碧”,它應該就是古代人對綠色瑪瑙特有的定義。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一旦恢復“和氏碧”的本來名稱,我們驚喜的發現,即便是現的“碧”字,也足以說明它的美質:碧者“王”、“白”、“石”才是和氏璧的全部“密碼“,從“石”中來,為“王”所得,直視色“白”,一琢磨卻匯合成“碧”,那份神奇的綠意就含在小小一個方塊字中。
唐偉在《和氏璧與瑪瑙》一文中,以浪漫筆觸描繪了和氏璧的發現過程:臨海的楚國,大海一碧萬頃,山林清碧欲滴,當一塊有著山與海一樣色彩的寶物,從石頭里被玉人梳理剝離出來,人們以聖潔的情感,莊重地呼之為:“碧!”而這個寶是一位雙足盡失卻不改忠貞信念的和氏民間玉工發現的,王者感動,平民落淚,“和氏之碧”一下便聲名遠播,成為荊楚至寶。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這是楚人發現的第一塊綠瑪瑙:​​今天他們的後代已經將其同類定名為“草綠夾胎瑪瑙”,當時他們卻叫不出“瑪瑙”這個詞,可能會有極少的幾位玉師知道,北方出產一種叫瓊瑤(古人在佛教傳入中國前對瑪瑙的稱謂)的美玉,和氏則是一位早年從楚地啟程、曾經到北方見識過瑪瑙原石並掌握了一定鑑別技術的流浪玉匠,卻又因為牽掛親人而返回故土。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突然有一天,這個男人在故鄉的山中為年邁的老母採藥時,發現了一塊與北方蘊含瓊瑤的石頭非常相似的石頭,電閃雷鳴間他憶起北方的師長,他們曾經告訴過他那看似粗糙的砂礪下不同尋常的秘密,於是他抱起它飛快地走向了高貴的宮殿……然而他走失了青春、壯年、中年,走丟了左腳和右腳,大師的蔑視、俗世的譏笑、權貴的冤屈、親人的眼淚幾乎磨去了他的全部尊嚴,漸漸他一無所有,只剩下一個信念:是美玉,總是會發光的!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終於,當他拖著血水、咬著牙關、奔湧著淚水,走到了風燭殘年,上蒼被感動了,隨著表層剝落,一抹碧色伴著高貴的人格在人間波動舞蹈,最終無法分割,留給天地一個響亮的名字:和氏碧!
只是經過七國一統,記敘這美麗名字的文字被扭曲化、物質化,那落筆的文案官員想當然地以為珍寶當從玉部,於是充滿奇彩的和氏碧轉瞬間變成冰冷無趣的和氏“璧”,又被更後邊的子孫,訛傳和想像成為一個中空的環狀物——那“空洞”的想像,恰好是世俗無聲無息吞噬忠貞與才智的無恥之口,是信口開河的淺薄無知。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當你是一塊毛頭石頭任何人都可以嘲笑你冷落你欺凌你唾棄你;
當你有朝一日嶄露內在美質所有人都盤算可以通過你求得幾值
當你如日中天成為世間瑰寶卻已經沒有人懂得你的內涵和本質;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瑪瑙如此,人生莫非如此?
“綠瑪瑙說”為和氏璧材質研究提供了一種新學說,但綠瑪瑙在自然界中屬於稀罕品種,據說日本皇室三神器中,“八尺瓊勾玉”就是綠瑪瑙,如今連同“天叢雲劍”,已經毀失於戰亂,三件皇家信物只剩了“八咫鏡”尚存宮中。
唐偉論述和氏璧為綠瑪瑙同時,還提出一則“大清傳國玉璽=阜新水草瑪瑙+傳統素活”的命題。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滿清奪取天下,到乾隆時宮中玉璽多達39方,欽定二十五方玉璽為皇家日常使用,稱“清二十五寶”,傳國玉璽不在其中,且被乾隆帝在御制的《國朝傳寶記》中明確定為贗品。
大清傳國玉璽聲稱是從蒙古察哈爾部蘇泰太后處得來的。蘇泰太后的歷史身份是成吉思汗的第二十二世孫察哈爾·林丹汗的大福晉,皇太極繼承後金汗位後,開始重點進攻察哈爾部,明崇禎七年(公元1634年)農曆4月,察哈爾·林丹勢窮力竭,因感染​​天花病死在青海的打草灘阿拉他拉。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按後金領袖們的宣傳,所得傳國玉璽系蒙古人從中原帶到漠北的,在林丹汗手上時,與“嘛哈噶喇”金佛和金《甘珠爾經》並稱察哈爾部“三大法寶”,林丹汗是黃教倡導者和虔誠信徒, “嘛哈噶喇”金佛和金《甘珠爾經》都是佛教的聖物,漢家傳國玉璽則與佛教沒有乾系,把它並立為三大法寶之一,多少顯得突兀,“三大法寶之一”極可能是後金領袖杜撰的說法。
有一種情況,漢家傳國玉璽可以與“嘛哈噶喇”金佛和金《甘珠爾經》並稱法寶,那就是它的材質為瑪瑙。瑪瑙與佛教關係非常最為親密,是佛教七寶之一,佛經中經常有瑪瑙出現,也極受蒙古族人民重視,蒙古婦女頭上的裝飾一直就是以瑪瑙、珍珠、金銀為主,都與其佛教信仰有關。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但是唐偉判斷大清開國前這枚玉璽是皇太極、多爾袞偽造。這是因為得璽過程中疑竇叢生。蘇泰太后與愛新覺羅氏關係密切,是皇太極母舅貝勒葉赫·金台石的孫女。
《皇清開國方略》載,蘇泰太后第一次宴請多爾袞時,是公元1635年農曆2月27日,即歸附出降的次日,奉獻的禮物卻只是駝、馬、雕鞍、貂裘、琥珀、金銀、蘇緞等物,直到農曆8月3日多爾袞完成徵察哈爾部的任務時,蘇泰太后母子才獻上漢家傳國玉璽,中間竟然長達近半年的時間,按道理安泰太后母子僅據林丹汗殘餘的萬人之眾,不可能再有什麼機會翻盤,傳國玉璽無疑是個禍根,應該在2月27日甚至是前一天出降時就獻上,無論如何不該隱藏一個春天又一個夏天才交出來,假如這中間走漏一點風聲,對這孤兒寡母何其危險?所以就時間上可以推斷,蘇泰太后母子手上原本沒有傳國玉璽。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推測當時情況,多爾袞徵察哈爾部前,已經確定了要通過在察哈爾地區“徵得”傳國玉璽,如此一來,1635年農曆2月27日到農曆8月3日這個時間段,正是琢制傳國玉璽的時間。
瑪瑙素活成品需要一定時間,從蘇泰太后歸順到玉璽現身,中間五個多月,正好可以雕琢出玉璽那樣大小規格的瑪瑙製品。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有人也許會說,多爾袞製造玉璽,不一定取材水草瑪瑙,也可以遣人潛入南方,購置其它名貴材料。但是當時琢制玉璽是一種急需,耗時越短越好;而素活手藝人慣用瑪瑙,換別的材質會有難度;再者可據後推前,滿清入關後,紫禁城瑪瑙用品都是土默特左旗(今阜新蒙古族自治縣)供應,包括乾隆一生配戴、死後陪葬的瑪瑙朝珠,也出自阜新玉匠之手,說明清廷對阜新瑪瑙的認可程度。
和氏璧當為“和氏碧”,原為天然綠瑪瑙?
農曆8月3日出現的玉璽,是多爾袞授意安排好一枚贗品玉璽。9月多爾袞凱旋回到瀋陽,就把聲稱來自察哈爾部的傳國玉璽獻給了皇太極。當年多爾袞獻給哥哥皇太極的玉璽製作耗時不會超過2月27日到8月3日之間的150多天,只允許就地取材用遼西阜新瑪​​瑙加上素活​​手藝,打造了一枚“和氏璧傳國玉璽”,目的就是為了後金統治變得正統化,為滿人入關做準備。
據說1924年11月,馮玉祥等人驅逐溥儀出紫禁城時,警察總監張壁和鹿鐘磷等人曾在宮中追索傳國玉璽,但始終沒有找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