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8月15日 星期六

歷經風吹雨打經受千錘百煉—— 市場才是鍛煉和成就專家的地方



——專訪中華民間藏品鑑定委員會主任王立軍
文/ 袁梅

收藏與鑑定一直是這些年的焦點,拍賣行、古玩店、畫廊、展銷會、此起彼伏,競相吆喝。俗話說:“亂世藏金銀,盛世興收藏。”在這樣的口號下,國內的收藏大軍與日俱增,有的發了大財,有的則傾家蕩產,這其中有多少辛酸往事,恐怕誰也說不清道不明。當下的收藏市場亂象橫生,飽受詬病和質疑。此種背景下,鑑定家顯得尤為重要。有了鑑定家的過眼,藏家心安,賣家理得,藏品的流通便有了積極的社會作用和經濟價值。身為全國知名的資深收藏鑑定專家,王立軍在收藏領域奮鬥了30餘年,練就了一雙火眼金睛,是一位勇於講真話的鑑定家。多年來他為海內外藏友梳理出數百萬件贗品,並根據長年實踐經驗撰寫了多部專著。雖然知名度很高,頭銜很多,但在他看來,名譽地位都不重要,他要用自己的實際行動為鑑定家正名,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收藏鑑定專家。


收藏之路的奇特命運
命運總是難以捉摸,一個毫不起眼的機會、一個不經意的電話、一個毫不相干的人也許都會改變一個人的人生軌跡。上世紀80年代末,年輕的王立軍還是一名法制報的記者,有一次,他在蘇州火車站等車,一個衣著破舊的小男孩可憐兮兮地拿著一個紫砂壺,說自己沒路費回家,只能把這個祖傳的寶貝拿出來賣,賣200元。男孩拿出根火柴,在壺上一擦就點著了。王立軍覺得很神奇,就掏錢買了,回到家還很仔細地把壺洗了一遍,卻再也點不著火柴了。找專家一問才知,原來騙子在壺面塗了磷粉。王立軍的惻隱之心讓自己受騙,但是他也坦然接受,交了學費,反而醒悟,對古代藝術品產生特殊感情,想要一探究竟,逐漸地將注意力轉向了古玩收藏。“那個時候國家改革開放剛剛起步,古玩市場是一個新興市場,古玩非常多且基本都是真東西,最次的也是民國仿品,所以從此以後我對收藏的興趣便一發不可收拾。”回憶起當初的經歷,王立軍仍頗為感慨。之後一年多內,他四處研究、考察、學習,到一些著名的古玩市場轉悠、取經,漸漸地對古代瓷器,特別是古盤發生了濃厚的興趣,開始從事起了古瓷盤的專項收藏。

王立軍當時最為痴迷的就是古代藝術品,尤其是古代瓷器。因為他覺得從裡面可以看出“認真”二字,而現代的作品找不到這樣的感覺,因為現代人非常浮躁,“正因為這些高雅的古代藝術品,我才走上了收藏這條'不歸路'!”王立軍笑言。


當時的王立軍並不懂真假,文物知識幾乎為零,買古盤也完全是憑感覺,買到的古盤都很漂亮,有青花、五彩、粉彩、鬥彩……初具規模後,他請南京博物院的著名青花瓷鑑定專家張浦生老師作鑑定,張浦生看了他的盤子,在他的肩膀上重重地拍了一下,說:“小王,你的眼光不錯嘛,盤子全是真品。”張浦生老師的一句話彷彿給王立軍打了一針興奮劑,從此更加堅定了他做收藏的自信心。沒過多久,他辦了一個藏盤展,一時間江蘇大大小小的報紙對就此進行了報導,還給他封了一個“金陵盤王”的美稱,可謂名噪江南。此後,王立軍真正走上了收藏之路。

在王立軍面前有兩條路,隨波逐流,擄取錢財;清正廉潔,為民所想。王立軍選擇後者,研究比較,不恥下問,以實踐為基準,分享收藏 ​​心得,毫不隱晦地將自己“走眼”、上當受騙的經歷公諸於世,以示警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贗品的充斥令人防不勝防,經歷了前期的盲目,王立軍意識到,做真正的收藏家著實不易,收藏家分上中下三流:下流的收藏家是隨行就市的小商小販,見什麼收什麼,家裡什麼都有,但真正有價值有意義的東西一件沒有,熟知各種故事傳說,在一般人面前是專家,在真正的專家面前就原形畢露;中流的收藏家一般是玩貨多的主,有一定的家世,交友有選擇,基本上能掌握收藏動向,有一定的規矩,心態平穩,亦能有一些激揚的文字,以此為教;一流的收藏家甚少,一要有豐厚的財力支持,二要有高遠的見識,藏而不露,家富天下而不自耀,對收藏的本質有清醒的認識,藏品流傳有序。所以王立軍靜心學習,彌補知識的不足,廣聞卓識,從多到精,從精到細,考鑑結合,撥亂反正,撫試明珠於灰塵,風雨滄桑,誓做一流的藏家。經過三十年的坎坎坷坷,王立軍成為一名名副其實的實戰型鑑定專家,目光犀利,敢 ​​說真話,意志堅強,一言九鼎,不為名利所誘。


收藏應求真不求利
在收藏界,“真”是衡量藏品價值的重要標準,王立軍說,收藏首先要追求“真”,如果沒有真貨那就無從可談了,有人說“古玩只有新舊,並無真假”這都是歪理邪說,古代的東西都是古人做的 ​​,是不可再生的,涵蓋了當時的歷史風貌,可以從古玩上看出古代的人文、​​ 歷史,它有文物價值,所以真與假是兩個分水嶺。“其實,我倒是建議大家現在可以收藏當代大師的精品,時下有很多質量很好的工藝品值得收藏。而古玩市場中流通著很多的贗品,一般人防不勝防,即使遇到真品,其價格也會讓百姓們望而卻步。我的意思是,收藏愛好者眼睛不要只盯著古玩,多關注現代大師、名家的工藝品也是很好的選擇。”王立軍錶示。

如今古玩和收藏市場已然沒有了當初的純粹之風,絕大數人都是打著收藏的招牌在做生意,美其名曰“藝術品投資”,號稱“第四大產業”,原本屬於小眾文化的收藏現在變成了大眾文化,反而變得混亂不堪,在王立軍看來,導致如今市場局面混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是收藏者盲目收藏。現在的古玩和收藏市場可以說是風起雲湧,本來這個領域是以往那些達官顯貴涉足的,現在變成了全民收藏。這一方面與媒體導向也有關係,現在電視台的這類節目,注重的不是人文、歷史,而是金錢,古玩在屏幕上成了明碼標價的銅臭之物,在媒體的引導下,看似有利可圖的收藏市場讓許多人趨之若鶩。收藏者的文化水平良莠不齊,而在市場的催生下,大量的仿製品被生產出來,盲目收藏漸成趨勢,向“錢”看的心態也就導致了目前市場如此混亂的狀態。一次3000人的海選,2900人都是假貨,只有10%是真品,這都算是正常的比例。

二是收藏者辨偽知識不足。隨著時代的發展,文物仿製水平也足見提升,有的專家甚至跟著一起防,所以有時確實難以辨別。而有些收藏者盲目自信,特別是一些富而不貴的企業家,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修養和品位,照本宣科,盲目地去收藏。

三是專家隊伍管理混亂。《尚書》中稱博識多聞的人為“博物君子”,王立軍雖不以君子自居,但他認為好產品的誕生,一定需要有好的專家來認可。在國內,好多贗品是由個別專家鑑定出來的,所以才導致了古玩市場上的一片混亂。所謂“博物君子”,就是要有見識,要有淵博知識,作為君子也要和優秀的產品融合在一起。專家的嚴格把關會給熱衷於收藏的人們帶來福音。在今天中國,有大部分所謂的“收藏人士”只是以收藏的名義來做生意,而某些專家也隨波逐流,把假的東西傳播出去……這個影響是惡劣的,當然也一定是經不住歷史考驗的。王立軍說,嚴格意義上來說,中國鮮有真正的鑑定家,也沒有“鑑定家”這個職稱,研究員可以做鑑定,但也不是鑑定家。要成為一個專家,要經歷風吹雨打、千錘百煉,更要跑市場,市場永遠是最好的老師。


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收藏家
近期王立軍再次來到重慶,參加由重慶中科金控投資集團有限公司主辦的“盛世收藏·尋寶渝州”大型古典文化收藏交流品鑑會,幾十年間走遍幾百個城市的王立軍坦言,重慶的收藏市場在全國屬中上水平,雖然這裡有著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但對於收藏,人們還顯得比較浮躁。王立軍有一個判斷,中國人的民間藏寶95%以上是假的,他說,現在古玩和收藏市場大,需求多,相對應的企業也多。如果你去到浙江,你會看到那裡遍地彩旗招展、濃煙滾滾,那就是在仿龍泉窯;景德鎮仿明清瓷、高古瓷,河北仿定窯;江蘇、浙江到處仿青銅器;西藏、外蒙彷彿像。“全國幾百萬人在仿製,幾千萬人在收藏,中國人的贗品可能有幾十億擺在那裡,是買不完的。”王立軍坦言,過去不值錢的現在也不值錢,古玩的價值高低並不是以歷史是否久遠為標準,而是以其品質高低位標準。如今,什麼東西的市場好,它的仿品就多,如元青花《鬼穀子下山》拍了2個多億,它的仿品馬上就出來了。“現在古玩真品確實太少了,也實在是太貴了,一般的老百姓買不起。這些真品就好比是金字塔尖上的東西,太高端。我建議大家可​​ 以收藏一些資源型的東西,比如水晶、翡翠、玉器等等,這些都是增值、保值的東西,不妨多關註一下。現在的收藏者撿漏不容易了,切不可盲目自信,目空意見,也不可照本宣科,做理論派,更不可相信'故事'。”王立軍錶示。


談及近幾年文物收藏熱從升溫到降溫,原因何在?王立軍認為,主要原因就是許多藏家被所謂的專家給坑害了,從此退出收藏圈。在這些專家眼裡只有金子沒有標尺,甚至連一些掛著國家級頭銜的專家,也出於私利推波助瀾,知假賣假,甘當文物販子。王立軍提出,文物鑑定人員不能“圈養”,要當“野生動物”,即必須到市場上摸爬滾打,經歷考驗,避免被造假者甩在後面。而對於對電視鑑寶類節目中出現的專家,王立軍說,“電視上的東西也有贗品,不能全信,電視鑑寶,一是眼力,二是人品,三是口才,四是形象,具備這四點的人太少了。”

王立軍認為,現在國內的專家大致分為那麼幾種,一種專家是理論型的專家,不會鑑定;一種是”老好人型“的專家,見什麼都是寶貝,就是所謂的“全真派”;再有就是腐敗的專家,只要給錢,就說誰的東西好。所謂有益於人民的收藏家,就是不能向“錢”看,自己有了“專家”這頂權威的帽子就不能亂說話,就要把手裡的權利關到籠子裡,讓自己經得起考驗。


王立軍曾說要“做一個有益於人民的收藏鑑定家”,事實上他也正是如此,他是實戰中磨練出來的鑑定專家,有著豐富的人生經歷,刻苦鑽研的精神,深厚的文學功底,見多識廣,博學多才,有較高的思辨能力,是我國實戰派專家的領軍人物。不收禮,不開假證。他說,好的收藏家、鑑賞家,要有一定的文化知識,更重要的是有豐富的實踐經驗,多看真品,比較假貨,高仿、低仿、造價手段都要熟知,以此才能在腦海留下“烙印”,形成眼力慣性。要分清“開門的”,即真品,“存疑的”和假貨。王立軍對於從前的榮譽並不看重,認為這都是過眼雲煙,他要用行動為民間收藏和民間鑑賞家正名。

說起這幾十年的收藏感受,王立軍坦言,雖然如今的收藏沒有了當初的純粹,但這依然是一件讓快樂的事,收藏既能賺錢,又能欣賞藝術,還能廣交朋友,即使現在大多數人都只看到了第一個方面,但他相信肯定會有“單純”的收藏家在這條路上執著下去。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