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21日 星期五

故宮博物院藏宜興紫砂展


江蘇宜興古稱荊溪、陽羨,境內水土利陶,砂壺宜茶。制壺的原料紫砂是粘土—石英—雲母系共生礦物原料,其特點是含鐵量高,它是宜興特有的寶藏,迄今為止它處未見。宜興紫砂陶創始於宋,興盛於明清。明代萬曆年間,紫砂陶盛極一時,由日用陶逐漸演變為工藝美術品,並以其深邃的文化品位和精湛的手工藝聞名於世,將中國陶器之美髮展到極至。也是從這時起,宜興窯製品同樣受到皇帝的青睞,開始進入宮廷。清代,康熙、雍正、乾隆皇帝對紫砂器喜愛有加,使之成為珍貴的御前用器。
故宮博物院收藏的各類宜興窯製品將近400件,其中屬清宮舊藏者所佔比例很大。這些宮廷紫砂包括茗壺、茶具、文房清供、花盆等器物,世間罕見,外界絕少看到。它們的來源有兩個途徑: 一是由宮廷造辦處出樣在宜興定制的紫砂器,二是由宜興地方官根據皇帝的喜好向宮廷進獻的紫砂器。兩者的使用對像都是封建王朝的最高統治者,製作者雖然不被允許留下姓名,但他們的製作技藝代表了紫砂陶藝的最高水平,工藝之精湛,技巧之嫻熟,氣質之脫俗無人能及,與市井茶肆中流行的大眾用品有著天壤之別,也高出社會上一般的文人用器。此次選出52件(套)藏品舉辦網上展覽,是故宮博物院所藏紫砂器首次在網上集中展示,為廣大的紫砂陶愛好者打開了一個特別的天地。
【御用茶具】
御用茶具主要是指皇帝日常使用的茶壺、茶葉罐、蓋碗、茶圓(茶杯)等。依據存世藏品,明清時期御用紫砂茶具的情況大致如下:清宮舊藏的明“時大彬”款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執壺是目前所知最早進入宮廷的紫砂茶壺。清康熙年間造辦處根據皇帝的喜好在定制的紫砂素胎上畫琺瑯彩,台北故宮博物院收藏著一批帶有康熙御製款的紫砂胎琺瑯彩茶具,北京故宮博物院則僅存一件乙酉年干支款的康熙紫砂胎琺瑯彩殘壺。雍正年間紫砂泥色的內蘊之美受到皇帝的青睞,至今保存完好的色澤古樸、韻致宜人的茗壺和茶葉罐代表了雍正皇帝的審美品位。精通茗飲之道的乾隆皇帝對紫砂茶器的熱愛幾近痴迷,乾隆七年(1742年)宮廷直接向宜興定制帶有御題詩烹茶圖的茗壺和茶葉罐,將詩、書、畫、印各種藝術形式集於紫砂一體。這時的御用紫砂進入了批量生產的階段。乾隆以後,隨著國力衰弱,宮廷紫砂的製作與其他手工藝門類的藝術品一樣逐漸步入低潮。反映在御用茶具上,以簡單實用代替了精美典雅,但尚且保留著皇家器物的格調。
宜興窯“時大​​彬”款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執壺
宜興窯“時大​​彬”款紫砂胎剔紅山水人物圖執壺,明晚期,通高13.2cm,口徑7.6cm。清宮舊藏。
壺為紫砂胎,方體,圓口,曲流,環柄,壼門足。通體髹紅漆,雕山水人物紋樣。壺體四面開光,內刻單線回頭天錦和方格“卍”字地錦,分別雕刻松蔭品茗等山水人物圖案,開光外刻龜背錦紋。壺蓋面與肩部雕飾吉祥雜寶紋,蓋鈕雕作蓮花形。壺柄與流口雕飾飛鶴流雲紋。壺底髹黑漆,漆下隱現描紅漆“時大彬造”四字楷書款。
以紫砂作漆器胎骨者不多見,而以名匠時大彬所製紫砂器為漆器胎骨者,僅見這一件,實屬珍貴。此雕漆壺款識的發現無疑為這類風格的雕漆提供了斷代的參照依據。
宜興窯“邵邦佑”款紫砂琺瑯彩壺
宜興窯“邵邦佑”款紫砂琺瑯彩壺,清康熙,高9.7cm,口徑8cm,足徑7.4cm。
壺圓形,平底,淺圈足。流及壺柄已殘缺,壺蓋保存完好。深栗色砂泥,細潤光滑。壺身與壺蓋以紅、黃、綠、藍等色琺瑯彩描繪山石花鳥,紋樣精細,生機盎然。器底以遒勁規整的楷書館閣體書:“乙酉桂月臣僧寶誠進邵邦佑制。”從此壺豐挺飽滿的造型、紋飾的佈局、雙犄牡丹的畫法等幾方面分析,其具有康熙朝瓷器的典型特徵。康熙中期以後,宮廷開始嘗試在宜興紫砂茶具上畫琺瑯彩。清早中期的乙酉年有順治二年(1645年)、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乾隆三十年(1765年)三個年份。順治朝還沒有出現琺瑯彩,乾隆朝已經不見雙犄牡丹的畫法,因而此壺的絕對生產年代應為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宜興胎琺瑯彩是由宜興提供紫砂素胎,於宮中造辦處畫彩燒成的。康熙末年製作的一批宜興琺瑯彩茶壺和蓋碗均收藏於台北故宮博物院。此壺形制古樸,輪廓周正,色彩淡雅,為故宮博物院僅存的一件康熙朝宜興胎琺瑯彩茗壺。
宜興窯紫砂柿蒂起花扁壺
宜興窯紫砂柿蒂起花扁壺,清雍正,高8.1cm,口徑8.3cm,足徑6.4cm。
壺闊口,圓肩,扁腹,短直流,粗環柄。蓋面突起浮雕的柿蒂紋。淺赭色調砂泥,佈滿白砂點,砂泥顆粒較粗,但粗而不澀。
浮雕的柿蒂紋具有典型的晚明風格,明墓出土的紫砂壺和宜興窯址出土的殘器中多有柿蒂紋裝飾的壺流或壺蓋。此壺浮雕的柿蒂紋周邊翻捲,有一定的厚度,使光潔素雅的壺體增添了圓雕的神韻。
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彩繪方壺
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彩繪方壺,清雍正,高11.5cm,口徑12×9cm,足徑8×9cm。
壺直口,略呈長方形。器身方中見圓,圓中見長方。彎流,方柄,壼門足。出沿式蓋,方亭式鈕。壺為紫砂內胎,外髹黑漆,並以金彩繪畫。壺身描金漆繪保存完好,蓋上則大部分脫落。壺身四面所繪內容為山​​水樓閣圖,壺柄和流上繪製梅花。
以漆髹飾紫砂壺始於明代,清雍正年間吸收了漆畫中重彩描金的技法,將壺體裝飾得金碧輝煌。
此壺造型大氣,構圖飽滿,描金漆畫精美異常,富麗堂皇,具有典型的皇家風範,是故宮博物院僅存的雍正朝紫砂胎描金彩繪壺。
宜興窯紫砂端把茶壺
宜興窯紫砂端把茶壺,清雍正,高7.5cm,口徑7.6cm,足徑7.5cm。
壺圓形,短頸,圈足。口、流、柄的高度一致。紫色砂泥,細膩光潤。
雍正時期宜興窯向宮廷進貢的紫砂壺多是以造形、泥色取勝的素壺,光素古樸中更能顯示出紫砂壺肌理的自然之美。
宜興窯紫砂圓壺
宜興窯紫砂圓壺,清雍正,高8.5cm,口徑7cm,足徑7cm。
壺敞口,直頸,鼓腹,下部略收,圈足,蓋微鼓,圓珠鈕。口、足、蓋上的三條弦紋線條流暢,壺流彎曲有致。砂質堅實,深紫色砂泥中摻雜細密的黃砂點,看似很粗,撫之極細。此壺形制古樸,不入妍媚,紫砂的泥色之美得以完美地展現,代表了雍正時期宮廷紫砂壺文雅脫俗的風格。
宜興窯紫砂花卉竹石紋茶葉罐
宜興窯紫砂花卉竹石紋茶葉罐,清雍正,高9.5cm,口徑2.5cm,底徑5.7×5.7cm。
罐呈四方形,方肩,方足,子母雙套蓋。罐身四面開光內以泥漿堆繪竹石、蘭草、梅花、菊花紋。砂泥呈淺赭色,也就是通常所說的“灰鼠皮”色,素雅純淨。
雍正皇帝特別欣賞紫砂泥色的天然之美。這時期首創了本色泥漿堆繪技法,繪畫用的泥漿必須研磨得與墨汁一樣細潤,濃稠度要恰到好處,這是一種技藝性極高的裝飾手法,也是雍正朝宮廷紫砂裝飾的一大特色。
宜興窯紫砂蓮心銘花鳥六方茶葉罐
宜興窯紫砂蓮心銘花鳥六方茶葉罐,清雍正,高13cm,口徑3.6cm,底徑5.9cm。
罐呈六方形,平肩,平底,子母雙套蓋。蓋面刻楷書“蓮心”二字。罐腹六面分別以泥漿堆繪山石花鳥圖。砂泥呈紫紅色,肌理細潤,紋飾精妙。
雍正時期內廷特向宜興定制帶有不同的茶葉名稱的小容量紫砂茶葉罐,供皇帝品茶使用。蓮心茶為江南名茶之一。
宜興窯紫砂御題詩松樹山石圖壺
宜興窯紫砂御題詩松樹山石圖壺,清乾隆,高9cm,口徑5.6cm,足徑6.6cm。
壺扁圓形,小彎流,曲柄,圓蓋微鼓有鈕,圈足。砂泥呈紫紅色,色調純正,砂質細膩。壺腹一面刻松樹山石圖,另一面長方形開光內刻乾隆御題《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七言詩:“溪煙山雨相空濛,生衣獨做楊柳風。竹爐茗椀泛清瀨,米家書畫將無同。松風瀉處生魚眼,中泠三峽何須辨。清香仙露沁詩脾,座間不覺芳堤轉。”句末鈐篆書款“乾”圓形印、篆書款“隆”方形印。
此詩作於乾隆皇帝乘船遊覽江南的途中,時為乾隆七年(1742年)。

宜興窯紫砂御題詩烹茶圖壺
宜興窯紫砂御題詩烹茶圖壺,清乾隆,高15.4cm,口徑5cm,足徑5.8cm。
壺圓筒形,直腹,短彎流,環耳柄,圈足,鼓圓蓋。淺粉色砂泥。壺腹一面長方形委角開光內刻乾隆御題詩《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句末鈐“乾”(圓)、 “隆”(方)篆書印章款。另一面堆繪庭院烹茶圖。幽靜的山間庭院中,堂屋內的主人和來訪的高士談興正濃,琴童穿院而過取琴助興。廂房內一侍童正對爐煽風煮茶。畫面凸凹明顯,紋樣清晰,此壺是故宮博物院所藏烹茶圖紫砂器中最見功力的代表作品,為宮廷紫砂的標準器之一。
“臥遊書室”是乾隆皇帝遊覽江南時所乘遊船之名。原詩見《清高宗御製詩初集》卷九。

宜興窯紫砂御題詩山水人物紋闊底壺
宜興窯紫砂御題詩山水人物紋闊底壺,清乾隆,高14.3cm,口徑6.5cm,足徑10.9cm。
壺口微撇,粗頸,彎流,螭龍形長柄,碩腹,闊平底。圓蓋,圓鈕。偏黃色砂泥。腹兩面各有一長方委角式開光。一面內刻乾隆御題詩《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原詩見《清高宗御製詩初集》卷九),句末鈐“乾”(圓)、“隆”(方)篆書印章款。另一面堆繪山水人物圖:密林深處細雨濛蒙,一股清澈的山泉順流而下,通向茅屋的小橋上一老翁舉傘匆匆前行,屋中的老婦正倚窗向外張望,小侍童忙著煮茶迎接主人的歸來。這種生活場景被宜興的工匠們以細膩的泥漿表現得淋漓盡致,使紫砂壺富於生機。

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菊花壺
宜興窯紫砂黑漆描金菊花壺,清乾隆,高9cm,口徑8cm,足徑7.5cm。
壺直口唇邊,扁圓腹,短彎流,環形柄,圈足。蓋拱起,上飾寶珠鈕。紫砂內胎,外髹黑漆,上繪金彩大朵菊花,花兒競相開放,花葉染為紅、綠色,一隻蝴蝶在花叢中飛舞。底有金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
此壺的紫砂胎和彩漆結合緊密,底漆烏黑瑩亮,將金彩圖案襯托得華美富麗。圖案微​​凸,略高於黑漆地,使花紋更富於立體感。在紫砂胎上描金彩漆最需要解決的工藝是漆皮的剝落問題,一旦粘和不好就會成片地剝落。乾隆時期紫砂漆器很好地解決了這個問題。此壺製作精湛,展示了皇室用器精美絕倫的藝術特色。
宜興窯紫砂綠地描金瓜棱壺
宜興窯紫砂綠地描金瓜棱壺,清乾隆,高11.2cm,口徑8cm,足徑8cm。
壺瓜棱形,曲柄,短彎流,瓜形蓋,寶珠鈕,圈足。紫砂內胎,蓋及腹部繪綠地描金粉彩蓮花、蝙蝠、雜寶紋,通體以金彩為主,其間點綴紅、黃、藍等色,設色艷麗,富麗堂皇。圈足內為紫砂地金彩“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此壺是先在宜興燒內胎,進呈宮廷後由造辦處再加工,工序為描金、彩畫、書款。經如此過程,這件作品才算完成。
瓷器裝飾發展到乾隆時期出現奢靡綺麗的風氣,宮廷紫砂器也深受影響,紫砂胎加彩極為盛行。此壺藏有一對,原存放於皇帝的寢宮養心殿內,是乾隆皇帝喜愛的御用紫砂精品。

宜興窯紫砂蘆雁紋六方茶葉罐
宜興窯紫砂蘆雁紋六方茶葉罐,清乾隆, 高16.2cm,口徑4cm,足徑4.7cm。
罐六方形,小口,折肩,六方足。蓋、鈕皆帶六棱。朱紅色砂泥。腹六面繪通景蘆雁紋,碧波粼粼的湖面上簇簇蘆葦在微風中搖弋,一群大雁飛臨水面,分別作飛、鳴、食、宿狀。整幅畫面用細潤的泥漿堆繪而成,畫面微微凸起,富有立體感。
蘆雁紋是中國文人畫常見的題材之一,宋徽宗時期就有蘆雁紋的宮廷繪畫,明清時被大量地運用在工藝美術的裝飾上。宮廷紫砂使用泥漿堆繪蘆雁紋比一般的繪畫作品內斂含蓄,凸顯出紫砂泥質的肌理之美,恬靜雅緻,意蘊悠長,散發出無盡的書卷氣。

宜興窯紫砂御題詩梅花紋茶葉罐
紫砂御題詩梅花紋茶葉罐,清乾隆,高15.5cm,口徑4cm,足徑4.8cm。
罐圓口,短頸,長圓腹,圈足。圓形蓋,珠鈕。淺黃色砂泥。腹一面為乾隆七年(1742年)所作御題詩《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原詩見《清高宗御製詩初集》卷九)。另一面用細泥堆繪梅花圖:湖石縫隙間老梅斜出,花滿枝頭,或盛開,或含苞。
七言詩《雨中烹茶泛臥遊書室有作》曾被廣泛地應用於乾隆御製茶具的裝飾上,不僅局限於紫砂器,景德鎮官窯瓷器上也多有應用。

宜興窯紫砂小圓壺
宜興窯紫砂小圓壺,清嘉慶,高5.2cm,口徑3.4cm,足徑2.7cm。
壺直口,垂腹,淺圈足。環柄、彎流均高於壺口。蓋面凸起,上飾寶珠鈕。足內鈐“嘉慶年制”楷書款。
此壺造型小巧精緻,紫紅色砂泥,質地細膩光潤。款識的佈局、書體與當時的官窯瓷器一致,為宮廷御用紫砂小壺的代表作品。

宜興窯紫砂提梁壺
宜興窯紫砂提梁壺,清,通高14.5cm,口徑8.2cm,足徑7.3cm。
壺圓形,鼓腹,平底。高架三叉提梁相交於壺體上方,曲中有直,直中有彎,勾勒婉轉,信手而成。圓蓋凸起,以太湖石為鈕。砂泥呈黃色,質地細潤。此壺提樑的造型與壺身渾然一體,使作品具有平衡性而又不失活潑。
清中期以後,提梁壺多由單提梁改為雙提梁,既增加了壺的穩定性,又體現出壺形的美觀。

【文房清供】
明代以來書齋文化十分流行,清代宮廷更加講究文房用器的製作,各種材質的文房用品均由內廷出樣,一部分在造辦處製作,另一部分交地方政府按樣製作,地方官員需按年例向宮廷進貢文房清供。宜興紫砂精光內蘊,含蓄溫雅,不僅適合茶器的製作,也用於宮廷文房陳設。清宮舊藏的御用紫砂文房用具雖數量不多,但質量一流,均由內廷出樣在宜興燒製後再到造辦處進行二次加工。如雍正、乾隆時期,造辦處漆作加工繪製的紫砂描金彩繪大筆筒既有宮廷用器的富麗堂皇又充滿溫馨的書卷氣;雍正紫砂金漆雲蝠澄泥硯砂質極細,呈色古雅。除筆筒、硯、水丞等文房用品外,更有紫砂仿生文玩、花觚、壁瓶等陳設,體現了清帝的書房情趣。

宜興窯紫砂描金堆繪攜琴訪友圖大筆筒
宜興窯紫砂描金堆繪攜琴訪友圖大筆筒,清雍正,高16.5cm,口徑19cm,底徑18.5cm。
筆筒圓形,口底相若,寬圈足。口沿髹黑漆描金纏枝蓮邊飾一周,器底髹黑漆。附描金漆座,雲頭形三足。黃砂泥。通體描金堆繪攜琴訪友圖:在煙波浩淼、奇山秀樹的環境中,一高士執杖行於蜿蜒的小徑,書僮抱琴緊隨其後。路的盡頭是白牆所圍的二層屋舍,擺放方桌的二樓軒敞明亮,置身其中,遠山近水、白帆點點、擺渡船夫、風吹蘆葦盡收眼底。一幅中國傳統的山水畫完美地複制於筆筒上。
髹漆描金是清代宮廷紫砂特有的裝飾手法,工藝繁複,富麗堂皇。除器身繪圖外,筆筒的口邊和器底也髹漆描金,做出講究的邊飾,更增添了宮廷氣息。這種底髹黑漆的大筆筒是在宜興燒好素胎以後由清宮造辦處二次加工的御用文房用品。
宜興窯紫砂描金堆繪山水人物紋大筆筒
宜興窯紫砂描金堆繪山水人物紋大筆筒,清雍正,高16cm,口徑19cm,底徑19cm。
筆筒圓形,口底相若,寬圈足。口沿為髹黑漆地描金迴紋,底髹黑漆。附描金紅漆座,雲頭形三足。黃色砂泥。外壁描金堆繪山水人物圖。畫面展示了江南渡口的生活場景,江水遼闊,微起波瀾,船老大正奮力駕馭一葉坐滿船客的扁舟向岸邊靠近。岸邊渡口有人在等候渡船的到來,通往渡口的途中一騎驢的高圌士正匆忙趕路,家僕肩挑行囊緊隨其後,他們的前方有人推著裝滿行李的獨輪車,有人輕裝荷傘急步前行。兩岸草木蔥蘢,風光綺麗。
作者如同紙上作畫,利用大面積的留白表現水天一色的江面。人物的畫法無比精妙,小如米粒的眾多船客姿態不同,表情各異。畫面具有雍正宮廷繪畫清疏雅緻的特色。

宜興窯紫砂描金堆繪打棗圖大筆筒
宜興窯紫砂描金堆繪打棗圖大筆筒,清雍正,高16.5cm,口徑19cm,底徑18.5cm。
筆筒圓形,口底相若,寬圈足。黃色砂泥。口沿髹黑漆描金彩迴紋邊飾,底髹黑漆。附描金紅漆座,雲頭形三足。外壁描金堆繪打棗圖。枝葉繁茂的棗樹枝幹粗壯,碩果累累,棗子已經鮮紅熟透。一持長竿的老翁正哄著小孫孫打棗玩耍。老翁著深色衣衫,與小童的粉衫對比鮮明。小童的表情頑皮可愛,老翁深受感染。遠景為坡地、樹木,使畫面具有遼闊感。
紫砂胎上的髹漆描金裝飾在清雍正時期做得最好。此筆筒的口沿使用黑漆描金修飾,底部用黑漆包罩,正如吳梅鼎的《陽羨茗壺賦》所稱讚:“或青堅在骨,塗髹汁兮生光。”

宜興窯紫砂桃式硯滴
宜興窯紫砂桃式硯滴,清雍正,直徑7.2cm,口徑1.3cm。
硯滴為連枝帶葉桃實式,以黃白砂泥為胎。頂端進水孔有粉紅色小桃花覆蓋,莖端為出水孔。口與蓋作卡口,將蓋稍做旋轉便會牢牢卡住,即使晃動和倒懸也不致脫落。硯滴表面於黃白之上點染褐紅色斑點,周圍浸染一片淺粉色,好似熟透了的鮮桃。
清雍正時期的御用文玩中不少是宜興製作的紫砂器,如此精美的紫砂硯滴卻並不多見。

宜興窯紫砂金漆雲蝠硯
宜興窯紫砂金漆雲蝠硯,清雍正,高2.6cm,直徑21.6cm。
硯扁餅形。硯面突起形成硯堂,外環水渠為硯池,設計巧妙,造型簡潔。砂泥呈深栗色,沉穩古雅。胎體緻密滑潤。口沿和外壁堆塑彩繪纏枝靈芝紋,描金彩朵雲、壽字、飛蝠等紋飾,十分精緻。硯底部內凹,滿髹黑漆,烏黑瑩亮。
此硯精工細作,採用雍正時創制的砂泥堆繪技法,具有宮廷御用硯品高雅富麗的特徵。故宮博物院舊藏雍正皇帝御用紫砂硯僅此一件,原藏於清宮懋勤殿。

宜興窯紫砂彩繪花鳥紋委角筆筒
宜興窯紫砂彩繪花鳥紋委角筆筒,清乾隆,高13.5cm,口徑12×12cm,足徑11×11cm。
筆筒方形,委角。淺黃色砂泥。外壁以白、粉、黃、綠等色設色,四面分別繪有:鷺鷥蓮荷、飛燕桃花、喜鵲登梅、雙蜂戲菊。筆筒色調豐富,製作技藝純熟,所繪花樹枝葉紛披,搖曳生姿,禽鳥等輕盈靈動,顧盼生輝。以紫砂胎施以粉彩的做法在清乾隆時期大量出現。

宜興窯紫砂百果詩句硯滴壺
宜興窯紫砂百果詩句硯滴壺,清乾隆,高5.4cm,口徑1.1×2cm,足距2cm。此壺造型以石榴為身,蘑菇為蓋,藕節為流,靈芝為柄。肩部飾瓜子,底承柿子、桃子、核桃三支足。壺身上的微縮瓜果均採用果實本色,形狀逼真。主體壺身砂泥呈冷金黃色,摻雜點點暗紅砂。腹部刻行書“仙家瓜果四時同”七字。
作為文房用具的硯滴最早出現時為銅質,兩晉時期燒造出青瓷硯滴,此後歷代都有瓷質硯滴問世,但精美的紫砂陶質硯滴則十分稀見。

宜興窯紫砂雙螭福壽水丞
宜興窯紫砂雙螭福壽水丞,清乾隆,高5cm,口徑4.7cm,底徑3.6cm。
水丞圓唇口,扁腹,兩對螭龍托珠為座。砂泥呈黃色,質地極為細潤。外口下有迴紋和雲頭紋邊飾各一周。器身堆繪綠泥五蝠及雙“壽”字,寓意“五福捧壽”。此器造型精巧華麗,為紫砂文玩中的佳品。
宜興窯紫砂御題澄泥套硯
宜興窯紫砂御題澄泥套硯,清乾隆,盒高9cm,長48cm,寬45.3cm。
六方紫砂澄泥硯置於大紫檀木盒內,盒面填金隸書“萃珍含潤”。每方硯分別配有隨形的紫檀木盒,盒蓋上部均嵌玉一塊,上分別刻玉螭紋、獸面紋、玉臥蠶等,下部為填金隸書乾隆皇帝御題。此套硯是在澄泥中摻進一定比例的宜興紫砂精心製作而成,澄泥中摻紫砂不僅使硯的顏色微現深紫而凝重美觀,而且會增加研墨的摩擦力,使硯膛更加“吃墨”。據硯身題字可知​​,六方均為仿古硯,分別是仿唐八棱澄泥硯、仿宋玉兔朝元硯、仿宋天成風字硯、仿漢石渠閣瓦硯、仿漢未央磚海天出月硯、仿宋德壽殿犀紋硯。
仿唐八棱澄泥硯,高2cm,直徑10cm。硯八棱形,圓形硯堂。硯背面鐫刻乾隆禦銘:“一規內涵八棱砥,琢端匹絳潤而理,平水圓璧安足擬。乾隆禦銘。” 下有“比德”、“朗潤”二印。
仿宋玉兔朝元硯,高2cm,徑10.5cm。硯圓形,硯面無硯池,雕有玉兔朝元圖。硯背面鐫刻乾隆禦銘:“月之精,顧兔生。三五盈,揚光明。友墨卿,宣菅城。浴華英,規而成。乾隆乙未禦銘。” 下有“比德”、 “朗潤”二印。
仿宋天成風字硯,高2.3cm,長11cm,寬10.5cm。硯風字形,彎月形墨池。硯背面鐫刻乾隆禦銘:“春之德風,大塊噫氣。從蟲諧聲,於凡製字。谷則為雨,潤物斯濟。石墨相著,行若郵置。豈惟天成,亦有人事。擬而議之,既純且粹。乾隆乙未禦銘。” 下有“比德”方印。
仿漢石渠閣瓦硯,高2cm,長14.9cm,寬8cm。硯長方形,圓形硯堂。硯堂上方鐫刻乾隆禦銘:“其製維何,致之石渠。其用維何,承以方諸。研朱滴露潤有餘,文津閣鑑四庫書。乾隆禦銘。” 下有“會心不遠”、“德充符”二印。
仿漢未央磚海天出月硯,高2cm,長14cm,寬9.5cm。硯橢圓形,月形淺池。硯背面鐫刻乾隆禦銘:“未央之磚,胡為署建安年?或三台之所遺墜,清漳而濯淵,似孫不察,謬為題箋,形則長以橢,聲乃清而堅,嘉素質之渾淪,欲初月於海天,師其跡而不承其偽,是亦稽古之一助焉。乾隆乙未禦銘。”下有“比德”、 “朗潤”二印。
仿宋德壽殿犀紋硯,高1.5cm,長14.3cm,寬8.1cm。硯長方形,瓶形硯堂,瓶口為墨池。硯背面鐫刻乾隆禦銘:“琴古之產兮,星文徹端。異種足珍兮,辟塵闢寒。他山可磨兮,如瓶斯受。聊以寓意兮,取諸德壽。乾隆乙未禦銘。” 下有“比德”、“朗潤”二印。
據題銘落款“乙未”可知,此套硯制於乾隆四十年(1775年)。乾隆時期成套的仿古御用硯一部分出自宮廷造辦處硯作,一部分交蘇州按宮廷樣式承做。這套御用紫砂澄泥硯的製作是交蘇州按宮廷樣式承做後再由宮廷造辦處刻字人專門題刻硯名和乾隆禦銘。
據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檔案記載,澄泥硯加進宜興紫砂的原料深受乾隆皇帝的喜愛,成為乾隆帝的硃批御用硯。
宜興窯紫砂三連核桃
宜興窯紫砂三連核桃,清乾隆,高3.4cm,足距4.4cm。
核桃三聯式。薑黃色砂泥。其造型、紋路、色澤、質感皆惟妙惟肖,技藝之精已臻巧奪天工之境。此類作品是專為皇帝和后妃賞玩的仿生文玩。
宜興窯紫砂描金彩繪天雞尊
宜興窯紫砂描金彩繪天雞尊,清乾隆,高15.5cm,口徑5.5cm,足徑10.5cm。
尊作天雞馱寶瓶式,天雞腹中空,與寶瓶的底部相通,雞首口部有出氣孔。通體以白、綠兩色砂泥製成,以金彩描繪花紋。天雞立於祥雲之上,背托寶瓶,翅膀、雞冠等部位施紅彩。寶瓶上繪金彩祥雲及“壽”字紋。
此尊砂泥極細,裝飾華麗,是乾隆朝宮廷御用文房清供之一。
宜興窯紫砂梅花鹿
宜興窯紫砂梅花鹿,清乾隆,高12.8cm,長13.8cm。
一隻小鹿睜大眼睛機警地觀察著周圍的動靜。薑黃色砂泥製成。鹿的毛色暗黃,通體佈滿白色梅花斑。雙眼及四蹄皆為黑色,神情警覺,聰明可愛。鹿與“祿”同音,寓意高官厚祿,因此明清以來被廣泛應用於工藝美術品的裝飾。
此紫砂小鹿形態逼真,做工精緻,代表了宜興窯製作皇室御用文玩的高超水平。
宜興窯紫砂彩繪花鳥紋壁瓶
宜興窯紫砂彩繪花鳥紋壁瓶,清嘉慶,高14.5cm,口徑6×3.3cm,足徑6.5×2.5cm。
壁瓶半圓式,正面敞口鼓腹,背部平坦,頸後下方有方形小孔,便於懸掛。紫紅色砂泥,細膩光潤。腹部彩繪蓮塘花鳥圖,池塘中水波蕩漾,荷花盛開,幾枝蘆葦隨風搖曳,一隻水禽展翅從遠方飛來……彩繪色調柔和,用色淡雅清疏,猶如一幅工筆絹畫,令人回味無窮。
宜興加彩工藝是在泥繪裝飾的基礎上吸取粉彩工藝發展而來的一種裝飾藝術,清乾隆朝開始較為盛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