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都是有錢人,他們會貧困嗎?搞收藏應該是三有:有錢、有閒、有眼。都說收藏家是這個世界上最有錢的人之一,他們的藏品,動輒就是幾百萬元、上千萬元。表面上聽聽這話也沒什麼錯,但真是這樣嗎?
事實上,民間收藏群體可分為兩個部分:
一部分是企業家、商人或大佬大腕等,這些人本身有錢,他們搞收藏主要是考慮資產配置,或開博物館,或純粹把玩以顯示身份,所以,他們收藏的檔次一般比較高,貨源基本來自大拍賣行、正規文物商店(畫廊)和藏家畫家等。這一部分人在整個民間收藏群體中佔的比例不大。因為這一部分藏家不差錢,也沒什麼困惑,也確實可稱得上是這個世界上最有錢的人。
另一部分,人數佔了整個民間收藏群體的90%以上,有乾部、職工、知識分子、城鎮和農村居民等等,他們的年收入一般不是很高,家庭經濟並不寬裕,大多靠著本人微薄的工資或家庭收入在搞收藏,他們全靠節衣縮食來支撐自己熱愛的收藏事業,有的甚至因為收藏而難以為計。所以,他們收藏的檔次整體不高,但其中也湧現了不少行家高手或名副其實的收藏家。他們以收藏為樂,視藏品如生命,默默為保護文物和弘揚傳統文化奉獻著。
從現實經濟角度來說,其實他們不是富裕而是貧困,之所以說他們貧困而不認為自己貧窮,是因為他們有著極其富有的精神世界,期盼有朝一日藏品變現後給他們帶來真正的富有。他們在收藏事業上苦與樂,遇到的尷尬和無奈,就像是四堵牆,將他們牢牢地圍在裡面,出也出不去,走也走不脫!
民間藏家的困惑主要體現在這幾個方面:
一是法規問題。改革開放30餘年來,至今國家還沒有出台一部收藏法,現代社會是法制社會,人們的一切社會活動都應該有一定的社會規範管理並約束,沒有法律的具體規定,首先意味著民間收藏合不合法的問題。作為一個法制社會,這本身就是一件很悲哀的事情。
二是話語權問題。長期以來,體制內的專家學者(或者掌握行政權力的人)把持著話語權,他們說真即真,說假即假;他們的論據不是讓人心服口服的科學鑑定,而是所謂的館藏標準。
三是藏品的流通問題。世人都知道流水不腐的道理。藏品價值在流通中才能得到體現,價格只有在流通中才能實現。一個民間收藏家傾全家之力,用自己畢生的精力與財力收藏的大量藏品,由於受市場“瓶頸”和流通的限制,政府又不出錢收購,只能讓藏品沉睡在自家的床底下,不知何年馬月能變現,這是讓他們無奈心酸的關鍵。
縱觀歷史,窮困潦倒的收藏家也不在少數,直到他們過世後,他們的藏品才體現價值。有的甚至跨越幾代人才能變現。所以,千萬別說收藏家最有錢最富有!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