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7日 星期五

硯台的知識你知道多少?


一般說,宋元以前的硯,著重於適用,裝飾工藝並不特別講究,可謂“直勝於文”。明清時期的硯,則不但求其適用,而且講究裝飾之美,實用與審美兩端,逐漸向審美一端傾斜。特別是清硯,紋飾豐富多樣,雕刻精細工巧,硯匣的製作也十分考究。並流行在硯和硯匣上作銘題詩,記事述懷,祝禱吉祥等,集文學、書法,繪畫,雕刻以及髹漆等多種藝術於一體,硯台已不是單純的文具,而成為極富審美意味的工藝品了。至乾隆時硯飾愈趨繁縟,雕鏤日見纖巧,為宮廷製作的硯稱為“宮作”,更是富貴華美,不同一般。為了滿足多方玩賞的需要,在常見的石質、陶瓷、澄泥等硯材外,還用水晶、翡翠、象牙、玻璃、金屬、漆砂、竹木、紙張等研磨效果不佳或不能研磨的材料製硯,其玩賞性已壓倒實用性。如果說,明硯與清初的硯古意尚存,裝飾仍較適度,可謂“質文並重”的話,那麼乾隆以後則是玩賞重於適用,“文重於質”了。隨著硯的文具功能逐漸淡化,硯的本質特徵也日漸趨弱,從這個意義上說,清代乾隆一朝是中國硯史盛極而衰的轉折期。
當然,事情也不能一慨而論。清代的民間用硯,仍注重實用而多質樸之作;一些文人用硯,也能脫棄繁縟華美的時風,以清雅簡約自尚,頗多金石書卷氣。這也反映了硯史發展的複雜性和另一個側面。
今天,古硯作為收藏和鑑賞的對象,已很少有人拿它來研磨濡筆了,其實用功能已被“擱置”,其歷史文化內涵和藝術審美價值卻受到格外垂青而突現出來。但是硯之為硯的本質特徵並沒有消失,古今的間隔和視角的變化,也不可能泯滅硯與非硯的界限。一方古硯雖然不再拿來磨墨實用,人們卻仍然視之為硯。因為它曾經作為文具而使用過,它的實用性已沉澱為歷史性的存在,並轉化為今天人們觀照、鑑賞的對象了。這正如一柄寒光閃爍的古劍,今天雖然不再用作兵器,但它那削鐵如泥的無比鋒利,仍然使人驚嘆,從而產生一種深沉的歷史嚮往和審美愉悅。古硯與實用性相關的許多特點,如細膩潤澤、呵氣成滴、易於發墨、不澀不滑等,作為一種內在的質性,仍然是價值判斷的重要標準。至於端、歙等名硯天然具有的種種美麗石品,更非人工巧飾所能比擬,因而它所引起的審度感受也具有一種純真和永恆的特點。
硯台的知識你知道多少?
中國古硯
用於磨墨的文具。其原始形態為較平整的河光石,故《說文》將硯解釋為“石滑也”;又由於早期的墨為顆粒狀或薄片狀,未能作成墨錠,不便握持,故秦、漢古硯多附有研子(研杵、研石),用它壓住墨粒研磨。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所出石硯,呈不規則的圓形,所附石研子相當大,幾佔硯面面積的1/4。漢代石硯的造型趨於規整,主要有圓形和長方形兩種,研子的體積較前縮小。圓硯多附三足且有隆起之蓋,蓋底當中留出凹窩,以備蓋硯時容納研子。精緻的圓硯在蓋面上常鏤出旋繞的蟠螭紋,如河北望都所藥村、河南南樂宋耿洛等地的漢墓所出者。另外,湖北當陽劉塚子漢墓中還出過一件此式陶硯。長方形硯原來只是一塊石板,如洛陽燒溝632號漢墓所出者。這種硯或被稱為黛硯,但在居延金關,此式硯與屯戍遺物同出,根據該地點的軍事性質,可知長方形硯並非均供畫眉之用。山東臨沂金雀山11號漢墓所出長方形石硯,附漆硯盒,蓋、底均繪有云氣禽獸紋。漢代還有一種附銅硯盒的石硯,銅硯盒常作獸形,安徽肥東與江蘇徐州各出一例。徐州的獸形銅硯盒通體鎏金,滿佈鎏銀的雲氣紋,雜嵌紅珊瑚、綠松石和青金石,造型瑰奇,色彩絢爛,是珍貴的古文物。
晉代流行瓷硯,起初為圓形三足,形制大體沿襲漢代的圓硯。南北朝時的瓷圓硯下裝一圈柱足,又被稱作辟雍硯。這時也出現了箕形的風字硯,現存最早的一面系1955年出土於西安郭家灘,有東魏武定七年(549)銘文。
唐代開始講究制硯之石材。這時由於製墨技術的進步,墨錠作得很堅致,從而要求硯石具有較大的硬度。以硬石製硯,如表面粗糙則易傷筆毫,如表面太滑又不利於發墨,故硯石須兼備堅硬、細膩易發墨等特點。根據這些標準,唐代選擇了廣東肇慶所產端溪石製硯。端硯石質優美,磨墨無聲,貯水不耗,膩而不滑,發墨不損毫,所以在唐代廣泛流行。《唐國史補》稱:端溪紫石硯“天下無貴賤通用之”。1965年廣州動物公園出土一方唐代風字形端硯。現藏廣州市博物館,是唐代端硯的實物例證,此硯樸素無文,不事雕琢,應是唐代前期的作品。到唐代後期,硯形的製作日趨精美。皮日休詠端硯詩句稱:“樣如金蹙小能輕,徽潤將融紫石英。石墨一研為鳳尾,寒泉半勺是龍睛”。可見這時端硯上已雕刻出各種圖形。除端溪石外,安徽婺源的歙溪石,也於開元年間開始開採。此外,唐代還製成了澄泥硯,以山西絳州的產品最著名,澄泥硯常製成風字形,也有製成龜形的,硯蓋呈龜背甲狀,別具情趣。
到了宋代,端、歙、魯、洮等石材所製之硯已為書家普遍採用。形式除長方形的抄手硯外,還有各種象形硯以及特製的蘭亭硯、石渠硯、雜形硯等。此時已註重石材的紋理美,端硯則貴其石眼,如鴝鵒眼、鸚哥眼、鳳眼等。中國歷史博物館所藏北宋百一硯,有101顆圓形石眼,為硯中瑰寶。宋硯今有不少佳品存世,文獻資料也有宋米芾撰寫的中國最早的一部《硯史》。
明、清石硯除以石質取勝外,還特別注重雕刻造型,式樣繁多,蔚為大觀。這時的硯式如鼎形、琴形、竹節、花樽、馬蹄、新月、蓮葉、古錢、靈芝、蟾蜍等,逞奇鬥勝,各臻其妙。還有保存天然石質樸美不假釜鑿的“天然硯”。文人學士也常在硯上題刻銘文,甚至鐫刻肖像,使之不僅成為文房用器,也是價值很高的工藝品。
硯台的知識你知道多少?
中國古硯的體系劃分
一、《硯史》體例和方法與當前古硯研究之現狀
中國古硯,自秦漢稱“研”始,迄今已兩千多年,而研究工作則相對晚了約近千年。
古人近千年的研究,一直遵循《硯史》的體例和方法。這種體例,對於硯,首先按其硯材產地命名硯,然後論及其坑、其質、其色澤、其石品,四大名硯排放在最前面重要位置,其後則依次論及各類不同材質的非石硯,如陶瓷澄泥、金屬玉石、竹木骨角等等各類硯。並對每種硯均詳細評價其發墨之優劣以及是否費筆等,不厭其詳。
由於《硯史》體例和方法的局限性,決定了古人的研究,只能就材論材。這種局限性,也造成了古人研究的專一,所以就硯材及個硯的研究而言,古人幾乎達到了窮盡的地步。正是這種鍥而不捨的近千年研究的改進,使古硯由簡單的研磨石片,演化成材質眾多形制各異的龐大家族並集雕塑、書法、繪畫、篆刻於一體,成為古代精美的藝術品,同時大量豐富的硯著,為我們今日的研究積累了豐富的資料。
《硯史》體例和方法所決定的局限,表現在對於包括四大名硯在內的各類硯,不可能進行全面、深入、系統的理論研究。時至今日,我們憑高遠眺,既看清了古硯的源頭,也看清了它發展變化的脈絡,更看清了它盛極而衰的過程。
中國古硯,材質眾多。據統計,不同材質達三十多種,而單以石硯來說,全國曾以其為材製硯的多達二百餘種,這還不算坑口、色澤、石品的種種差別。如果把不同產地、不同材質、不同坑口、不同色澤一併計算的話,其種類達500多種。如此眾多的材質,如按《硯史》之體例,一類一類慢慢研究也完全可以,但是長此下去,古硯的理論系統是無論如何也建立不起來的。
二、中國古硯體系的劃分
筆者所言中國古硯體系的劃分,就是提綱挈領的方法。就中國古硯的體係來說,就是抓住其最主要的部分,支起中國古硯的大框架。
(一)為什麼要進行體系劃分
我們所沿用米芾《硯史》所採用的體例,是以不同產地的優質硯材為綱,以硯為細目。中國歷史上製硯之材,如把不同產地,不同質地的硯材加在一起達數百種之多。按《硯史》體例的做法,則這數百種硯材全是綱,也正是綱太多了,也就變成了無綱,所以今人所寫的諸多硯史,均沒有主線,讓人讀來感到細碎而層次不分明,抓不住要領,更做不到一目了然。可以說都是無綱之硯史。
(二)如何認識古硯體系
如何認識中國古硯的體系,這個問題看起來較為複雜,實際上也很簡單。硯屬文房四寶之首,是書寫工具。可以認為:自從硯一出現就和文化緊密的聯繫在一起,也有人誇張地說,沒有硯,就沒有中國五千年文明史。硯不但書寫著文化,而其自身也形成了中國獨有的文化現象。文化是貫穿整個硯史的主線,在不同的歷史時期它反映了不同的文化,不同的使用群體,在硯中註入了不同的文化取向和內容。我們通過古硯中所反映出不同的文化取向和內容,來確認其主要使用群體,來認識中國古硯的體系。
(三)如何劃分古硯體系
既然是以硯中所體現的不同文化取向和內容來劃分體系,筆者提出以下構想
硯台的知識你知道多少?
三、中國古硯歷史斷代與體系劃分的說明
筆者初步之構想,自認為尚有新意,但未必盡合情理,為了便於勾通,特作如下文字說明。
( 一)隸匠硯
隸匠,奴隸社會的奴隸和封建社會的匠人。之所以定名​​為隸匠硯:
1、所說隸匠硯,其實就是一種最簡單的碾壓工具。一塊規則或不太規則的長方厚石板,再加一個石碾棍,把所需的顏色礦物顆粒放置碾盤之上,雙手持碾棍反复碾壓,使其成粉狀。它的功用,就是把顆粒碾壓成細粉。直到書寫繪畫時,將墨粉或顏料置於石製或銅鐵所製容器之中,加水攪拌而成。
把礦物顆粒碾壓成粉,是一項繁重的體力勞動,奴隸主、莊園主、貴族,絕不會親力而為。這些貴族,即便從事書寫繪畫,也都是直接使用調配好的墨汁類。因此類原始硯使用的主體是隸匠,故定名為隸匠硯。
2、文化表現:
這類硯十分原始,且多數不甚規整,沒有文字符號和紋飾遺痕,沒有任何文化表現,與貴族所用的青銅器、玉陶器和後期精美的調色器來比較,有天地之別。從這方面也反證了此類工具還沒有納入貴族的視野。
以上是定名隸匠硯的兩點理由。
關於隸匠硯中稱“碾壓器”,而不稱之為研磨器的說明:
(1)此類形制的原始硯,就其形制與組合來看,只能起到碾壓作用,而且也只有通過碾壓,才能把顆粒較大的礦物顆粒變成粉狀。它的功用就是產生出墨粉,和秦漢之“研”直接碾壓研墨而產出墨汁的功用截然不同。
(2)稱之為研磨器,實際上是和秦漢時期的“研”有點混為一談了。秦漢之“研”的研石,是碾壓與研磨並用的產物,它是在加水的狀態下,直接產生墨汁,而不是墨粉。碾壓器也不具有研磨功能,有如我們日常用的案板和擀麵杖一樣,它只能起到碾壓作用,而無法具有研磨功能。
3、文化表現:
文人硯充分錶現了文人的文化取向,首先在形制上力求其雅,這是文人意識在形制上的表現。在文化內容上,溶書法、繪畫、雕刻、篆刻為一體,精美之至。
硯台的知識你知道多少?
4、為什麼把宮廷硯列為文人硯組成部分
名人硯,即大文人硯,屬文人硯範疇無可爭議,宮廷硯確定為文人硯的組成部分,有如下理由:
(1)雖說古硯譜記載,後唐已有硯務官,已有貢硯。但歷經宋元明清,除清代外,有明確記載或流傳有序的宮廷硯,屈指可數,連同清代宮廷所製之硯在內,同眾多的遺存古硯相比,數量甚微,且不成體系。
(2)如果確定宮廷硯為單一體系,同古畫一樣,應該有對應的民間硯。就其數量來說與眾多的民間硯根本無法匹配,無法對應。中國古書畫有宮廷與民間相對應的體系,據統計,僅清代宮廷畫就達三萬餘幅,還不算唐、宋、元、明歷朝遺存宮廷畫,其數量之大是宮廷硯遠遠不能比的。而民俗硯的存世量,絕不亞於民間畫,故宮廷硯難以單成體系。
(3)宮廷硯在材質的選擇和形制上,同文人硯最接近或如出一轍。就已知的宮廷硯來說,除少數表現帝王思想外,如玉兔朝元、太平有像等,更多的文化表現,並未超出文人硯的範疇。而且清宮的藏硯也是以文人硯為主,宮廷硯和文人硯在性質和文化取向上並沒有質的差別。如乾隆禦銘硯,如果去掉禦銘,同文人硯是難以區別的。並且它也不像宮廷服飾與宮廷建築,與民用物存在著嚴格的等級差別。
基於以上原因,宮廷硯歸屬於文人硯範疇。
四民俗硯
定名為民俗硯,就是因為其具有典型的民俗特徵。
硯台的知識你知道多少?
民俗硯的產生:
在四大名硯逐漸形成的過程中,民俗硯也在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
端歙、紅絲石、洮河石等優質硯材,被達官貴人,尤其是文人的追捧,加之開採量小,運輸不便,令其身價暴漲,價格之昂貴,絕非下層官吏、平民、商戶所敢問津。但是這一階層,對於硯的要求,已經不滿足於僅僅供研墨書寫,他們的思想文化,他們的情趣願望也要在硯中表現出來,也在尋找一種符合自己身份所需要的硯。於是產生了民俗硯。這是民俗硯產生的背景,其特徵如下:
一使用的群體:
民俗硯使用的群體,為寒門士子、城鄉平民、商家店鋪、寺院僧侶。
(二)民俗硯的材質:
民俗硯所用石材以雜石為主,就地取材,價格低廉,包括其他材質如銅、鐵、錫、澄泥、陶瓷等。極少用端歙、洮河、紅絲石、松花石等優良硯材,而玉翠、水晶、瑪瑙等貴重材料更是絕少使用。
(三)形制、工藝:以雕塑為主,器形均較碩大,突出了觀賞性、陳設性和裝飾性,它不是文人的文房之物。它的碩大和青石色彩,與高大的寺廟、祠堂、民居之廳堂相適應。
(四)文化表現:祈福避邪。
(五)與文人硯除形制有差別,所表現的文化不同外,就是這類民俗硯。除向寺廟捐贈有姓名者外,極少有詩詞、文章,紀年姓名等款識題刻。
基於以上原因,定名為民俗硯。
以上是關於中國古硯的體系劃分和歷史斷代的構想,是筆者的一點膚淺認識。我認為,不管劃分得是否合理,但畢竟是對古硯進行深入、系統研究的一個思路。至於對否,還有待於專家學者的認定並予以關注,最後確定一個多數人認可得體系劃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