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2 年,在印度的孟買,帕西瓦爾. 大維德出生在一個猶太富商的家中。這樣的家庭環境對大維德產生了極大的影響,使得他以後不斷地把自己的收藏無私地捐贈給社會,讓全世界的人都能領略到他的收藏品帶來的文化魅力。
1913 年大維德移居倫敦,赴劍橋大學攻讀法律學位。據大維德自己講述,他的收藏經歷始於1914 年,很快,收藏變成了他生活中的主要內容。
從1914 年起大維德開始頻繁從倫敦兩家主要經營中國文物的公司約翰. 史帕斯和布魯特父子處購買中國瓷器。1918 年他購得一件刻有乾隆皇帝御題詩的定窯碗,這件藏品的獲得,使他意識到掌握中文對於收藏中國文物的重要性。為了讀懂瓷器上的款識,他開始自學中文。當時的英國幾乎沒有地方能夠系統地學習中國語言和中國藝術。然而憑著超常天賦和毅力,到1924 年他已具有了一定的中文閱讀水平。
此時,他在倫敦收藏界已經享有一定的聲譽,但與同時期英國一流中國陶瓷收藏家相比尚存很大的差距,1921 年英國十幾個頂級中國陶瓷收藏家組成東方陶瓷藝術協會,大維德希望加入還不被接納。從收藏內容上看,他這一時期的收藏過於龐雜,沒有形成自己的風格,與英國的一般收藏家沒有什麼區別。然而隨著收藏的深入,大維德越來越沉迷於中國古代藝術,他再也不滿足於像絕大多數英國收藏家那樣在英國本土從古董商手裡購買中國文物。
1923 年他第一次來中國後,他決定到中國去考察和研究中國古陶瓷。1924 年大維德來到中國後,就與剛成立的故宮博物院建立了聯繫。當時故宮博物院的瓷器陳列在景陽宮,這也是故宮第一次向公眾開放。大維德被陳列在景陽宮的皇家御用官窯瓷器深深地打動了,他真正體會了皇家的宋元明清瓷器收藏的品味和格調。這也確立了大維德以後的收藏標準。
1927 年,鹽業銀行準備出售溥儀1924 年抵押在那裡的清室珍寶。當時這批文物作為清王室在鹽業銀行的抵押物,已經期滿無力贖取。而大維德看到這批清宮舊藏的文物精品後,決定不顧一切要來冒這個險。與鹽業銀行的談判前後持續了一年多,通過幾番周折,到第二年大維德才與鹽業銀行達成一致,購買了其中40 多件清宮舊藏的精品。在這40 多件器物中,大部分為宋代名窯瓷器,其中官窯、哥窯瓷器居多,還有很多上面有乾隆御題詩,如乾隆御題哥窯簋式香爐(2 件)、乾隆御題哥窯葵口碗(2 件)、乾隆御題官窯弦紋貫耳壺(2 件)、乾隆御題官窯鼎式香爐、乾隆御題官窯膽瓶、乾隆御題官窯碗等。
正是由於這批精品的獲得,中國文物在英國收藏界引起了轟動,1930 年,也就是這批藏品通過日本、美國輾轉運回倫敦的第二年,大維德才終於獲得英國同行們的認同,獲准成為代表著當時西方中國陶瓷收藏和研究最高水平的東方陶瓷協會會員,還進入了英國中國文物收藏的核心群體——龍社。同時也正是由於這批藏品,特別是器物上的乾隆御題詩,使他開始系統地對中國古代傳統藝術鑑賞理論進行研究。他的收藏自此也不再局限於瓷器,而是以乾隆的趣味來構建自己的收藏。
此後大維德多次往返於中英之間。在1929 年景陽宮修繕時大維德捐贈了5000 多塊大洋,隨後他被故宮博物院聘為顧問,參與了景陽宮宋元明瓷器展的展品遴選、展覽設計以及說明標籤的撰寫工作。並策劃了1935 年的倫敦中國藝術展,使得故宮的展品第一次為西方公眾集中觀賞。這些工作也使大維德的收藏眼界大為提高。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大維德的收藏和研究工作被打斷。他積極從事反法西斯的活動,1940 年他經美國到印度為修建機場籌款。1941 年他途經上海時被日本憲兵拘押,1942 年才被送往莫桑比克與日本戰俘交換,得以重獲自由。但他的身體在被日本人關押期間受到極大的摧殘。1945 年他到美國接受治療,但病情並沒有根本好轉,到了1952 年他最終不能站立。
1964 年,大維德去世,享年73 歲。
2007 年,由於財務原因,大維德基金會關閉。現在大維德基金會的藏品由大英博物館託管。
2009 年,英國大英博物館開放95 號展廳永久展出大維德爵士的中國陶瓷藏品。
(圖文源自網站版權屬原作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