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一/馬家窯文化彩陶渦紋尖底瓶
戰國秦漢時期的玉器以空前絕后的材質、無與倫比的工藝、巧奪天工的构思,在中華民族7000年玉器曆史上獨占鼇頭。出土玉器中那些筆直的毫米鉆孔、流暢的游絲線刻、犀利刀鋒如的轉折、繁復的造型、變幻多端的紋飾,每每令人拍案叫絕、不可思議。難怪古人說:“非昆吾刀,不可治。”
圖二/良渚文化黑陶鳥形盉
在眾多玉器的紋飾中,有一類我們姑且稱之為“麻花紋”(也有文章稱之為旋紋、纏絲紋、絞絲紋等),因為這種紋飾給人的感覺像擰麻花。
說起這種紋飾的由來,最早見于新石器時代的陶器,例如,馬家窯文化中的彩陶上就常見表現水波特征的旋紋,我們可以把它看成平面的麻花紋。
圖三/西周晚期仲義夫青銅酃
而后,由平面走向立體,常用做陶器的鋬手。再后來出現于青銅器上,常用作麻花狀的提梁。
圖四/西漢玉盒
作為一種源遠流長的紋飾,到戰國秦漢時期,麻花紋開始集中出現于玉器上。作為器蓋的鈕飾,
圖五/西漢玉蟬式卮
作為鋪首銜環中獸頭嘴里的環,
圖六/西漢玉鏤空龍鳳紋套環(線圖)
作為螭龍、螭虎或是其他什麼獸的尾巴,作為玉人翩躚起舞的飄帶,
圖七/西漢玉角形杯(麻花紋變形)
作為角杯靈動婉轉的收尾,
圖八/西漢旋紋素串珠(麻花紋變形)
作為對素面玉珠進行簡單的修飾,等等等等,不一而足。當然,這其中有的紋飾屬于正兒八經的擰麻花,而有的屬于麻花紋的變形。
圖九/清中期玉玲瓏活環手鐲(麻花紋變形)
漢代以后,隨著玉器高峰的逝去,麻花紋也一同沒落與曆史的塵埃。直到明清時期,伴隨著新時代玉器高峰的到來再次登上曆史的舞台。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