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4月25日 星期六

藏界聲音‖ 專家須有真才實學 且要堅守道德底線 —— 縱觀各地鑒寶活動如火如荼的背后



“別看那些端坐在各地鑒寶活動台上的專家,說得頭頭是道,實際上他們說的都是行話、套話,比如說窯口、造型、紋飾、用料等等,都是文物工作者應該具備的基本常識。在外行人看來這些專家能把上百年、上千年的曆史了然于胸,實際上都是些基本要素,這些話套到真東西上是這樣,套到假東西上也是這樣,都是程式化的。


而真正辨別文物真假時,真在什麼地方、假在什麼地方是需要仔細辨別的。比如說明代的釉的鑒別,是真正的明代釉,還是仿制的,區別在哪里,他們可能就說不來了。”劉金成認為,各地不少鑒寶活動對文物鑒定极不規范,無法讓人信服。

  除了專家實踐功底不夠,道德上的缺失也是一方面。“找一些專家鑒定,如果沒有好處的話,基本上說是假的,得到好處后,假的也說成是真的。一些古董販子在賣瓷器時甚至和專家勾結,提前說好是四六分、還是五五分(利潤),把贗品賣給一些企業家。我遇到好多這種情況,若干年后,這些企業家醒悟過來了,但也無法拿起法律武器保護自己。可悲的是現在還有很多人仍執迷不悟。”宋則成說。


  在采訪中,劉金成甚至痛心地表示,如果不盡快建立一支過硬的專家隊伍,那麼若干年后我們留給后代的將是一堆高仿文物。他感慨地說:“我見到某專家講座將某一件元青花器物作為例証,與曆史事件“嫁接”得天衣無縫,但讓人啼笑皆非的是這件器物其實就是個高仿贗品!”他還透露在某省的博物館館藏文物普查中發現,該省80%的博物館都存在高仿品,且達到藏品數量的5%左右。



  在曾經熱播的電視連續劇《霧里看花》中,市博物館在拍賣會上花費几千萬元收購了一件清代乾隆時期的官窯,但隨后被告知這是由圈內第一造假高手制作的仿品——朱仿,這讓眾專家大跌眼鏡,博物館館長更是羞憤難當,最終跳水自盡。現在看來,《霧里看花》中的劇情與現實相比並不夸張,只不過生活中很少有誰因為買到了贗品而跳河自盡,而是想盡一切辦法,倒手賣給下家。





  景德鎮市瓷局副局長劉子云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景德鎮目前廣義上的人口有50多萬,其中一半與瓷器業有關,除了從事制瓷行業外,還有運輸、經營等相關輔助行業。這些瓷器業的生存形態以作坊、工作室、民間研究室等小生產方式為主。“2009年,在工商注冊登記的制瓷企業有2000多家,而實際上,加上個體的作坊能達到5000多家。” 劉局長推算說。

  但是,据多年從事瓷業生意的李永發估計,景德鎮的作坊遠遠不止這個數字,“景德鎮單從事仿古的作坊就有3萬多家,其中上檔次的有二三十家。”

  對于數量龐大的“仿古”行業,當地政府似乎更愿意解釋為“是對傳統工藝的恢復”。“當今景德鎮的復古工藝可謂是登峰造极,尤其是康雍乾三代的瓷器,從器型、胎瓷、畫面等各個角度已經完全恢復。”劉局長不無自豪地告訴記者。他同時感慨:“復古的過程真是不易,有時燒制百件難能有一件成功,要有犧牲精神。”當記者問到大量充斥于世的仿品是否會對藝朮品市場的秩序形成威脅時,劉局長如是說:“雖然高仿瓷與古瓷無限接近,但終究不會一樣,一般不會瞞過專家的眼睛。”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