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載]上博元青花展詳評
今天我是第三次去上海博物館看元青花展了,因為連著去了三天,成了保安們“照顧”的重點對象,進去就盯住我,不讓我拍照,因為前二次我偷偷的拍了幾百張照片,但是最後他們還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我拍了一些。我之所以這麼起勁是因為,我今年已經六十五歲了,說到底有生之年能否再像現在這樣,近距離的看到這麼多的元青花真品同時展出,恐怕要打個問號了。另外我有意就這批元青花做個詳細的觀察和研究,然後把我的心得貢獻給沒有機會來上海看這個展覽的藏友們。
“幽藍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是上海博物館為慶祝建館60週年系列活動安排組織的的最重要的重頭戲,展會上有來自伊朗、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內外30餘家博物館的90件元青花集體亮相,如此大規模的元青花展,在國內外都屬首次。
由於對這批藏品的觀賞雖然隔著一層玻璃,但是距離上是幾乎近在眼前,所以觀賞非常方便,可以非常清晰的看清各件藏品的特徵。
這批元青花在質量上有高低,但這不是說良莠不齊,而是真實的反映了元代燒造青花瓷器的廣泛性。按我的眼光,這批元青花首先全部是真品,沒有用仿品來替代的現象。
這批元青花綜合釉色、紋飾、畫工、形制等各方面來看可以分出上、中、下三等。第三等就是“下等”(請原諒我用這個字眼,這並不是貶低這些元青花,而只是從藝朮的角度做個分別而已)。
第三等元青花的具體特徵是:1、青花色偏淡、暗,或發灰。甦麻里青發色不明顯;2、圖案不清晰,畫工不精細;3、形制較粗糙。
第二等元青花的具體特徵是:1、青花色淡,但色較正。2、總體紋飾比較簡單;3、甦麻里青呈色同樣不明顯,也可以說這批瓷器和上一批瓷器用的都不一定是甦青藍料。
第一等元青花的特徵是:1、青花色正、濃,甦麻里青呈色明顯;2、紋飾豐富,甚至於滿佈器身;3、器形大;4、畫工精細。
第一等瓷器中還要分成幾種:
1、出口瓷。最典型的特徵是紋飾豐富,畫工精細,釉色肥厚。特別是釉色肥厚這一點,國內發現的元青花中只有少數能達到這一點。伊朗博物館這次參展的是代表作。
2、國內瓷,包括不是經過貿易渠道流傳到國外的元青花,如日本出光博物館等收藏的瓷器。這批瓷器的典型特徵是大量出現人物圖,上釉均勻,比不上出口瓷肥厚,但很勻凈。畫工極為精細、工整,或大氣。日本出光博物館現藏的昭君出塞罐、鬼穀子下山罐等是代表作。
3、張文進型瓷器。這次稱得上張文進型瓷器的唯有一件,就是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那對象耳瓶中的一件。而就是這一件與藏品中的另外89件都不一樣,區別在於1、青花發色特別濃艷,正在向明初的寶石藍釉色發展;2、畫工大氣,不拘謹。而這一件瓷器根據我的觀察,與現在尚未得到承認的古相博陵第款的元青花是一脈相承的。
關於以上的論斷我將逐一發表文章詳加評點,今天先脫開這一點,先介紹出現在本展覽會上僅有的三件青花釉裡紅瓷器。
第一件:青花釉裡紅堆塑亭樓式穀倉
大小尺寸: 通高29.5厘米,橫寬20.5厘米,進深10厘米
下面這張圖片來自網上
下面這張照片是我拍攝於展覽會現場
這件谷倉,底釉介於影青釉和樞府釉之間,釉裡紅部分在某些文章中被稱為紅釉,因為它確實與明清的釉裡紅顯然有區別,區別在於1、特別肥厚。我請大家注意觀察那幾根柱子,說它肥厚,打個比方釉面除了平整度稍差外,幾乎和現代的鋼琴漆一樣,非常勻稱。2、這幾根柱子的釉色實物的顏色比照片還要深一些,接近棗紅。
關於元代釉裡紅肥厚的現像等會我們還能看到,我要提醒大家這也許正是元代釉裡紅真品與後彷贗品之間的差別。
第二件青花釉裡紅堆塑四靈塔式蓋罐
此張圖片來自於網上,請注意此圖片紅色部分過於艷紅,與實物有差別,另外頂部的小白塔中門洞裡有一尊小佛,圖片上看不出。
下面的圖片也是來自於網上,所以根本沒有反映出鏤空雕刻的實際情形,這也是現在市面上很多仿品所沒有做到的,其原因在於要麼他們是按圖索驥仿造,根本沒有看到過真品,要麼就是工藝難度太大,下面我要著重講這一件的特徵。
此蓋罐最有特色的是罐身四周有四個部分開光,這些開光部分裡面的花卉是鏤空雕刻的,如果光看這張照片,是根本看不出什麼名堂來的,究竟它是怎樣鏤空的?根本看不出來,因此市面上有些贗品就只能想當然的弄些堆塑或淺浮雕,實際上真品的真正情形是這樣的:一、開光部分的底子被整整削薄了一層,也就是說開光部分的底子比非開光部分要低5毫米以上;二、然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雕塑好的花卉和葉子粘結上去,再一起燒制。還有一種是製坯時開光部分留得特別厚,然後再雕刻,特別是底部透雕。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先給大家看兩張硯台的圖片,這第一張是浮雕:下面這一張就是鏤空雕:
而這件元青花釉裡紅開光鏤空花卉紋蓋罐開光部分所採用的雕刻工藝就是這種鏤空雕工藝。下面再看看我在現場拍得的細部照片,並作詳細介紹:
看了這幾張照片,大家就知道了看實物與看照片差距有多大。
(第一篇完,待續)
“幽藍神采——元代青花瓷器大展”是上海博物館為慶祝建館60週年系列活動安排組織的的最重要的重頭戲,展會上有來自伊朗、英國、美國、日本、俄羅斯等國內外30餘家博物館的90件元青花集體亮相,如此大規模的元青花展,在國內外都屬首次。
由於對這批藏品的觀賞雖然隔著一層玻璃,但是距離上是幾乎近在眼前,所以觀賞非常方便,可以非常清晰的看清各件藏品的特徵。
這批元青花在質量上有高低,但這不是說良莠不齊,而是真實的反映了元代燒造青花瓷器的廣泛性。按我的眼光,這批元青花首先全部是真品,沒有用仿品來替代的現象。
這批元青花綜合釉色、紋飾、畫工、形制等各方面來看可以分出上、中、下三等。第三等就是“下等”(請原諒我用這個字眼,這並不是貶低這些元青花,而只是從藝朮的角度做個分別而已)。
第三等元青花的具體特徵是:1、青花色偏淡、暗,或發灰。甦麻里青發色不明顯;2、圖案不清晰,畫工不精細;3、形制較粗糙。
第二等元青花的具體特徵是:1、青花色淡,但色較正。2、總體紋飾比較簡單;3、甦麻里青呈色同樣不明顯,也可以說這批瓷器和上一批瓷器用的都不一定是甦青藍料。
第一等元青花的特徵是:1、青花色正、濃,甦麻里青呈色明顯;2、紋飾豐富,甚至於滿佈器身;3、器形大;4、畫工精細。
第一等瓷器中還要分成幾種:
1、出口瓷。最典型的特徵是紋飾豐富,畫工精細,釉色肥厚。特別是釉色肥厚這一點,國內發現的元青花中只有少數能達到這一點。伊朗博物館這次參展的是代表作。
2、國內瓷,包括不是經過貿易渠道流傳到國外的元青花,如日本出光博物館等收藏的瓷器。這批瓷器的典型特徵是大量出現人物圖,上釉均勻,比不上出口瓷肥厚,但很勻凈。畫工極為精細、工整,或大氣。日本出光博物館現藏的昭君出塞罐、鬼穀子下山罐等是代表作。
3、張文進型瓷器。這次稱得上張文進型瓷器的唯有一件,就是英國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那對象耳瓶中的一件。而就是這一件與藏品中的另外89件都不一樣,區別在於1、青花發色特別濃艷,正在向明初的寶石藍釉色發展;2、畫工大氣,不拘謹。而這一件瓷器根據我的觀察,與現在尚未得到承認的古相博陵第款的元青花是一脈相承的。
關於以上的論斷我將逐一發表文章詳加評點,今天先脫開這一點,先介紹出現在本展覽會上僅有的三件青花釉裡紅瓷器。
第一件:青花釉裡紅堆塑亭樓式穀倉
大小尺寸: 通高29.5厘米,橫寬20.5厘米,進深10厘米
下面這張圖片來自網上
下面這張照片是我拍攝於展覽會現場
這件谷倉,底釉介於影青釉和樞府釉之間,釉裡紅部分在某些文章中被稱為紅釉,因為它確實與明清的釉裡紅顯然有區別,區別在於1、特別肥厚。我請大家注意觀察那幾根柱子,說它肥厚,打個比方釉面除了平整度稍差外,幾乎和現代的鋼琴漆一樣,非常勻稱。2、這幾根柱子的釉色實物的顏色比照片還要深一些,接近棗紅。
第二件青花釉裡紅堆塑四靈塔式蓋罐
此張圖片來自於網上,請注意此圖片紅色部分過於艷紅,與實物有差別,另外頂部的小白塔中門洞裡有一尊小佛,圖片上看不出。
此照片是展覽會上所拍,光線不好。
這個罐的底釉色同上面的谷倉也是介於影青釉和樞府釉之間,紅釉色相似。整體十分精巧,上面的飾件十分精緻。
第三件:河南保定永華南路窖藏出土青花釉裡紅開光鏤空花卉紋蓋罐這個罐的底釉色同上面的谷倉也是介於影青釉和樞府釉之間,紅釉色相似。整體十分精巧,上面的飾件十分精緻。
下面的圖片也是來自於網上,所以根本沒有反映出鏤空雕刻的實際情形,這也是現在市面上很多仿品所沒有做到的,其原因在於要麼他們是按圖索驥仿造,根本沒有看到過真品,要麼就是工藝難度太大,下面我要著重講這一件的特徵。
此蓋罐最有特色的是罐身四周有四個部分開光,這些開光部分裡面的花卉是鏤空雕刻的,如果光看這張照片,是根本看不出什麼名堂來的,究竟它是怎樣鏤空的?根本看不出來,因此市面上有些贗品就只能想當然的弄些堆塑或淺浮雕,實際上真品的真正情形是這樣的:一、開光部分的底子被整整削薄了一層,也就是說開光部分的底子比非開光部分要低5毫米以上;二、然後有兩種方法,一種是將雕塑好的花卉和葉子粘結上去,再一起燒制。還有一種是製坯時開光部分留得特別厚,然後再雕刻,特別是底部透雕。為了說明這個問題,我先給大家看兩張硯台的圖片,這第一張是浮雕:下面這一張就是鏤空雕:
而這件元青花釉裡紅開光鏤空花卉紋蓋罐開光部分所採用的雕刻工藝就是這種鏤空雕工藝。下面再看看我在現場拍得的細部照片,並作詳細介紹:
看了這幾張照片,大家就知道了看實物與看照片差距有多大。
[轉載]上博元青花展詳評(二)
2013-03-18 09:09:02
原文地址:上博元青花展詳評(二)作者:天南地北之子
看一百次圖片,不如看一次實物,聽一百個偽專家胡說也不如看一次實物。我這次所寫的博文中的觀點絕不與那些偽專家苟同,也絕不泛泛而談。
今天說第一等元青花中的出口瓷的特徵。
以伊朗國家博物館的藏品來說,這些瓷器的紋飾繁密,青花發色濃,形制大而工整。其中最主要的特徵是:
1、甦麻里青呈色大部分呈暗鐵銹色,少見銀白色錫斑。
2、釉面肥厚,青花部分下沉,白底釉部分上浮,似乎是坯子上先做模印,然後上特別厚的釉,形成明顯的凹凸感。
3、當時的工匠完全掌握甦麻里青呈色的原理,所以甦麻里青產生深鐵銹色的效果,常常被用作特意的渲染,並不是以前所說的甦青的鐵銹斑是完全不受控制的,其中人為的意識非常明顯。
請看下面照片,均是展覽會現場所拍:
下面這件是英國大英博物館藏青地白花纏枝花卉紋菱口盤,也在本次展出:
盤子中間的九朵扁菊的花心全部產生甦青銹斑,有鐵銹和錫光兩種,很明顯這裡存在人為利用甦青的特色來產生特殊效果。
在這些瓷器中作為襯託的邊飾顏色都較淡,甦青不明顯,但其基本色調完全一致,因此使用的是同一種顏料,只不過是當時的工匠高明的手段,獨到的眼光,巧妙的技藝,使得本來可能是瑕疵的痕跡變成了前所未有,後無來者的獨創。
我仔細觀察這些甦青特徵,逐步形成了對贗品的判讀。贗品上的甦青痕跡和畫工一樣,也有一個非常拘泥的陋病,既不敢放手使用,還想面面俱到,到處都點綴一下。
又因為從沒有人很好的釋讀元青花工匠們的獨具匠心,所以在這一點上從未見有真知灼見,既誤導了作偽者也誤導了部分收藏者。
今天說第一等元青花中的出口瓷的特徵。
以伊朗國家博物館的藏品來說,這些瓷器的紋飾繁密,青花發色濃,形制大而工整。其中最主要的特徵是:
1、甦麻里青呈色大部分呈暗鐵銹色,少見銀白色錫斑。
2、釉面肥厚,青花部分下沉,白底釉部分上浮,似乎是坯子上先做模印,然後上特別厚的釉,形成明顯的凹凸感。
3、當時的工匠完全掌握甦麻里青呈色的原理,所以甦麻里青產生深鐵銹色的效果,常常被用作特意的渲染,並不是以前所說的甦青的鐵銹斑是完全不受控制的,其中人為的意識非常明顯。
請看下面照片,均是展覽會現場所拍:
下面這件是英國大英博物館藏青地白花纏枝花卉紋菱口盤,也在本次展出:
盤子中間的九朵扁菊的花心全部產生甦青銹斑,有鐵銹和錫光兩種,很明顯這裡存在人為利用甦青的特色來產生特殊效果。
我仔細觀察這些甦青特徵,逐步形成了對贗品的判讀。贗品上的甦青痕跡和畫工一樣,也有一個非常拘泥的陋病,既不敢放手使用,還想面面俱到,到處都點綴一下。
又因為從沒有人很好的釋讀元青花工匠們的獨具匠心,所以在這一點上從未見有真知灼見,既誤導了作偽者也誤導了部分收藏者。
以元青花在中國瓷器史上所產生的作用來講,確實是一個重大的轉折點。元青花以前人物故事圖案上瓷器的基本沒有,元青花以前以鈷藍為主要色調的瓷器基本上沒有,元青花以前用彩釉在瓷器上作畫的極少。元青花的另一個巨大貢獻是奠定了以景德鎮為中心的再輻射出去的一個巨大的白瓷生產基地,後來的粉彩、琺瑯彩、色釉等各種瓷係都建立在一個穩定的細膩潔白的白瓷胎面上,正是有了這個基礎,才有了清代乾隆年間的中國瓷器發展的巔峰和大成。所以我們現在去看元青花,只要用心,就可以看清自元青花至明清瓷器如何發展的脈絡,除了某些特殊工藝,極大多數後世的瓷器身上都可以看到它們的祖輩——元青花的痕跡。今天我要講的元青花內銷瓷器中的精品,依據的思路就是從這裡來的。
現在能看到的元青花內銷瓷來源一是國內出土,二是非正常途徑流傳在國外的。這批瓷器的圖案紋飾特點很鮮明,以龍紋、花卉紋、人物紋為主。
以龍紋中龍的爪子數量來說,展覽會的展品中三爪四爪五爪都有。
三爪龍
龍頭的造型基本上是豬嘴龍,但有龍身粗壯的,也有精幹的。
精幹的龍身
粗壯的龍身
元代龍紋與明清龍紋的差別是存在的,除了龍頭發生變化外,另外一個明顯的特徵是龍爪的形狀。元代的龍爪的爪甲長而銳利,內折角接近90度,所以每個龍爪看起來就像一把鐮刀,三、四、五個這樣的龍爪形成風車形狀。
元青花中的花卉紋牡丹紋和龍紋一樣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自唐代以降曆代的瓷器中牡丹紋始終佔有重要的地位,牡丹天生麗質,大氣,雍容華貴,具有皇家氣派,充分反映了中國人天生具有的雍容大度的氣質。
甦富比大拍磁州窯瓷器上的牡丹紋
汝窯遺址發掘得到的殘片,似牡丹也似蓮花,從中間的花芯看似牡丹。
汝窯出香底座上的牡丹
大維德基金會收藏的北宋耀州窯捧盒
元青花上的牡丹紋顯然是從正面或側面力圖反映其全貌:
從上面這張圖片看,元代的牡丹造型有獨創性,已經在力求追求立體感。
元青花人物紋的最大特徵在於神態。
前兩年首都博物館鬧過一個笑話也收藏了一個昭君出塞罐,結果被証明為贗品,証明它是贗品的方法很簡單,最主要的就是比較昭君的畫工。
請看首博收藏的贗品中的王昭君的臉相:
我再做張細圖比較:
看了這張圖片,朋友們一定很清楚了,真品與贗品的差距有多大。不僅如此就是這兩個罐上的那些柳葉大家做個比較就可以看出端倪:
大家可以看到真品上的柳葉畫的每一筆都清清楚楚、工整,而贗品上的柳葉畫的含混不清。那麼為什麼就是如此簡單的幾筆柳葉贗品都畫不好呢?就像有些人所想的,既然你想做個仿品去蒙騙,要騙大錢,為什麼不去找個好點的畫匠來畫呢?實際上恐怕大家不清楚,這不是畫工問題。問題在哪裡呢?今天我就將這個問題多講講。現在再看幾張照片,下面這組照片反映的是中國已故的收藏大師孫瀛洲先生受官方委託仿製的明宣德青花雙鳳牡丹紋罐,當時的仿製是動用的政府資源,也可以說是現代的官窯,景德鎮的力量,結果仿品的差距有多大呢?請看:
仿品的差距:形制誤差嚴重,口部大小不一致,紋飾圖案差距更大,仿品紋飾變形嚴重,再看幾張這次仿製的對比圖:
這麼大的差距,造成的原因是什麼?最大的原因是瓷器燒制過程中的收縮,瓷器燒制時會發生收縮,收縮率達到13%。這個收縮率是致命的,大批瓷器在燒造中報廢其主要原因就是這個。越是使用古代工藝仿製古瓷就越容易出此毛病,因為燒窯時的溫度難以精確控制。
自孫瀛洲先生那次仿製後已有幾十年過去了,現代製瓷工藝已經有了長足的發展,現在燒窯絕大多數用的是電或煤氣,因此在變形這方面顯然是能夠得到控制了,但正因為燃料的變化,所以導致現代仿品與古代真品的釉面、胎質的變化都有很大的不同,現在用的釉料也與古代的大不相同,所以現代仿品與古代真品之間的差異實際上是一目了然的,這個前提是把真假兩件東西放在一起比較。我這個話的意思是,如果沒有見到過真品,單憑書本知識和一些圖片你是無法辨識現代仿品的。曆史上前朝仿後朝的不足為奇,民國時期仿清三代的東西,其工藝上很接近。所以據我的觀察現在市面上大量存在的明清瓷器中的絕大部分都是這個時期的仿品。另外有一些非常新的,似乎是保管的非常好的清三代的瓷器,實際上許多是解放後彷制的。解放後由於外匯短缺,中央政府明令由景德鎮仿製清三代的瓷器出口,以換取外匯,這批仿品的質量相當高,當時出口的時候明確就是仿品,是作為一種工藝品來銷售的,而現在這批東西中很多又成為回歸品,吃葯的人不計其數,早期的民間收藏者和現在一些錢多人傻的所謂收藏家。
景德鎮當地的人將這批瓷器稱作廠貨,也在收集,收集的原因非常微妙,不必多說,這裡給大家看一些圖片,都是老廠貨:
鬼穀子下山罐中的主角鬼穀子臉相凝重,很明顯是一種在深度思考的表情,後面的武將神色中卻帶有將信將疑的心態。前面的一個馬上軍官和一個步行小卒則是無憂無慮,撒歡前行的姿態。那個小卒是備受爭議的目標,爭議點在於一、衣服後背之補子;二、腰間的長刀。對於這個爭議我不想在此發表議論。
附帶說一個重要的現象,這個鬼穀子下山罐罐身自腰線以下,有明顯的磨擦痕和細微的開片,如果對此細細的研究,或許能看出這個罐當時的用途。
元青花的作者肯定沒見過羅丹,看看羅丹畫的那些思考者,大家再去體會體會元青花上寥寥幾筆劃出的鬼穀子是何等的傳神。鬼穀子和這些思考者的畫法有一個共同之處,嘴唇緊閉,下巴上舉,就是這一點描繪出了思考者的神態。
這個罐和昭君出塞罐的一個共同特點是畫工極為工整。
柳葉的畫法和昭君出塞罐幾乎一樣。每一筆都工整,絕無草草了事之處。不過話到要說回來了這種嚴謹的畫法在其他元青花中並不多見。見下面上海博物館的一個盤子:
這個盤子中的許多紋飾的畫法就比較隨意,也相對來說更靈動。所以我的看法是元青花精品中由於其用途或銷售對象的不同,存在著畫功精細程度上的差異。
再看兩個特殊的現象。
看下面這個瓶
這個罐的釉面似乎採取了一種特別的工藝,即先作淺鏤刻,再上青花料,這種現象存在的元青花不多,但特別能彰顯肥厚的釉色。
這個罐開片的情形與鬼穀子下山罐相似,產生在腰線附近,而且局部開片。
如果我們停留在紋飾,形制這些外在的方面,那麼我們實際上還是很膚淺的,完全沒有理解元青花及曆史上所有出現過的名瓷的本質,我們的認識只是一種表象,要真正的認識元青花,還是要將注意力集中到元青花的色澤——鈷藍,一種由那些掌握了色彩本質的偉大的發明者——元代窯工用心燒制出來的、曆經千百年飽含時間的印跡、前無古人引領後人的色彩巔峰。先看幾張照片:
我常跟朋友們說,如果你確實入門了,窺清了瓷器的本質,那麼你會從瓷器的釉面看得出它是“活”的,是有層次的,千百年生成的包漿賦予了這些瓷器生命。現代瓷器所缺的就是這一點,現代瓷器的釉面再漂亮、再精緻,都是死的,沒有這種靈動感。
這些照片都是在展覽會上偷拍下來的,所以光線不夠好,取景的角度也不能隨心所欲,但是已經足夠大家看清這些瓷器的釉面是多麼的肥厚、滋潤,老氣的感覺是多麼的明顯。表面的如脂、如油的形態,充分証明了這些瓷器經曆了長期的時間,不過我還是要指出,由於存放條件的不同,即使原先燒造時的用料完全一樣,現在重新出現在我們眼前,也可能會有完全不同的觀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