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樹青(1922年8月16日-2007年11月7日),男,1922年8月16日生,漢族,河北樂亭人。當代著名學者,史學家、文物鑑定家。1945年畢業於北平輔仁大學中文系、同校文科研究所史學組研究生。工書法,精鑑賞,尤以考古鑑定馳譽中外。
曾任中國歷史博物館研究員,國家文物鑑定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南開大學歷史系兼職教授,北京大學考古系研究生導師,中國收藏家協會會長,《收藏家》雜誌主編,中國博物館學會名譽理事,中國中日關係史學會理事,中國古文字研究會理事,中華詩詞學會理事,全國政協第七、八屆委員,全國政協教育文化委員會委員,無黨派人士。獲國務院頒發的政府特殊津貼證書。1996年被聘為北京市文史研究館館員。
在收藏鑑定界,史樹青是鼎鼎大名的人物,他與啟功、楊仁愷、徐邦達並稱為我國“四大文物鑑定專家”,被譽為“鑑定國寶的國寶”。關於這位85歲老人最神奇的說法是,他要是在文物市場拿起某樣東西問問價轉身走了,老闆馬上能把價格從300元升到5000元。日前(2007年3月)他應省甲骨文學會邀請到南京博物院參加學術會議時,記者採訪了他。這位高高胖胖慈眉善目的老人笑稱自己是“回總部”,因為解放前他就在中央博物館(今南博)北平歷史博物館上班。
功夫:記5000個人名,才能吃鑑定這碗飯
採訪史樹青,最大的感受是老人記性特別好,幾十年前的事,時間地點人物講得清清楚楚,像調檔案一樣。史老說,這是搞鑑定的基本功,記不住5000個人名,就別吃鑑定這碗飯。不光是人名,還有字、號、別號、齋號、師徒傳承、社會關係等等,都要爛熟於心,這樣在鑑定時才能找到證據或發現疑點。搞鑑定還要懂“書皮學問”,拿到的不管是金、玉、書畫還是陶瓷,都要知道查什麼工具書,把它的來龍去脈搞清楚,說白了就是“按圖索驥”,不花大價錢藏書、不下死功夫讀書的人沒法搞鑑定。史樹青說他曾去過週總理的辦公室,裡面年表、地圖、辭典之類的工具書非常多,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里一查心裡就明白了。長期坐鎮國博閱寶無數,再加上深厚的文獻歷史知識,使史樹青練出了一門旁人難以企及的學問——眼學,東西拿到手,憑眼力就能鑑定真假。這看起來很神奇,實際上就是實物與文獻的相互印證,當年郭沫若曾寫文章稱讚史樹青的這手考證功夫。
令史樹青遺憾的是,“眼學”後繼乏人。現在鑑定界有斷層,老一輩的基本不在了,年輕的還不夠成熟。他曾帶過四個研究生,可惜都到拍賣行當老總去了。在史樹青看來,鑑定只是研究的開始,要通過文物研究中國的歷史和文化,這才是真正的學問。要是降到古董鋪伙計的水平,只滿足於看個真假,那將是鑑定界的悲哀。
良心:寧可得罪人也不說違心話
作為收藏界的泰斗級人物,史樹青成了收藏家爭相拜訪的對象。因為心臟不好,史樹青不得不在晚上拔了電話線避免打擾。
找史樹青鑑定的,大多是幾十萬上百萬的交易,常常是他點頭交易就成了,他搖頭生意就黃了,因此想讓他美言兩句的人不少。有的說給錢,有的說分錢,還有的是赤裸裸的恐嚇,但是史樹青寧可得罪人也不說違心話,堅守著鑑定者的良知。他說,鑑定界也有品行不好的人,早年上海有位鑑定家把別人想賣給博物館的文物說成是假的,等人家走了他再找上門去自己買,這樣做就很沒職業道德。現在造假很猖獗,他以書畫為例說,現在造假者有的用舊紙畫新畫,有的造假圖章、假收藏印,有的把一幅大畫裁成幾幅小畫,還有的把本款去掉加上新款,使小名家變成大名家。造假至少得三個人,一人畫,一人題款,一人制章,都是很有功力的人。有一次上海一位商人拿了幅花巨款買的畫,說是張大千的畫,啟功的題跋,鑑定結果是假畫,但效果卻幾乎亂真。這些很有功力的人見利忘義,鑑定者就更需要秉持公正,不昧著良心說話。
忠告:收藏不是炒股,別幻想一夜暴富
現在社會上興起了“收藏熱”,文物、書畫升值的消息刺激著更多的人投入收藏大軍中。史樹青提醒道,搞收藏需要廣博的知識,多看少買,更重要的是保持一顆平常心,不能把收藏當炒股,更不能幻想一夜暴富。
他說,對普通人來說,搞收藏可以先從書畫和陶瓷入手,這兩類入門相對容易些。最理想的狀態是把收藏當作一個愛好,花點錢買自己喜歡的東西,慢慢積累知識,鍛煉眼力,時間長了就知道怎麼“撿漏”了,可以花很少的錢買到值大價錢的真貨。把收藏當成投資也可以,好東西總是會升值的,最怕的是想靠收藏發財,想買些東西倒手就賺幾十萬,這樣貪心就容易上大當。要知道收藏家沒有不走眼不買到假貨的,因此自己不懂行就更不能用賭博的心理搞收藏,如果覺得眼力不夠,還是去大的拍賣會上淘寶比較穩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