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官方也好民間也罷看的懂就是好專家—— 如何看待中國的文物鑑定專家


據了解,在中國,目前被人稱為文物專家的大致有3類人。
第一類是出身於北京琉璃廠的一批老人,他 ​​們原有文化水平不高,但從解放前開始,就在古董店當老闆或幫人收貨賣貨,解放後,他們當中大部分人被聘用到國家文物局或下屬文博單位、各省市文物局或文物公司工作,經過長時間的耳濡目染,積累了較強的實戰經驗,在圈內被稱作“ 實戰派,其中也不乏成為國之大家者,如公私合營後進入故宮的陶瓷大師耿寶昌、孫瀛周等人。
第二類人為“ 學院派,他們大多是新中國培養出來的知識分子,有大學以上學歷,有的還與新中國第一代文物專家,如已故的陳萬里、馮先銘先生等人有著師承關係。這部分專家大多分佈在故宮、國博和各省市文博部門,有的在大學任教。
第三類人被稱作“ 考古派,顧名思義,指的是從事考古工作的專業人員。近年來,市場太火,他們不得不頻頻被請出“冥界”,來到人間鑑寶湊熱鬧。
  
有趣的是,當記者分別採訪3類專家中的一些代表人物時,他們竟然彼此做出這樣的評價——
“實戰派”說:他們(學院派)只會搬書看物,不知道作假的人也是按照書本上寫的內容去仿造!看來看去他們都是一個師傅教出來的,誰比誰高明?那些考古隊的人跟普通民工沒什麼區別,只會跟在盜墓賊的後面撿破爛,能認得出好東西來?”
“學院派”說:什麼實戰派,都是一群沒文化的店小二,連三皇五帝夏商周都搞不清楚,還能給人識朝斷代?看什麼什麼真!那些考古隊的人則看什麼什麼假,只會認坑!你不相信就把他們自己挖掘出來的東西換個地方放,他去看了同樣說是假的!”
  “考古派” 來得更加干脆,他們說:什麼學院派、實戰派,都是一幫贗品推銷員!靠開鑑定證書騙錢!”
  
儘管各界都有“同行是冤家”這一說,但記者倒是覺得他們把該講的話全都講盡了。
  
怎麼看待中國的文物鑑定專家?應當劃分兩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1995年以前,當時中國的文物市場基本上還沒有形成,僅有一些國家特批的國營文物公司,經營的文物基本上都是在文化大革命當中各地“破四舊”、抄家流散到社會上,被文物部門收購或保管起來的一些無主物品。那個時候的基本情況是:“實戰派”負責收購、保管社會零散文物;“學院派”則負責清理、著錄各級博物館的館藏文物,同時還負責一些文物期刊的編撰工作;那個時候“考古派”的主要工作是進行田野考古和對少數由於各種原因暴露的古墓進行發掘、整理髮掘報告。簡而言之,在那個階段,中國文物專家的主要工作就是收集、保管、解讀一些已知的文物,而且那種意義上的解讀,多半僅限於製作展覽卡片和說明書,所以很少會出錯。
第二個階段是1993年以後,中國的文物市場開了閘,拍賣公司、各種名號的跳蚤市場鋪天蓋地而來,賺錢效應很快催生了文物製假、盜墓盜撈等行當,大量的出土文物、文物仿品和贗品充斥各地文物市場。這樣,社會上開始出現專職文物鑑定公司,前面所提及的一些文物專家理所當然地成為搶手貨,充當那些社會化文物鑑定機構的骨幹力量。剛開始,一些文化素質低下的農民所生產出來的低劣贗品,當然逃不出專家們的法眼。
可是到後來,問題出現了:隨著造假者的知識化和仿古手段的高科技化,我們的專家越來越氣力不支、招架不住,漸漸敗下陣來。原因很簡單,他們缺少知識創新能力,同時加上受主觀或客觀條件所限,很難對原有的經驗進行更新,審美水平仍然停留在對過去他們所見到過的那部分舊物的淺表認識上。
面對突如其來的大量出土文物,許多都是他們前所未見未聞的東西,所以他們只能“形而上”地視之為“贗品”、“假古董”。而面對那些形自他們所編著的圖錄,按照他們撰寫的“鑑定方法”去配方、做舊的高科技仿造品,他們反倒會有“似曾相識燕歸來”的感覺,熟識如故,斷為文物珍品。
事情發展到這一步,文物鑑定專家的隊伍迅速發生蛻變,一部分人退出市場,四門不出,以著書立說來維繫權威與名聲。另一部分人則仍舊混跡文物江湖,或成“幫界大俠”、或為“混世魔王”,任憑風浪起,穩坐釣魚船。
京城一家鑑定公司的特聘專家曾經這樣對記者說:“真東西也好、假東西也罷,古玩古玩,不就是一個玩字嗎?就算我把一件高仿品鑑定為真東西,誰有能耐挑出它哪個地方不符合真品的特點?”
那位朋友說的是真話。我國原有的文物鑑定體系,似乎已經走進窮途末路。至今為止,我們未能建立一門能夠解讀歷史、詮釋古代遺產的中國文物學,甚至連一部像樣的文物鑑賞著作都見不到,更不談能如同廣大收藏者所期望的那樣,制定各個門類的文物鑑定標準,倒是大量混淆視聽的“鑑寶秘籍”遍地都是,每天都在誤導著名利場上的芸芸眾生。
另一方面,現有能用於文物鑑定的科學測試項目,只是藉用相近學科的某些儀器設備和手段,適用範圍很狹隘,而且由於許多文物類別都沒有建立相對完整的數據庫,所以這樣的“科技鑑定”基本上與“眼學”相差無幾,對於送檢文物,只能給出“基本符合”、“基本不符合”、“僅供參考”等等模棱兩可的報告,加上檢測者良莠不齊、居心不一,所得結論同樣難以令人信服。
“眼學”和“科學”鑑定的同時失靈,不止是貽誤市場秩序,還嚴重阻礙了我國考古學的進步。如今的考古挖掘,只要現場未能保持原狀,就會引起各路專家們的口水戰,陷入“不可知”的泥潭。而猖獗的盜墓賊們現在已經不太可能手下留情,給我們留下多少完整的古墓和遺址。河南安陽的“曹操墓”真假之爭,就是鮮明一例。只要不是自己親手挖掘出來的東西,哪怕是同門的師哥學妹所為,也都有“周老虎”假照之嫌!更何況有些實物還是從盜墓賊那裡收繳過來的東西,誰敢拍起胸膛打保票呢?
中國文物單位在鑑定方面鬧出的笑話層出不窮,甚至是揚名海外。2008 年,在美國洛杉磯5家博物館因非法收藏中國出土文物而受到聯邦調查局搜查的事件發生後,當地一位郭姓華裔收藏愛好者公開向記者披露:“中國某些知名大博物館,曾經在世界各地回購古文物,有的經由當地官員引薦賣家,高價將一堆贗品當'國寶'買回內地,丟人現眼。最後為了顧忌國家和博物館的面子,只得將贗品丟進倉庫,吃啞巴虧認賠了事!”
這位郭先生還說:“其實,買賣雙方都是專家,是真的不知道交易品真偽,還是另有貓膩,只有他們自己與上帝知道。不管是那種情況,丟臉的都是我們中國人……” (文章來自雅昌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