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6日 星期日

市場觀察‖ 市場誠信缺失藏家轉戰海外—— 古陶瓷市場內地與海外為何“冰火”兩重天







這些年,億元級中國古陶瓷頻頻在海外市場出現,呈現出一片熱鬧,而作為中國古陶瓷的故鄉內地,行情卻從2012年以後一直處在低迷狀態。對此,業內專家表示:“對於當前的瓷雜市場,可以用'喜憂參半'來形容,具體表現為國際市場上的熱火和國內市場上的慘淡。”而這“兩極”分化的背後,令人深思。


市場誠信缺失藏家望而卻步
贗品古陶瓷氾濫在大江南北。在江西景德鎮,作坊裡可以燒製高仿真的明清瓷器,為了讓瓷器的紋理和釉質更精細,他們不惜工本建造傳統的瓷窯,以木材為燃料。不要說普通收藏愛好者,就連許多所謂的專家也栽在這些贗品面前,使這些贗品古陶瓷堂而皇之的進入拍賣行,甚至是博物館。加上國內對古陶瓷鑑定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和權威鑑定機構,藏家們唯一能夠信任的專家們對許多藏品沒有統一的意見,搞得藏家不知道該相信誰。


很多年裡,許多贗品古陶瓷通過拍賣市場在一個又一個收藏家手上流轉,不但沒有被發現,價格反而一路高升。不過,隨著越來越多的醜聞被披露,市場的信譽開始受到質疑。對贗品的擔憂已經影響到國內藏家家的熱情。據研究機構Art Economics的數據,在2011年的頂峰之後,2012年中國市場的營收即下降了24%。比起股市和業已放緩的房地產,藝術品原本被認為是更安全的投資領域。可是,按照現行法律,如果一件藏品被證明為贗品,拍賣行不用承擔任何責任。加上一些拍行弄虛作假,拍假假拍,虛抬價格,這無疑讓想進入行業的新藏家望而卻步。


根據雅昌監測中心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秋拍,瓷器板塊共計上拍2.37萬件,成交8654件,同比分別上升9.61%,1.20%,成交額達34.7億元,同比下滑9.95%。在當今價位高企、資金緊張的形勢下,老藏家出手謹慎已成常態,觀望氣氛籠罩市場,所以本季度拍賣會上出現了人氣旺買氣不旺的尷尬態勢。”
有分析人士指出,國內市場贗品氾濫,誠信缺失。而海外市場,尤其是一些知名的拍行,對古陶瓷拍品的真偽認定,相比國內較為嚴謹和權威,這就促使許多國內藏家寧願花高價,奔赴海外市場。這就是導致古陶瓷收藏市場海外熱、內地冷“兩極分化”緣由。


拍賣市場內地與海外鮮明對比
今年春拍,在香港一件南宋官窯青釉八方弦紋盤口瓶以過億價格引得各方關注。將這件八方瓶收入囊中的是上海藏家劉益謙,而他最讓人熟知的舉牌,便是去年春拍,以2.8124億港幣的價格一舉拿下“雞缸杯”。
  自2005年元青花“鬼谷下山”圖罐拍出過億天價後,10年間,中國瓷器在拍場上的表現可謂頗為搶眼:“清雍正檸檬黃地洋彩浮雕花鳥寶瓶紋六方瓶”以6776萬元成交;“明釉里紅玉壺春瓶”身價將近6440萬元……


古陶瓷市場的“兩極”分化不僅體現在拍品質量上,同時也顯現在境內外拍場上。與海外市場火爆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自2012年藝術品拍賣市場調整以來,國內的藝術品拍賣市場上,瓷器拍賣的表現越來越嚴峻,不僅成交價出現下滑,同時上拍數量也有逐漸減少的態勢。
  今年春拍期間,在北京保利“陶成—雍正御窯掇英”專場上,一件“清雍正御製洋彩浮雕巴洛克式花卉螭龍紋花台”以1667.5萬元成交。儘管這一成績符合之前介乎1200萬至2200萬之間的估價,不過仍然被業界認為“偏低”。
泓盛拍賣瓷器工藝品部經理徐寧坦言:“若是放在海外市場上拍賣,這件作品甚至有可能突破5000萬元。”他表示,就當前北京、上海等地拍賣會而言,瓷器板塊局面尚未打開,且困難不小。“目前我們組織的專場,大多針對小眾精緻,希望能讓大家逐步對市場有深入一些的了解。”


對於這一落差,文博專家許勇翔坦言,很大原因還是品牌效應。海外拍賣行在價值評估認定、器物來源和流轉有序方面做得十分完善。“可靠性提高了,藏家出手自然更有底氣了。”這一點值得國內同行反思。
針對這樣的市場亂象,政府有關部門也做了一些努力,放鬆限制,引進西方拍賣公司,比如蘇富比和佳士得。中國拍賣行業協會會長張延華表示,引進西方拍賣行,就像在池塘里放進一條鱷魚,“這會讓魚游得更快”。但效果未必立竿見影,需要時間檢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