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我們就歷代大量官窯瓷器的燒造,而目前的館藏品與其驚人數量相比僅僅是冰山一角。也就是說,沒見過的不等於曾經沒有,曾經有的我們未必見過。可是,目前我們的一些文博專家在鑑定文物的時候,往往以館藏品作為標準器來進行,殊不知,在僅局限於少得可憐的館藏品的認知,沒有掌握充分的實物資料所形成的文物鑑定結論,往往出現偏差,甚至是錯誤,由此“傷害”了不少流散民間的珍貴文物,這已成了目前對文博界的認知水平是一個嚴峻挑戰。
譬如那些人云亦云的謬誤之說:元青花一出現就是顆參天大樹全世界就300件,汝窯就67件,元青花、洪武瓷器沒有帶款的,永樂青花款就3件,等等,在少的可憐的館藏品認知基礎上得出這些片面的結論就不難理解了,如果前面加三個字“館藏品”就可理解了,如放在浩瀚的文物面前這是可笑的管窺之見!試想讓有限認知的“專家”,用以上的結論去鑑定浩瀚的文物會出現什麼結果?可想而知。
那麼,造成目前不少文博專家“專家不專”,使不少民間流散文物受到“傷害”的原因是多方面:
一是專家手裡研究標本受到局限,館藏品不是專家想上手就上手,再說就博物館各門類藏品都是很有限的,有的門類藏品數量還比不上一位民間藏家。再說專家一門心思在撈錢,哪有時間和心情安下心來搞研究?看看市面上那幾本書,就那幾張圖片抄來抄去換個書皮出書撈錢,多少年沒有任何新意。。
二是不少專家不接觸市場,缺乏實戰經驗,對民間不少藏品的真偽完全拿捏不准。只能拿館藏品作為標準器來衡量,導致鑑定結果失真。
三是專家心存雜念,他們為了維護自己的既得利益,不敢承認民間有真品,他們為博物館收購或為大買家掌眼動輒幾十萬、幾百萬甚至幾千萬一件,好處費裝入了腰包,忽悠世上只有*件,突然民間出現一些,且價格低廉,他們怎敢承認?
這已不是單純的鑑定學術問題,是個良心和道德問題,是邏輯上最謬誤的問題,不敢承認民間有真品、精品是對中華文明的褻瀆!其危害遠遠超過八國聯軍對中國文物的破壞力!八國聯軍破壞的只是北京的幾個園子,掠奪的瓷器以清代的為主,現在是從全國四面八方、各個歷史時期、數量巨大的珍貴文物被大模大樣的當做工藝品流出國門,其損失是無法估量和彌補的!
而出土瓷器普遍有兩個特點:一是新,大部分入土前沒有使用過,很多窯藏沒有空氣沒有陽光,自然就沒有所謂像傳世件那樣的“包漿”,出土後和新的一樣,和傳世品老化特徵差距很大;二是品種多,很多品種是館藏中沒有的。
這對看慣了有限館藏品和傳世品的人來說是個挑戰,更可笑的是,有些真實的出土瓷器到了地攤到成了贗品的標準器,因為一些人對地攤的認識是99%以上都是贗品,只要在地攤上見到的就簡單地視為贗品。值得提醒的是,地攤是我國最早的古玩市場形式,國有博物館裡的不少藏品都來自於當時的地攤。
目前文博界對造假能力缺乏研究,過於高估了造假的能力。目前已知的景德鎮有大師頭銜的人是不會去參與造假的,因為市場已經把大師級作品炒到了極高的價格,幾萬甚至幾百萬的不是新聞,已經遠遠超過出土真品的價格不知多少倍。出土官窯都是當年皇家不惜血本的精品之作,水平不知要高於現在的大師多少倍,工藝原料已今非昔比,即使大師去仿也未必仿到位,還丟了名聲,從邏輯上講現在的大師為名為利是不可能參與造假的。
再說現在的匠人的技藝怎與古代的大師相比,其作品怎會以假亂真?仿製的贗品和真品有天壤之別,業內高人去景德鎮6年,到目前為止,還沒有找到這樣的仿製窯廠,那些被專家鑑定為高仿的其實都是出土真品,很多窯廠收購後當工藝品出售,價格比市場加工的成本還低。
面對歷代大量官窯瓷器的燒造和目前少得可憐的這些館藏品,我們完全可以這樣認為,沒見過的不等於曾經沒有,曾經有的我們未必見過。作為文物鑑定專家要更新觀念,深入基層,接軌市場,本著對歷史負責,對中華文化負責的精神,進一步加強學習研究,必要時應向一些民間藏家虛心求教,切勿固步自封,以有限的館藏品以一概全,隨意否定傷害民間文物。
(文章源自網站作了部分修改版權屬原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