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7日 星期一

【商號】民國時期的紫砂壺商號


從前蜀山附近農村上袁、中袁、潛洛、西望圩、牛毛圩一帶,有大量農忙務農、農閒製坯、半耕半工的製陶人家,製作坯件由窯戶收購,論件計酬,品種均為日用大壺,如壺底、洋桶壺、壽星壺、龍蛋壺等,以及小茶館用的貢燈、貢壺類。上等茶壺則為少數巧手製作,均以家傳師承,受僱於窯戶,在作坊間製作,或在家中製作特定的製品,如魚化龍、傳爐壺、柿子壺等。
紫砂陶的組織者主要是專業窯戶,前店後坊自產自銷,僱客師在家製作,或兼收鄉坯,或有店在城市、廠在陶鄉,也有自己不做專靠收坯燒窯經營的。也有紫砂製作高手自身開讓燒窯的,其中有很多是地主從事陶業的。

“豫豐紫砂陶器店”舊址(位於宜興蜀山南街)
從辛亥革命至1937年抗日戰爭全面爆發前,宜興的陶業生產包括紫砂業緩慢恢復和發展,整個陶區包括紫砂業,其燒造的龍窯從1919年的40餘座,增加到1929年的63座,成為這一時期宜興陶業最盛的一年。
民國4年(1915),缸業公所、黑貨業公所、黃貨同業公所、砂貨同業公所、紫砂同業公所、溪業同業公所相繼成立。紫砂陶與其他陶器的銷售情況相比,有較大的自由度。窯戶可以與顧客直接交易,而無需通過“牙行”。但價格以“銀兩”統一劃定,所謂“銀兩”,即什麼壺價目為幾斤幾兩,這樣定價,可以隨著物價的波動調整斤兩的價格。產品除直接銷售給來宜興的蘇北幫、安慶幫、山東幫和通過無錫江尖嘴的陶器行中轉銷售外,窯戶為了獲得更多的利潤,又向商業化經營方式發展,在本地和上海及蘇浙皖各大碼頭,甚至到國外去開行設店。
清末宣統二年(1910),在南京舉辦了我國“南洋第一次勸業會”,其宗旨是為獎勵農工,振興實業。宜興陽羨陶業公司的紫砂陶器獲獎。
1912年前後,宜興芳橋開明人士周文伯(著名物理學家周培源的父親)提倡實業,創辦“利用陶業公司”,聘任宜興川埠上袁村的前清秀才邵詠常為經理,並在上海、天津等地開設公店,擴大經營業務。1915年該公司的一批紫砂產品,包括程壽珍作的“掇球壺”,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國際賽會上獲頭等獎。參加該賽會的紫砂壺有署“潛陶”的銘文。該公司於1921年成立“陶工傳習所”,招收二十名紫砂藝徒,老師由俞國良、邵雲儒擔任,其教學方式十分嚴格,經常舉行考工比賽,促進學業。
1917年,江蘇省議員潘寶坤(蜀山西街人)向江蘇省政府提議在蜀山辦一個陶業工廠,很快得到批准。省政府撥款十萬八千元,成立了“江蘇省陶業工廠”。工廠設在蜀山北麓,後稱北廠。這是第一家國營陶業工廠,由潘寶西任廠長,徐錦森、汪裕文、邵惠如等分任庶務、窯務、場務等職,名藝人俞國良、程壽珍、範福奎等為技師,以製細貨茶壺為主,並對紫砂泥質、泥色以及造型等進行研究和改進;招聘崔克順寫畫刻字,還有製作普通茶壺、花盆以及套坯、裝燒的師傅。工廠從生產需要出發,還招收了不少藝徒,如彩釉班藝徒陳維平、盧正陽、諸葛勳等,制壺班藝徒陳漢西、束金壽、馮桂林、陳紀全、儲臘根(印款儲銘)等,花盆班則有史盤大等。陶業工廠創辦之初頗有起色,但兩三年後,便因潘寶西不善管理而走下坡路。
1931年,“江蘇省公立宜興職業學校”成立,內設“陶工科”,次年改名“窯業科”。1933年,窯業科與宜興職業學校脫離,單獨建校,稱“江蘇省宜興初級陶瓷職業學校”(簡稱“省宜陶”),並藉用原“江蘇省陶業工廠”為學校的實習工場。“省宜陶”的首校長為日本東京帝國工業大學畢業的王世傑,聘任吳雲根、朱可心等人擔任老師兼實驗工場技師。此學校​​一直辦到新中國成立以後,校址在現丁蜀大橋的東橋堍。
20世紀20、30年代,上海的一群工商業家和宜興的實業界人士,在宜興、無錫、上海、天津和杭州等城市開設專營陶器的商店,其中有代表性的是:汪裕泰與汪莊茶行、吳德盛陶器公司、鐵畫軒陶器公司、利永陶器公司、陳鼎和陶器公司和葛德和陶器公司,以及“福康”、豫豐“等。
汪裕泰與汪莊茶行,為安徽績溪人汪錫純於清道光27年(1847)在上海創辦,其子汪惕予在杭州營造汪莊,內有飲茗室、茶葉供應部,曾聘請馮桂林去杭州制壺,壺款印記“卷翁”。
“吳德盛陶器公司”開設在宜興縣城,店主叫吳漢文。他能親自操刀在紫砂陶上鐫銘刻畫,署款“企陶”、“岐陶”、“潛陶”。吳德盛公司的出品,還有署刻瀨石、岩石、石溪、友石、缶碩、淦庭、北岩、少亭等,皆是這一時期的紫砂陶刻藝人。“吳德盛”有自己的註冊商標,為一圓形圖記,陽文四字楷書“金鼎商標”,中有一鼎,小篆“德盛”二字。為“吳德盛”製坯的有:王熙臣、胡耀庭、馮桂林、儲銀蘭、邵六大等。
“鐵畫軒陶器公司”的創辦人叫戴國寶,原是一位刻瓷名手,書畫精妙。他以金剛鑽頭在瓷器上鐫刻書畫,故名其公司為鐵畫軒​​。他亦刻陶(瓷刻是在燒成後刻,紫砂陶是在泥坯上刻),在宜興買坯,在自己工場加以紋飾,印記是“鐵畫軒制”陽文篆書,外圍以圓框或方框,又有“戴氏”方印,自署“玉道人”、“玉屏”。鐵畫軒的出品上可能還有陶工、刻工、公司或是店主等多個印章和鈐記。當時向鐵畫軒供應紫砂壺素坯最多的是蔣彥亭(當代工藝美術大師蔣蓉的叔父)。蔣彥亭有諸多別名:俊彥、志臣、宏高等。向鐵畫軒供應素坯的宜興藝人,還有程壽珍、範大生、陳光明、胡耀根、李寶珍、汪寶根、吳雲根、葉德喜、葉雲根和王寅春等。戴國寶去世後,其子戴相明、別字蓮生,繼承父業,經營高檔紫砂工藝。新中國成立初期他常來蜀山、潛洛監製各式產品。
“利永紫砂陶器公司”於1920年成立,創辦人為蜀山人邵惠如,其父為邵權寅(非邵詠常),其公司開在上海老城隍廟內(即現在老城隍廟豫園的內園中),以經營出口紫砂陶器為主,產品遠銷日本、泰國、菲律賓、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等十幾個國家。公司建有自己的永安窯(龍窯),燒造紫砂器,每月一趟用木船從水路運至上海。在1926年費城世界藝術博覽會和1930年比利時國際博覽會上,利永公司出品的紫砂陶分別獲得金質獎和銀質獎。
“陳鼎和陶器廠”設在宜興縣城,經理為陳元明,兼營紫砂陶器,其出品上有“陳鼎和陶器廠”印記和“陳鼎和造”陽文圓形篆書款,有的則有英文CTHCO字樣,是為出口而製造的。傳世作品包括紫砂壺、鼓暖杯、茶具、茶杯、筆洗、花瓶、筆筒等,銘文有陳元明親自簽款,如陶刻行書“陽羨陳鼎和作於蜀山一葉軒”。
民國14年(1925),著名紫砂藝人、上袁人實業家趙松亭(支泉、東溪、九齡)創建“藝古齋”,建有“復興窯”,專門煉製使用“貢局”印款的朱泥水平壺“貢壺”,和獨紐洋桶壺,表面或磨砂拋光,或用箔金片包口沿、蓋沿。
新中國成立前夕,儲銀蘭在宜興汽車站開了陶器店,邵臣寶和邵全章在宜興長橋北門下合開“巨寶陶器店”,許立生開辦“立信陶器店”,以及徐耀棠(徐漢棠、徐秀棠的大哥)開的“藝光陶器店”(紫砂器底部有款“藝光”)等。新中國成立初期在蜀山繼續經營的紫砂店尚有吉三大開的“吉德昌陶器店”,束六度開的“立新陶器店”,毛順生(毛國強的父親)開辦的“毛順興陶器店”,以及張小懷、蔣鴻書、周志豐、吳祥大(子吳樹林)等人開的店鋪,以上店家分別經營,定購坯件;參與經營生產的還有曹秀岐(女曹婉芬)、汪裕文(紫砂品勝窯窯主)、張興成、陳真慶等。上述企業從新中國成立初期一直經營到組織合作社為止。
清末何心舟、王東石等人去浙江寧波地區煉製紫砂壺,與上海書畫家梅調鼎、胡公壽、任伯年等人合作,底款為“浙寧玉成窯造”。最近寧波市政府有關領導對玉成窯的歷史作為一個感興趣的主題與宜興方面有過聯繫,略為可惜的是,原址已在前兩年被改建為新的廠房。
民國時期著名的紫砂商號:豫豐紫砂陶器店
清代,紫砂壺尚有不少以齋堂館所之名定制的產品,如“澹然齋”、“靜遠齋”、“玉香齋”、“橫雲館”、“筠石居”、“行有恆堂”等。

豫豐滿文款
  “豫豐”為清末至民國紫砂陶器店號。為吳頤山嫡傳後裔,世居蜀山南街的吳同構其父吳啟南於清宣統二年(1910年)所開,早期所用印款為“鼎裕”,用竹刀所鑴刻。民國始用店號印款“豫豐”,印款為葫蘆圖案,中間有“豫豐”二字,並有“豫豐”滿漢兩種字體並用的款識。豫豐壺印款,早期為花邊二龍戲珠,中間是滿漢兩種文字的陽文方印。蓋上鈐葫蘆形豫豐楷書陽文雙印。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後,壺底印文中的滿文被去掉,僅僅保留漢文豫豐二字,也有天津老商舖定制的。豫豐壺均為傳統的海壽星壺,還有鵝蛋壺、蛋包壺等幾種。其中壽星壺的造型既古樸大方,又非常實用,是清末民國時期較為普及的紫砂壺品種。豫豐紫砂陶器店至抗戰年間在吳同構手中敗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