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完整意義上的仿古瓷,即指以假充真的仿古瓷。它是由兩個步驟構成的,首先是仿製,然後是做舊,二者缺一不可。仿製主要包括紋飾的仿製、器形的仿製、釉色的仿製、胎土的仿製和重量的仿製;做舊則是指採取各種技術手段以製造器物的“歲月痕跡”
紋飾和器形的仿製
在仿製方面,以紋飾的仿製和器形的仿製相對容易。記者調查中發現,很多店鋪老闆往往會花數百元或數千元買一件出土的、已經破損的瓷器,目的是為了仿製上面的紋飾。除了直接仿畫之外,他們還會採用細毛筆蘸墨汁在原件上勾勒出輪廓,然後用透明白紙印出輪廓,再將該紙貼在新的瓷胎上摹,這樣往往仿得比較到位。水平最高的甚至採用電腦三維掃描紋飾,幾乎絲毫不差。器形也是如此。今天的古瓷仿製者比較起過去的藝人,最大的不同便是利用各種博物館圖錄和圖書,並根據上面的圖片和數據,模仿紋飾和器形,水平高的甚至可以做到惟妙惟肖。(上述的情況不包含那類出於迎合部分藏家獵奇心理臆造的仿古瓷。)
這裡順便也提醒陶瓷收藏愛好者,在學習瓷器鑑定知識的過程中,千萬不能死記硬背上面的紋飾特徵和器形特徵,必須在市場中多實踐多學習,避免按圖索驥造成損失。
胎土和釉色的仿製
對於利用新原料仿製古瓷的人來說,胎土和釉色的仿製是最困難的;如同模仿一幅書法作品,你可以模仿字形,卻很難仿出風格。胎土的仿製取決於原料的配方,南宋以前景德鎮瓷器的胎土一直以單一的瓷石為原料。當上層瓷石出現能源枯竭時,南宋末年,景德鎮瓷工在浮梁瑤里鄉麻倉村發現了麻倉土,用這土摻和不子(注:念dunzi,特指磚塊狀的瓷土塊)製成的坯性質硬。後在高嶺村發現與麻倉土一樣性質的泥土,名高嶺土,這是製瓷工藝一大轉折。“二元配方”的製胎法也讓景德鎮瓷器自元代起揚名全國。
今天景德鎮的很多陶瓷作坊為了節約成本,直接購買來自外地制泥廠的原料,在景德鎮的南山里也有不少這樣的製泥廠,用這些原料製作的瓷胎很容易識別真偽。比較難鑑別的是嚴格按照瓷石加高嶺土的配方製作的瓷器,然而終究不可能做到完全相同,尤其是明代早中期的瓷胎,由於麻倉土已經消失(消失於明中後期,據說這也是明後期大龍缸屢屢燒製失敗的原因),今天已經不可能複制。
而釉色的仿製取決於釉料的產地和配方,不論是青花的鈷料,還是釉里紅的銅料等,不同時期的產地和配方也有差別。以青花瓷的鈷料為例,從元代的蘇泥勃青到明初的石子青,再到成化的平等青、嘉靖萬里的回青、天啟崇禎的珠明料,最後到清中晚期的洋藍等等,都因產地的不同而呈色效果各異。隨著很多原料的消失,今天已經仿不出那一時代真品的效果。當然,釉水的稠稀比例和上釉方式也影響著最終的呈色效果。至於對重量的仿製則更難,畢竟,對於大部分仿製者來說,他們並沒有機會親手接觸真品實物,所以這一點也不易仿製。
在今天瓷器的鑑別要素中,掌握胎土和釉色的特徵是至關重要的,建議收藏愛好者在剛入門時可以先買一些瓷片標本學習,等琢磨透之後再買完整器,方是正確之道。
老原料結合新工藝仿製
老胎新繪、老釉新胎、舊件新器、复火
景德鎮仿製古瓷最得天獨厚的優勢在於其豐富的地下資源,歷代的瓷器遺存(不論完整與否)數不勝數。在當地的古玩市場和跳蚤市場,令人不禁感嘆這裡出土瓷器之眾,尤其大量的瓷片標本,更是初學者的珍貴教材。記者曾在昌江畔即將消失的吊腳樓一個工地上撿瓷片,不到兩個時辰,便收穫了十餘片明清的民窯青花瓷片,由此可見一斑。今天的景德鎮藝人們也充分利用了這一優勢,在仿製古瓷上費盡心思。
老胎新繪:比較常見的是利用清代中後期及民國的白胎,在上面繪上粉彩等釉上彩,使其價值增倍。這時你鑑別就不能單純依據胎質狀況了,而是要參考顏色釉是否到位、釉光是否溫潤等因素。
老釉新胎:近幾年景德鎮也陸陸續續地出土了一些過去的釉料,仿製者會利用老的釉水去裝飾新胎,鑑定時應重點觀察釉面與胎面的結合緊密程度。
舊件新器:老的足、流、底、口、頸等等殘缺的出土物,往往被組裝在新的瓷器中;這種作偽迷惑性較強,應仔細對比整器的各個部件是否一致。
复火:复火有兩種情況,第一種是指將殘缺的舊器(殘缺部位較小,如器身的衝或器口的磕口)的殘缺部分修補好,再放入窯中復燒,出窯後完整無缺,價格便提升數倍。第二種是指將老的瓷片碾碎成粉末,加上其他礦石原料,做坯燒胎。
做舊的推陳出新
從氫氟酸到高錳酸鉀再到中藥
前面說的都是仿製的手段。而“做舊”的手法,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到90年代中後期,做舊以仿出土器物的特徵為主。常見的手法是用砂紙打磨新的釉面,或者用氫氟酸腐蝕釉面,然後塗刷泥水,泥水滲透到被破壞的釉面內,造成出土的效果。然而這種方式在今天慢慢被淘汰,一方面是容易識別真偽,另一方面是隨著生活檔次的提高,收藏群體對品相的要求也在提高,舊的做舊方式已經不適應新的形勢。
從20世紀90年代中後期到今天是做舊的第二階段,以仿傳世品的特徵為主。傳世品由於保護得當,一般不會出現出土器物那種較大程度的釉面破損,其釉面具有脫玻化特徵,釉光溫潤,且底胎比較細膩,內壁可見“雞爪紋”等等特點。中低檔次的仿品出於節約成本的目的,往往會採用在釉面上塗抹高錳酸鉀來造效果。記者在樊家井一家做舊店裡看到一個師傅正在加工一堆從別的店送來的“雍正粉彩碗”,據他介紹,加工一個收5元工錢,一天下來也能賺個百十元,倒也是一樁好生意。高檔次仿古瓷則會採用中藥浸泡的方式造老瓷效果,掌握這種做舊手段的師傅數量並不多。中藥的配方是嚴格保密的,在他們的店裡你可以看到形形色色的藥水瓶,但是標籤已被撕掉以免洩露。用中藥煮泡做舊也會因對像不同而略有差異,比如,為了造粉彩瓷蛤蜊光效果,會在中藥裡加少許酒精,而為了消釉下彩瓷的亮光,會滴入少許氫氟酸(據說,一小瓶氫氟酸可以用半年)等等。
其他的表面做舊方式還有很多,比如用茶水煮、用香火煙熏、塗細煤灰等等;至於器物內壁出現的雞爪紋,在上釉瓷剛出窯時用小鎚敲砸即可仿出。
煤氣窯(液化氣窯) | 為了將老瓷器的瓷畫仿得更到位,工人們往往用細筆蘸墨描摹。圖為樊家井的一名女孩在摹民國瓷畫。 |
民國胎上繪新畫 | PP粉(即高錳酸鉀)加工過的“雍正官窯”碗 |
擺滿了各種藥瓶的架子,水平高的做舊師傅往往有自己的獨特配方,為了防止技術外洩,索性揭去外面的商標。 | 用泥水做舊 |
眾多的宋元明清瓷片標本成了古瓷仿製者參考的“工具書” | 第一階段做舊往往採用泥水造出土效果 |
很多仿古瓷往往借用這些老底接新胎以蒙蔽初學者 | 第二階段的高仿瓷往往採用中藥浸泡造傳世品的效果 |
利用高錳酸鉀做舊 | 中藥加工過的瓷器內壁效果圖 |
(注:文中部分配圖為隱蔽拍攝,效果欠佳,請讀者諒解。)
以下則是若干時期的仿古瓷特點:
1. 青花釉里紅雲龍紋瓶
仿古瓷就是後期模仿前朝的名瓷品種而燒造出來的瓷器。仿古之風,早在宋代就很盛行,當時已出現了大量仿製的商周青銅器,同時一些地方瓷窯,也不乏刻意仿古者。但與後來的清代相比,卻又是小巫見大巫了。
青花釉里紅雲龍紋瓶自元末明初以來,出現一種有意摹仿前代瓷器的特殊品種,即仿古瓷。主要有三種情況:一是對古瓷造型、紋飾、年款等均--模仿,一絲不苟;二是只模仿造型、紋飾等,但不彷寫年款;三是造型、紋飾等皆不模仿,但仿寫年款,目的無非滿足人們崇古的意趣或賺錢牟利。歷史上仿古瓷的生產主要集中在四個時期:明代、清代康雍乾三朝、清末至民國時期、20世紀80年代以來。明代仿古瓷主要分兩大類,一類是景德鎮官窯仿宋代官、哥、汝、定、鉤、龍泉等名窯的釉色為主,不重視仿其造型,其中以宣德、成化時期的仿品為多見,仿品有寫本朝年款的,也有不寫年款的。一類是後代仿前代官窯瓷器,仿寫前代款的和寫本代款的都有。據考證,後代官窯瓷器上署前代年號款從成化時開始,以後多見。實證有景德鎮珠山成化官窯遺址出土的仿寫“大明宣德年制”或“宣德年制”款的青花碗。晚明時期,由於永樂、宣德、成化之瓷器價格不斷上漲,有的已與宋瓷價格持平,在繁榮的古董市場推動下,嘉靖、萬曆時期仿製的永樂、宣德、成化官窯瓷器,數量不少,水平也高。
2. 仿宋定窯印花碗
仿宋定窯印花碗清代康熙、雍正、乾隆時期,江西景德鎮御窯廠特設“仿古作”,比之明代,瓷器仿古之風更甚,範圍包括宋代五大名窯及明代各朝的瓷器。部分仿品因按宮廷舊藏原樣仿製,以至真偽難辨。宋代五大名窯仿品,數量較多,且釉色的仿製相當成功。康熙朝仿明代各朝年款幾乎無所不至,如“洪武年造”、“永樂年制”、“大明成化年制”等達十多種,尤以仿寫成化款、宣德款多見。品種以青花、五彩、鬥彩瓷器為多。清末和民國時期仿古瓷大量湧現,品種多樣。上至六朝青瓷,下至清末光緒、宣統官窯瓷器,大多有仿。部分仿品水平較高,行家高手也難辨真偽。此時生產的“後掛彩”瓷器尤其值得注意,因其胎是舊的,彩是後來添加上去的,更難鑑識真偽。20世紀80年代以來仿古之風愈演愈烈。新石器時代的陶器到民國瓷器,幾乎都有仿製,而且新仿的品種不斷增多,真是防不勝防。仿品水平參差,水平低的較易識別;部分按真品實物由仿古高手仿製的“高仿品”,無論造型、紋飾、手感輕重等都與真品極為相似,再加上人為刻意的做舊,幾可亂真。
3.清代仿古瓷特徵對比分析
1).官仿
清代前期,就熱衷仿古窯名瓷。特別是從康熙、雍正開始,御窯廠就不記工本的從事仿製汝、官、哥、鈞等名窯產品。康熙時仿宣德,成化瓷,“與真無二” “毫髮不爽,誠可謂巧奪天工矣。雍正年間,宮中還出示所藏古瓷,交禦器廠仿製。乾隆時仿古更蔚為可觀,所仿薄胎暗花和宋代影青最為出色。
民仿
2).清代民窯
清代民窯的仿古風氣也很盛行。因為御窯廠的產品只供宮廷需求和帝王賞賜之用,就是皇親國戚也不能染指。所以官僚貴族所用的優質瓷器,大多來自民窯,這便促進了民窯的仿古。這些民窯的瓷器,“選諸質料,精美細潤,翼如廠官器,可充官用”,叫做“官古器”。稍次一些的,還有“假官古器” “上古器”也都是供官僚富豪使用的。
3).作偽與仿古
歷代仿古之風,固然是為了滿足上層社會的好古賞舊的需要,但也起了保持和發揚傳統產品特色的作用,因此無論是官窯、民窯都有不少仿古精品。當然,這也包括了盈利的目的。到了清末和民國時期,古代名瓷成為鑑藏家和古董商們在市場上角逐的目標,於是古瓷仿作大量湧現;而趨時謀利者,也就應運而生了。他們往往在原有瓷器上進行部分或者重新加工,採取後加釉彩、後加年款,作舊處理等方法,冒充古瓷,待價而沽。這已經是作偽,而不是仿古了。
4.景德鎮仿古瓷揭密背景
景德鎮仿古瓷
景德鎮自五代至今,歷代產瓷不斷,在中國乃至全世界的製瓷史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的燦爛與輝煌,為中外古今的陶瓷愛好者所折服、傾倒。改革開放以來,特別在20世紀90年代,景德鎮的製瓷來發生了很大的變革。不少大中型的國營瓷廠由產品老化,不能適應市場的變化與需求;技術設備落後,成本高;體制問題不順,管理不善;人才外流,負債累累……,在市場激烈的競爭中,一人個廠子不得不相繼改組,分割承包,甚至倒閉,其處境十分苦澀。而製瓷的鄉鎮企業和私人作坊卻漸漸地多了起來,並替代了大廠的銷路,填補了市場的缺口,他們由於是手工作坊,“船小好調頭”,“想怎麼做就怎麼做”,社會需求什麼他們很快就生產什麼,當社會上興起玩古與收藏風時,景德鎮的大街小巷手工作坊就興起了製作仿古瓷,不脛而走地擺到了全國各地文物舊貨市場的貨架上,擺進了愛好者或收藏者的家中,使不少人為之高興,為之懊悔……
追溯景德鎮現在製作仿古瓷始於20世紀80年代,在當時是正常有序規規矩矩的,屬景德鎮瓷業產生的開發項目,其產品也帶來了一定的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如景德鎮藝術瓷廠生產的260多件仿清代同治皇帝婚禮瓷,為黃地粉彩繪嶂琊海水五爪龍鳳紋,料好工細,製作精良,為同治期的官窯器。當時廠方很是重視,曾派技術人員赴故宮描樣、繪圖、打色稿,回景德鎮試燒,攻破道道難關,終於燒製成功。其產品在廣交會和外貿出口中,銷路很好,供不應求。這不能不說是當時藝術瓷廠製作仿古瓷的成功之舉。他們在製作技術上精益求精,一絲不苟,在銷售上以新仿品售人,開門見山,沒有做舊,沒有欺詐,賣者坦然,買者稱心,雖然價格不菲,但訂貨者仍源源不斷。當時除藝術瓷廠外,景德鎮其他幾個瓷廠都生產出不少精良的仿古瓷精品,在國內外陶瓷界都有一定影響,這種生產、銷售和影響是其他陶瓷產地所無法替代的。
進入20世紀90年代,景德鎮的國營瓷廠由於種種原因舉步維艱,個體瓷業蓬勃興起,不少私營者以家庭為主體,業主一般開始時不太懂製瓷專業,更不懂古瓷鑑賞,他們沒有什麼製作仿古瓷的標準,但憑低價雇來的成型和彩繪的師傅製作,做成什麼樣就認可什麼樣,所以一時間,景德鎮瓷器市場到處都有“宣德年制”、“成化年制”、“嘉靖年制”、“萬曆年制”、“康熙年制”、“乾隆年制”甚至“至正某某年制”等款識的各種瓷器,怪誕不已。更有甚者,有的用泥土調膠糊於仿古瓷的器表器裡,將它扮裝成出土器物;有的用氫氟酸、草酸、高錳酸鉀、機油、瀝青等調和對瓷器作表面輕度腐蝕,以除去新瓷的光澤,達到懵人或者“促銷”的目的。今天景德鎮生產的仿古瓷以這類大路貨佔大多數,粗製濫造,所仿無據,喬裝醜扮,令人望而生厭。這類“仿古瓷”由於相對售價不高,還有一批人靠肩扛手提將這類瓷器販賣到全國各地,擺攤設點,對顧客有的連哄帶騙,有的錢賺就脫手。他們經常往返於景德鎮,成為推銷這類仿古類的“常規軍”。所以,這類瓷器雖然製作無度,不倫不類,但銷路卻一直不衰。
5.手段
比生產上述大路貨仿古瓷業主高出一兩個檔次的是另類業主,他們有一定的資金和實力,還有一定的製瓷知識和古瓷鑑賞能力,他們會注意到仿古瓷的大致時代特徵,其產品比較細路和規整,而且會不斷地改進和提高製瓷的水準。但為了”節約“成本,他們亦會做出不少使購買者意想不到的事情來。比如仿一支民國粉彩“居仁堂”的人物瓶,他們用高價請高級畫師繪主要人物的頭像,而衣紋和背景則僱一般價位的畫工繪製,燒出來的產品使人幌一看好像高師繪製,如再做舊,在外面就充是”民國“貨了。但懂美術的行家細細一看便能分出經緯來了,而對一般未入門的愛好者來說就難免會上當受騙。再一類就是有的文物商店,由於貨源枯竭,他們會在庫房裡挑出一些晚清和民國民窯精品的有損瓷器到景德鎮瓷廠或作坊去照樣定燒定做,並在專業行家的指導下,限額專利生產(一般一件仿製10件或20件),作坊不得自行外銷。這類仿古瓷盡量做到從胎、釉、彩料、紋飾、外型等處處到位,不得馬虎。在銷售時亦說明是新仿,不搞所謂的作舊,不搞假冒欺騙,明買明賣,不高抬價位,這類仿古瓷質量較好,銷路也不錯,不少收藏者願意購買。
6.技術
景德鎮仿古瓷最為“尖端”的是有的私營或合夥坊和私廠,他們瓷金雄厚,高薪聘用專業人材,秘密專仿明、清官窯瓷器,從陶土、胎釉、成型、彩繪、原料、窯火等都一一進行研究,甚至用景德鎮珠山龍珠閣出土的明、清官窯各式破殘瓷片實物作對比試驗,再行生產,直至滿意為止,真正做到“假冒不偽劣”。燒成的產品亦進行嚴格的挑選,以十選一或幾十選一的作法,落選者亦決不示人和入市。選中者再進行人工的、化學的、機械的作舊處理,其手法當然比前所述的作舊法要“先進”、“科學”得多,也保密得多,有的還會在其口部、底部做出“舊的”傷口來,以示該器的歲月滄桑。待所有手腳做完後,始出“閨門”密而售人。由於成本高,其售價就可想而知。更為逗人的是將這類打扮好的瓷器由外地人秘密帶出,幾經輾轉就成為某某的藏品,再轉入一些拍賣行成為拍品,並屢屢拍出天價。對這種不惜工本由“系統工程”製作的仿古瓷,其鑑別的難度的就非同一般的了。應該說景德鎮所生產的各類陶瓷,不論是日用瓷,還是陳設瓷、現代瓷還是仿古瓷,從廣義上講都是一種藝術品,一種陶瓷文化,當然也包括陶瓷的傳統文化在內,它們在生產無論是大是小,是粗是精都應有它的特性,有它的品味,有它的文化內涵,有它的藝術語言和風格,應該有製作者的匠心、才華及水準,正因為這樣景德鎮的瓷器(包括仿古瓷)才會人見人愛,流傳久遠。製造藝術品要是摻雜著不良的商業抄作,不講商業道德,偽劣假冒,弄虛作假,坑人害人,那將是對藝術的褻瀆,這樣在人們心目中一直看得很重的景德鎮陶瓷便會失去它的份量。
7.收藏價值
古玩陶瓷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藝術品種。收藏真品歷史悠久,無可非議,而對於仿品我認為在有條件、有選擇的情況下也可收藏。那麼什麼條件、何種選擇就成了議論的話題了。目前市場上晚清、民國初的仿古瓷,尤其是洪憲瓷的價格飛漲。其大、中件的精品價格都在十萬以上,而一般仿古器皿亦在數万元之間。另外清代康、雍、乾三朝官窯仿宋代五大名窯的價格則更高,每件平均都達數十萬元。究其原因,就當時來說它們亦可稱是仿古藝術精品,若干年後便成為古玩了。其次質精量少,亦是重要的因素。從上述的例子和觀點出發,在市場上有條件有選擇地收藏一些當代仿古陶瓷,應該也是很有意義的。圖中仿清乾隆官窯琺瑯彩開框西洋人物雙耳帶環蓋罐,其胎土潔白細膩,全部用手工製坯,結構緊密而有韌性。罐的器底和器裡的白釉,白中泛青,帶有肥的脂肪感。其畫鮮豔奪目,金碧輝煌,色彩繽紛,工藝精美絕倫。它完全按故宮博物院所藏原品之造型,圖案,色彩,工藝,手工繪製,具有銅胎畫琺瑯和西洋油畫的風味。料真貨實,選用純金和琺瑯質料。造型圖案中西合璧,豪華而又大氣。諸如此類的當代仿古瓷,可謂“高仿”,即高水平的仿古產品,它用料之昂貴,耗工之巨大,工藝之精湛,說明它本身已經是一件珍貴的藝術品了,並且有的還可以亂真。據說現在國內外的屈指可數的幾個大規模藝術品拍賣公司中偶爾也有此類高仿品的出現,讓古玩鑑定家們傷透腦筋云云……同時該類仿古瓷也是現代家居裝飾裝潢和饋贈親友的絕佳禮品和選擇。格調高雅,富有傳統。明清官窯等景德鎮古玩瓷器存世量少,價格高昂。一般的古玩痴迷者、愛好者望塵莫及,而對於上述的當代高仿品種,倒也可以望梅止渴一番。
8.鑑別方法
真正的古瓷是國家的文物,是“無價之寶“,而仿古瓷卻是作偽處理的假古董,如果作偽手法高超,幾可亂真。那麼怎樣區別它們呢?我們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鑑別: 1.古瓷釉面無耀眼的浮光(燥光),光澤靜穆如玉;新瓷則有耀眼的浮光,但仿古瓷往往作去浮光的處理,主要方法有: ① 用酸塗或浸,但釉面蒼白,在放大鏡下見傷痕。② 用獸皮打磨,但在放大鏡下見無數平行的細條狀紋。③ 用茶水加少量鹼久煮或煙久薰,但釉色不正。④ 入土久埋。2.出土的古瓷土銹進入釉裡,偽造者土銹附於表面,用水浸洗即去之。3.瓷器紋飾,真者用筆(刀)流利自然,偽者則生硬,做作,呆板,缺乏活力。4.古瓷的金色日久磨損,易變色,或只留下痕跡;新瓷金色鮮豔,光澤耀眼。5.古瓷中的低溫鉛釉,釉面可見一層銀色,瓜皮綠釉較明顯,新瓷則無。6.釉上彩瓷(五彩、粉彩、古彩)一般達一百年之久的,在光照下彩色的周圍有“彩虹“般的光暈,有的僅隔60年的釉上彩瓷也會出現此現象,但年歲愈久則愈明顯。7.舊胎後掛彩自光緒以來多見,解放後很少見。是否屬後掛彩,著重看如下幾方面: ① 釉上彩色是否有當時彩色特徵; ② 紋樣的佈局,形象,用筆等是否有當時的風格。後加彩多畫得拘謹,呆板,纖細,缺乏當時的風格; ③ 紋樣是否壓著了釉面傷痕,有這種現象的必然是後加彩; ④ 後掛彩的彩色一般光澤度強。此外,後加款,換底,換款,換口,補彩,修補器物殘缺等現像也在鑑定中常遇見,都必須認真區別。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